什么原因?乡村“李佳琦”们年入几十万的秘密
一条10秒的短视频改变了藏族姑娘格绒卓姆的命运。
两年前的7月,卓姆像往常一样陪父母进山挖虫草。她让父亲拿手机录下她和母亲挖虫草的样子并发到网上。山间信号不稳定,这条10秒的视频直到2个小时后才被上传成功。
然而,这条抖动又不清晰的蹩脚视频,颠覆了她的生活。60万点击量和上千条评论打开了卓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之前,她还只是个蜗居山村一隅的22岁少女,生活拮据又单调。
那条视频过后,卓姆和丈夫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带动周边村民增收。
↑卓姆通过短视频推广出售家乡的松茸等农产品早在2016年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改委、工信部等十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休闲农业的宣传推介,鼓励支持电商平台常年开展富有特色的网购活动。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脱贫攻坚放在了全文的第一部分,对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文件明确,要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而电商扶贫,也改变了卓姆在内的千千万万个贫困地区年轻人的生活和命运。
曾经最大的心愿:
一辈子挣20万,盖间自己的房
初见卓姆,她正在北京,以“四川稻城县脱贫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参加快手的乡村带头人的分享会。
这是她第三次来京,比前两次少了几分拘谨,多了一些自信。
1997年出生的她,个子小小的。一上台,卓姆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我是小学文化,所以普通话可能说的不太好。”随后,她侃侃而谈了5分钟,讲自己如何用短视频脱贫致富。末了,还总结一句“我觉得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
两年前,卓姆看身边小姐妹们整天都捧着手机,发自拍、录视频,出于好奇,她注册了快手。起初,卓姆并不知道短视频的“乐趣”在哪儿,特别是“看别人吃东西”都有粉丝捧场,她不理解。
卓姆的老家赫赫有名,是“稻城亚丁”所在的稻城县。发出的前三个视频,卓姆尝试了唱藏族歌、拍稻城亚丁的美景和藏族特色婚礼,但浏览数寥寥。丈夫杜沫奎认为,这些都是小姑娘们的爱好,没有过问。
那时,夫妻两人在县城学校门口开了个小吃店。每天早上6点起床,热油、蒸包子、做奶茶,每天最高收入不超过50元。学生们爱吃炸串这种小吃,杜沫奎他们进价1元,卖给学生2元,算上油钱,每串只赚两三角钱。
据其介绍,除去寒暑假误工的4个月,每年只有七八个月的时间开门营业,一年收入不足2万元,房租都凑不齐。夫妻俩那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这辈子能挣够20万,在当地盖间属于自己的房。
↑卓姆卓姆有跟父母进山采药的经验,7月正是当地的虫草季节。她和杜沫奎商量,自己可以挖虫草来卖以补贴家用。
由于虫草长在山中,采摘季只有固定的1至2个月时间,为了采摘方便,卓姆一家都要住在山里,拿木头、帐篷布搭个临时简易房。
那一个多月,卓姆每天早上七八点出发,和父母跑山。海拔五千米的山,走走采采10个小时。一次,卓姆在从土中挖出一根虫草,她让父亲录下了这一幕。由于不会用手机,卓姆爸爸只录了近40秒的视频,画面大部分都在抖动,而且不聚焦,只有10秒左右勉强能看。卓姆把这10秒的视频传到了自己的快手账号。
↑卓姆挖虫草短视频(据视频截图)发短视频打开的新世界:
年销售过百万,村民从看笑话到接纳
杜沫奎还清晰记得第二天卓姆的兴奋,那条挖虫草的视频带来了60万的点击量。卓姆反复看了几遍,还是不敢相信——毕竟在卓姆家乡的县城,人口才3万。
几百条私信中,无一例外都是询问虫草怎么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杜沫奎觉得当时才算切身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他和卓姆说,既然这么多人看,又想买虫草,放到网上卖,说不定还是有发展的。
起初卓姆将信将疑。“她觉得那个视频是偶然,只是幸运而已,过去就过去了。”杜沫奎还是建议卓姆再多拍几个类似视频,看看效果。
挖虫草的视频火了,卓姆在网上卖虫草赚了2千元。而在这之前,她曾做过火锅店的服务员,一个月的收入是2650元。
↑卓姆通过短视频推广家乡稻城(视频截图)到2017年底,卓姆的账号积累了约8万粉丝,很多网友留言说,喜欢他们视频里的淳朴自然。这让杜沫奎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因为都是走到哪儿拍到哪儿,是他们生活中最普通的场景。
卓姆的父母起初对手机拍摄很“反感”,在他们的观念里,不干农活就是不务正业。
而卓姆两口子整天拿手机,却不见有现金收入,成了村子里的“笑柄”。村民们拒绝当“拍摄背景”,有时卓姆想拍下大家的生活日常,村民就躲开远远的。
一次,有中间商找到卓姆的父母收虫草,对方因为不肯让价不欢而散。卓姆的父母担心几百根虫草会砸在自己手中,最后还是让卓姆夫妇在网上找好买家,以高于中间商的价格卖出了虫草。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好处慢慢被卓姆的父母意识到。杜沫奎说,村民们采摘的虫草,先是被当地的小老板收走,经过几层中间商后,才能到消费者手中。省去这些人之后,村民和消费者之间都得到实惠,一来二去,卓姆父母也认同了“玩手机还可以赚钱”这种形式。
2018年,卓姆夫妇通过平台出售虫草1.5万根,松茸1200斤,牦牛干500多斤,总销售额超过110万元——在说通父母后,亲戚朋友也被卓姆夫妇说动,将采来的虫草、松茸委托给他们代售。
在杜沫奎眼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是,村民们开始理解他们夫妇的“工作”,不但愿意给他们供货,还经常招呼他们“来我家拍一下”。
今年,他们夫妇在当地办了一个“合作社”,号召村里几十人为他们供货,还为村中很多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那些上过学的年轻人们可以做网络客服,打包发货也比老人麻利许多。
↑打包装箱家乡农产品还有越来越多的当地人想要加入他们,杜沫奎解释是因为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帮大家解决货物滞销的困难,也带领周边近百户村民增收。
曾幻想一辈子盖个20万元的房足矣的卓姆夫妇,现在年收入能达到40万元,他们靠电商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返乡创业遇挫:
借旅游季推广非遗麦秸画,却无销路
事实上,手机和5G的发展,已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信息技术成了农民们的“新农具”。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有2.3亿农户,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出来350万家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大批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农人、农村青年等返乡入乡人员开始创业创新。
卓姆的父母曾和杜沫奎感慨“时代变了”,只用手机聊几句就能卖货赚钱。而在之前,赚钱靠“运气”,运气好时能赚两三百,运气不好空手而归。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的朱启臻教授提到一个词叫“乡村想象力”,他认为处在缺乏想象力的时代:城里人想象农村增收的方式就是多种粮食多养猪,农村人想象自己挣钱的方式就是进城打工。但他认为,乡村的优势还有文化,也需要挖掘。
如今,这座文化宝库正在借助信息技术的便捷,不断被发掘。短视频平台不光惠及农民,带来增收,很多鲜为人知的的当地文化也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开来。
出生于1993年的非遗传承创业者杨丽丽,是内蒙古创新创业农民典型代表。她感慨,如果没有借助互联网,她很难坚持在这条路走下去。
2018年,杨丽丽选择“逃离北上广”,回到老家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是内蒙古区级贫困旗县中贫困人口最多的县。让她下定决心的是,老家那边再常见不过的“莜麦秸秆”。
↑杨丽丽回乡创业莜麦秸秆是高寒地区的粮食作物,抗寒抗旱,属草原特有。不过在当地人的认知里,麦秸秆能烧火、喂牛羊,已经算是“物尽其用”了。
杨丽丽曾在一个画展上见过用莜麦秸秆制作的麦秸画,很是震惊。她托人辗转找到国家工艺大师芦俊侠,专门学习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秸画。
早在拜师学艺时,杨丽丽就规划好了未来:离开大都市,回家乡创业推广这项手艺。于是,学艺三年后,2018年,杨丽丽回到老家多伦县,专门开了一个工作室。
多伦县是旅游县城,每年6-9月是当地的旅游季。杨丽丽想把麦秸画打造成当地的旅游产品+伴手礼,借助旅游季推广出去。
事实并未如她所料。虽然旅游季迎来不少旅行团,但多数人对于这类手工艺品只是感叹和欣赏,并没有带来多少实际收入。
搭上短视频快车遇生机:
一年收获2万粉丝,有了10多个员工
错过当年旅游季,只能等待来年。杨丽丽有意录下了自己制作麦秸画的过程,发到网上,转机也因此出现。
去年11月,一家广州电器公司要开年会,在网上看到杨丽丽的作品,私信她订购了40幅画。这是杨丽丽在网上的第一笔买卖,但也令她更坚定地借助互联网这条路。
最初的十几个视频,杨丽丽甚至没有露过脸,只是举着手机简单拍下成品。后来经网友们提醒,她才开始出现在镜头里,录下自制状态,每个视频前加上自我介绍。
↑杨丽丽短视频推广麦秸画(视频截图)有网友对这门手艺感兴趣,想拜她为师,杨丽丽婉拒过。但当时杨丽丽的身边确实是“缺人”的。麦秸画制作工序繁多,从剪到粘,再到画和组,总共十余道工序。杨丽丽雇不到帮手,老家的人也只当莜麦秸秆是垃圾处理掉,对杨丽丽从事的手艺活不感兴趣。
当杨丽丽被内蒙古政府推介为当地的创业致富代表时,多伦县很多人甚至还不了解这个姑娘和她做的事。
杨丽丽遇到了和卓姆一样的“困境”。在当地,多数农户还依靠传统的生活方式赚钱养家,对新鲜事物不愿尝试。
有一次,有网友专程到多伦县想看看杨丽丽的工作室,但出了车站问当地人,却没人知晓。网友打电话质问杨丽丽是不是骗子,她又好气又好笑地把工作室位置发给对方,这才解除误会。
杨丽丽总要向网友解释这种情形,“他们认为我在网上很火,外界都知道,本地人怎么会不知情。”
当第一笔订单成功的时候,杨丽丽也庆幸自己搭上了短视频的快车。
尽管非遗类的产品比起美妆、服饰、食品等类别,不具备传播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技术确实推动了非遗类资源被更多人关注到。
↑杨丽丽短视频制作麦秸画(视频截图)杨丽丽的师父芦俊侠从事这项工作20余年,常感慨手工艺很难推广。但借助互联网短视频,杨丽丽一年里收获了2万多忠实粉丝。
中国社科院教授钟宏武认为,当今时代的扶贫较以往有更多优势。“互联网短视频+扶贫,能够吸引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通过消费扶贫,不知不觉地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
如今,杨丽丽的工作室热闹多了,有10余个经过培训的员工,全是县里推荐的贫困户。她还时常组织培训乡亲们一些基础工序,采购原料时,也会向贫困户倾斜,以六成的价格收购乡亲们制作的半成品。去年杨丽丽工作室有二十多万元的收入,尽管比不上一些带货主播,但她认为对他们这个行业来说,已经算是一笔可观收入。
↑杨丽丽工作室有了不少员工现在的杨丽丽在当地也越发出名了,很多人说她赶上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近年来,电商扶贫理念深入人心,成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新门路。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达697.9亿元,同比增长36.4%,增速比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速高6个百分点,比全国网络零售增速高12.5个百分点,电商扶贫成效显著。
同时,众多电商平台及企业都加入到电商扶贫的队伍中,电商扶贫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效果日益显著。
这对杨丽丽等小镇青年们是一个好消息,而他们同样也是推动电商扶贫的一支主力军。杨丽丽不会是第一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未来电商扶贫将会吸引更多外出的劳动力回流和返乡创业。曾经那些荒凉贫困的山村,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红星新闻记者 赵倩 王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