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消费新热点 体育产业向更深更广发力
核心阅读
近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体育产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经营,努力实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火热的线上服务带动了相关体育用品类的网络消费,也给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会。
2014年至2018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25.67%,201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1.1%。近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体育产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经营,努力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调动多种手段
满足大众需求
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尽量减少出门,如何做一个居家运动达人?北京的跑步爱好者王乐想出很多办法:从客厅走到厨房喝水时拿瓶矿泉水举几次;下楼倒垃圾时爬楼梯进行有氧训练;把哑铃分散放在家里必经之处,路过时顺手就举两下……“过于复杂的训练计划不容易坚持实施,我的办法叫‘零存整取’,这样更容易养成运动习惯。”王乐认为,疫情期间大家不便外出,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并调整身体的运动需求。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人们深刻意识到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通过运动来促进身体健康的需求变得更加强烈。在实体健身房暂停营业的日子里,开拓线上服务成为一些运动健身类企业的应对之策。
今年春节期间,线上运动平台Keep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联合推出“7天健身计划”,鼓励人们以打卡的形式完成健身目标,包括科学健身18法在内的多种零基础的居家课程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此外,Keep还整合课程资源,联合多家健身类服务平台和多位健身达人,推出假期运动直播,向用户提供更丰富、有趣的参与体验。
“看起来很好玩,练起来却不简单。”网络直播让更多人参与到家庭健身的热潮中,不少体育明星也积极参与。2月14日,阿里体育与优酷少儿共同发起“冠军直播”,莫慧兰、杨威、陈一冰等多位世界冠军轮番上阵,给孩子们带来妙趣横生的在线体育课。
找寻消费热点
摸索经营新招
火热的线上服务带动了相关体育用品类的网络消费,这也给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会。Keep提供的数据显示,瑜伽垫和运动手环成为春节期间Keep线上商城销量较高的产品,“Keep凭借自主平台的优势,实现了线上销售收入与往年同期相比稳中有升的态势。”Keep公关总监李若名说。
体育互联网平台PP体育在春节期间开放体育版权,众多国际顶级赛事实现免费播放。统计数据显示,春节期间PP体育场均观赛人数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50%,也借此吸引了不少新用户。与此同时,PP体育还联合苏宁易购上线了“健康体魄练起来”专场,在提供居家锻炼指导的同时,推出了居家健身用品优惠折扣,该品类产品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7%。
同时,一些新兴体育消费也受到业界关注。国内雪场的主要营业阶段是冬、夏两季,冬季业务受到影响的密苑云顶乐园现在已经开始积极谋划夏季运营方案,密苑云顶乐园营销中心总经理张旭光说:“现在我们的夏季项目正从山地运动向山地度假延伸,增加了休闲旅游的产品投入,如开发缆车餐厅产品、探索康养市场等。”
“人们的体育健康意识增强后,消费需求和动力都会释放,体育产业从业者应从中看到未来发力的方向,围绕需求做文章。”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说。
把握发展机遇
挖掘产业富矿
“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9年,《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体育产业发展赋予了更多动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体育产业各个领域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人们居家锻炼期间,解决家庭健身在器材装备、场景感知、运动体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新的商机。随着人们运动习惯的逐步养成,购买运动装备、健身器材,甚至购买健身服务等相应的消费行为也随之而来,体育产业发展有了更强劲的内生动力。
健身去哪儿?距离是很多人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少地方现存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健身条件,但是如何做好规划管理,让社区体育的实惠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基层管理者认真思考。王雪莉表示,企业提供健身场地,器材维护、课程规划等更专业的事则交由专业体育服务类公司来做,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体育产业中已有相关实践,在未来也蕴含诸多发展机遇。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认为,全行业都要努力推动体育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叠加与创新。对于以专业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见长的传统健身房来说,尝试更多的数字化、社交化运营有利于增强用户体验,夯实发展的基础;而对于立足于线上的新兴健身平台来说,如何利用数据寻求更大的创新值得探索。
“体育产业有很多细分市场,需要不断精耕细作。只要找准市场需求,立足于自身优势做好服务,就能挖掘出体育产业的富矿。”王雪莉说。
本报记者 孙龙飞 范佳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