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我们叫了这么多年的“汗血马”,它的名字叫错

我们叫了这么多年的“汗血马”,它的名字叫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史称的‘大宛汗血马’应是一组合词,意为大宛马具有‘汗血’的悍威。不可借用表示悍威的‘汗血’二字称‘汗血马’代替大宛马或与其混称、误称。更不能用‘汗血马’马名替代现代的阿哈-捷金马,造成了古今马名和马名与悍威的双重概念错误。

我在《对中国马业发展问题的思考和商榷》一文,曾专列“大宛马、天马、‘汗血马’、阿哈-捷金马”一节,谈论阿哈-捷金马的相关问题。要点是,天马是大宛马美称,汗血是对其‘悍威’的赞赏;现在原大宛马产地马种中只有阿哈-捷金马与大宛马存在演化关系,但在漫长岁月中,因按需选育和近交等原因,马种种质也在发生变化,因此二者之间不可视为‘等同’。

当时由于该文篇幅所限,一些问题不能展开说明和深入论证。目前,国内马界有些同仁,仍然坚持用‘汗血马’取代阿哈-捷金马作为正规马名。究竟是何原由,本人重新学习了有关史料、文章,进行分析,认为虽事出有因,但采用‘汗血马’这一马名的确很不科学。这里想简要谈一些心得,为阿哈-捷金马正名,并与大家讨论交流。

大宛马

‘天马’和‘汗血’最早的表述

这些内容最早在《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有记载,其中“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这里出现的表述是‘马汗血’,而不是‘汗血马’,后人对‘汗血’表示了不同理解和看法。

该文接着写到“初,天子发《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这里记述了将‘天马’美名由乌孙马变更为大宛马的过程。同时出现了‘大宛汗血马’一组合词,如何理解,是古往今来‘汗血马’争论的由来。

该列传后来又写到,“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果实,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该处已用天马一词代称大宛马。

从汉至唐,史书多以‘天马’来美称大宛马,如《史记·乐书》、《前汉书·礼乐志》都分别著有《天马歌》用以咏唱;《唐会要》卷七二道:“康居马,康居国马(会要中缺马字)也,是大宛马种,形容极大,武德中,康居国献马四千匹,今时官马犹其种也”。当时康居国归唐朝天马都督府管辖(注意,‘天马’二字)。康居马虽是由大宛马演化而来,但因按当时需求选育,体型变化较大(见图2 唐 韩干 ‘照夜白’)。

我们叫了这么多年的“汗血马”,它的名字叫错

图1 汉 鎏金马

我们叫了这么多年的“汗血马”,它的名字叫错

图2 唐 韩干‘照夜白’图

我们叫了这么多年的“汗血马”,它的名字叫错

图3 阿哈-捷金马

注:图1汉 鎏金马原形被认为是大宛马,体型匀称清秀,皮薄,长毛稀疏,头轻颈长,胸肌发达,背腰长直,腹圆,尾础高,肢长,四肢端正,体质干燥结实;

图2唐 大宛马称康居马,韩干所画‘照夜白’马即为贡马,肉肥膘厚,形似几分‘唐马’的重乘之态;

图3阿哈-捷金马,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因缺乏系统选育和近交,体量轻细,出现鹿颈、单睾,前胸、背腰、肢势多有缺陷。后经长期选育,部分品系有所改观,但总体上体质细致,体形偏轻。

对马‘汗血’和‘汗血马’

认识的混乱和误解

马‘汗血’的形成,说法很多。一种认为是皮下寄生虫所致(缺乏实证);二为皮肤薄,毛细血管渗血说(也不可能);还有皮薄毛稀,血管眀露,毛色衬托汗液,光线眏射误判说等,似是而非,不一而足。

正如多年前一位学者汇总史料后认为,在久远的古代,科技、文化、语言、文字一直都有变化,所谓见过马‘汗血’的人,描述就有“赤血—汗血—朱汗—血从(汗)中出,血汗—汗出如血等等。不同时期用词也不同,从中可明显看出,亲眼见到该现象的古人,也有不同的认识”。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很自然的事。

由于对马‘汗血’真实意涵认识不清,‘大宛汗血马’这一组合词,可能被后世一些史家曲解为大宛国的汗血马,将大宛马误称为‘汗血马’并与之混用,此后就以讹传讹。如《前汉书·武帝记》道,“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后魏书·世祖记》道“太延三年,破洛郡,者舌国各遣使进献汗血马”;《隋书·炀帝记》道,大业四年“遣使朝谒者崔毅出使突厥处(指西突厥),罗致汗血马”。

这些史书的混乱表述,也影响到大宛马的英译名。在斐滋格莱德的《马书》中就说,费尔哈那地方自古就产英译称‘汗血’(Sweated blood)的马种。据英国温华斯夫人指出,这是根据中国史书上一些记载为依据的。

‘汗血’真正涵义的讨论

从古至今,关于‘汗血’现象讨论,古代主流常见于史书的注释。元狩五年(前120年)汉乐“天马歌”就有:‘天马下,沾赤汗,沫流赭’之唱。对此东汉应劭的解释是,‘大宛马汗血沾濡也,流沫如赭’;而唐颜师古则注,‘沫者,言被面如颒(音‘汇’)也’。如前所述,现代中外学者,关于‘汗血’现象虽有多种认识,但天马汗腺发达都是无疑的。日本学者三村一认为,‘天马汗腺发达,这正是炎热地域马的特征’。注意,这里用天马称谓大宛马;强调是炎热地域马,其现代气质应称为‘热血’。

对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大宛汗血马’这一组合词真正涵义的理解,应劭对《史记·乐书》注:“大宛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汗血不像是单纯谈生理现象,而是有更深的含义。唐代颜师古作了解释,“谓踏石而有迹,言其蹄坚利”,踏石有迹,驰道外飞驰的马踏在乱石戈壁上才有可能。谢成侠先生则进一步认为,“蹋石汗血”,“一日千里”是汉代人形容、赞美大宛马很有“悍威”之意(谢成侠 中国养马史 修订版 1991 p73)。这种解释,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

现在,对‘大宛汗血马’这一组合词可以理解为,大宛马具有‘汗血’的悍威,即前面是马名,而后面是气质。当时古人,虽然认为马的悍威与血液有关,但其分类尚未形成体系,后来马的气质才分成为冷血马、温血马、热血马。如对具有温血气质的汉诺威马,我们常把他连称为汉诺威温血马。如若仅称温血马,那就不能代表马名了。

阿哈-捷金马是古代大宛马

直接演进的现代马种科学正规马名

奠定这一结论的是谢成侠先生1955年发表的“二千多年来大宛马(阿哈马)和苜蓿传入中国及其利用考”的著名论文,确定了现代阿哈马是由两千年前的大宛马经过进化、培育、演变而来的历史事实。谢成侠先生这篇论文发表后,不少学者纷纷发表文章支持和引用这一观点。同时,这一结论也得到当时苏联马界专家认同,阿哈-捷金马这一正式马名和它与大宛马的关系,同时在两国百科全书和教科书中得到确认。

由于古今相关马种,因按需选育,近交或外种侵入等,品质发生大的变化,因而不能用(即使有演化关系的)古马名替代今马名,这是个常识。如不能用乌孙马代替哈萨克马,不能用结骨马代替吉尔吉斯马,当然也不能用大宛马替代阿哈-捷金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内马界对‘汗血马’一事也进行过讨论,大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取得了共识。即:阿哈马不能等同于大宛马,只是由古代大宛马发展进化而而来。

马种名称是科技名词,必须科学严谨,不可概念混淆。古今马名要区分,马名和悍威(气质)更不可混为一谈。现代‘阿哈-捷金马’马名,是当今中外科学界确认的,不可将‘阿哈-捷金马’马名用仅代表古代大宛马悍威的‘汗血’二字替代,称为‘汗血马’。这一马名的混称和误称造成了古今马名和马名与悍威的双重概念错误,不但非正规而且不科学。‘汗血马’马名误传多年,影响国内外,甚为憾事!这也是我们要撰文为‘阿哈-捷金马’正名的根本原因。

(文章来源于马术在线)

我们叫了这么多年的“汗血马”,它的名字叫错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