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且看逆行多壮士 还有我辈乒乓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日里几乎天天与乒乓球形影不离,不看它的时候惦记,不打它的时候难受,不琢磨它的时候总觉得日子缺了点儿什么。面对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也是这样一群人,虽然暂别了挚爱的乒乓生活,却毫不犹豫地把对国球一样的执着和热情带到疫区一线,成为了冲锋在各个工作岗位的基层抗疫者。
不惧危险,不图回报,服从调遣,尽己所能,当他们义无反顾地披上戎装,国球也因为他们的无私散发出无上荣光……
白衣逆行路,从来不孤单
年近六旬请战抗疫的“第一反手”
2月15日,济南市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曾冬生随山东省第11批援鄂医疗队,前往定点支援地湖北黄冈抗击新冠疫情。
这是一次紧急出征,曾冬生上午9点接到报名通知,下午1点就要随队出发。在短短几个小时里,曾冬生迅速处理好手头的工作,回家吃了口饭,剃了个头,简单带了一些随身物品,就跟着队伍直接奔向了战场。
其实早在山东省派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之前,曾冬生就提交过请战书,当时组织上选择出征人员的标准是兼顾经验丰富和年轻力壮,今年已经58岁“高龄”的曾冬生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这次被急招入伍,是因为前线在征调人员时有一条具体要求——要有重症医疗经验的男同志。
“接到通知时我还在门诊上班,有几个病人还在排队等候,没办法,只能跟他们解释一下。知道我要马上动身去前线后,大家都很理解,还给我加油鼓劲。”
15日晚,曾冬生随队抵达了黄冈市中心医院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这所中心本来计划下半年才投入使用,但由于情况紧急,只能边建边用。自疫情爆发以来,黄冈是除武汉以外病毒扩散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院的ICU都处于饱和状态,重症病例越多,就越需要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这也是前线为什么发出“急调令”的主要原因。
经过一天的培训,曾冬生17日开始下病房工作。在这批医疗队员中,他是年龄最大的一位,但他并没有接受组织上的照顾性安排,而是下定决心跟同事们一同战斗。“我们来之前,这里的大夫平均6小时一个班,从大年初一开始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我们来之后等于增加了一组人,他们就能缓一缓。现在组织上也有要求,强制他们休息,不然真的太疲劳了。”
曾冬生的第一个班,病房内12名病人有一半需要呼吸机,另一半要使用高流量氧化仪。“这些病人的情况确实很严重,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干我门这行的,平时也算见惯了生离死别,但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得尽全力。”对于一名有着30多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来说,曾冬生上岗后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各种操作,而是要适应身上的层层甲胄。“重症病房是直接接触病毒的地方,我们的防护级别很高,需要穿戴的东西也很多。我第一次进病房的时候可能是一层一层裹得太紧了,到里面连气都喘不动,后来坐了一会儿极力调匀呼吸,才慢慢适应。”
58岁敢上前线,除了责任感的驱使,也充分表明了曾冬生对身体的自信,而给他这种自信的,正是多年以来坚持每天近两个小时的乒乓球锻炼。“我在医院上长白班,下班之后直接就去球馆,基本一天不落,感觉自己打够了才回家。”新冠疫情发生后,曾冬生无法外出打球,到黄冈之前,他每天晚上都得拿出拍子对着墙打打球,解解痒。
虽然如今的曾冬生对乒乓球非常痴迷,但他起步很晚,快40岁时才开始入门。“当年给孩子报兴趣班,觉得乒乓球既能运动又没什么危险,就陪着他一起去了。后来孩子没练出什么兴趣,我倒是上瘾了。”
从那开始,曾冬生基本每天拍不离手,一打就是20年。“正经学球之后,我才知道乒乓球有各种打法、有各种胶皮,以前我一直以为球板上粘胶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把球打坏了呢。”学球的过程中,曾冬生也走过很多弯路,比如听人劝什么技术都练、直板和横板来回换、反胶打不顺手了就贴块颗粒胶试试。打直板吧,人家说他更像横板;打颗粒吧,又满足不了他对运动量的需求,经过反复摸索,曾冬生终于结合自己的特长选定了一条路——以反手为主的横板两面反胶打法。
“我正手拉弧圈球的感觉一直不好,反手倒是很轻松,有段时间想学人家练习直板横拉,结果第一下就上台了,改横板后觉得发力更舒服,暴冲还挺有准儿的。”别看曾冬生已经年近花甲,但他对“掰腕子”这项技能一向超级自信,而出色的手腕力量也逐渐让他养成了反手发力击球的习惯。“有人跟我建议过,发力时要多加一些摩擦,击球更有数,后来我试了试,不怎么得劲,命中率反而下降了,索性我还是怎么舒服怎么抡吧。”现在,曾冬生在实战中已经有了明确的战术思路:站在中间位或者正手位发球,依靠反手发动进攻或防守反攻,正手进行常规过渡。这种打法个性鲜明,时间一长,球友们不禁送给曾冬生一个绰号——“球馆第一反手”。
日常生活中,只要电视上有乒乓球比赛,曾冬生都会追着看,即便没空看直播,也会找时间看重播。在济南市卫生系统的比赛中,曾冬生代表儿童医院拿过两次团体冠军、一次单打季军,在球友中也是小有名气。然而在打球这件事上,曾冬生颇有自知之明,“大伙聚在一起主要为锻炼身体,而且我们这个岁数能有一个共同坚持的爱好,真的挺好!”
为了救人和抢时间,带着血性上战场
1月28日晚,一架由四川成都飞往湖北武汉的川航包机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平安降落,机上搭载的是四川省第二批、广元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共149人。
向光明,广元市中心医院援鄂医疗队队长。大年初一晚上,他接到了单位医务科“关于召集人员支援武汉”的通知,作为感染科的主任,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第二天,向光明与科室内其他报名的同事一起在请战书上签了名,按了手印。听说要去疫区前线,家人都不放心,何况家里还有一对刚满4岁的双胞胎正需要人陪伴,“可毕竟咱就是干这个专业的,国家需要时,肯定得去啊!”
29日,医疗队进行岗前培训。30日,向光明被分配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开始工作。作为武汉市最早一批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在疫情前期的门诊压力非常大,高峰时排号筛查的病人多达上千名,重症病区也很拥挤。刚开始时,向光明每天要参与会诊近10名新收病例,为了提高救治效率,他和同事们一起调整了重症病房的医疗设施,把急需抢救的尽量集中,把症状转轻的迅速转移。面对病毒,他们只有两件事要做:一是救人,二是抢时间。
“重症病房一刻都离不开人,有的病人神志不清、有的病人呼吸困难、有的甚至已经不能正常说话,都需要进行随时监测。另外,这些病人的日常生活基本无法自理,他们每天的吃喝拉撒,我们都要负责。”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向光明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虽然交流的内容有限,但我们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
医疗队实行轮班制,重症病房的医生基本4个小时一个班,然而真正进了病房,一般都要5到6个小时才能出来。刚上岗时,向光明每天要到急诊处会诊、抢救、查房、安排治疗方案,没有一天休息过。直到2月下旬,候补医疗队又给武汉红十字会医院补充了新的战斗力,才使向光明这批医生得到了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
四川广元医疗队的驻地是位于武汉市江汉区的金盾舒悦酒店,距离医院大概3公里。由于工作场所的人员流动性很大,为了防止感染,所有医护人员的饭都是回酒店吃。“当地为我们提供的食宿保障很好,有时候下晚班回酒店都九十点钟了,依然还有饭菜。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到热乎的。”
在日常的繁忙生活中,向光明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但只要一有空,他就会约着朋友到体育馆去打打乒乓球。“我开始打球是受父亲影响,童年也是在石头台子上玩过来的,后来它一直是我业余生活的主要爱好。”
向光明打直板长胶,医院搞比赛时,他还和同事配合拿过混双亚军。“我的水平其实很有限,但大家在一起打球确实能放松身心,增进感情。”那些因为乒乓球而延续的友谊,一直让向光明非常珍惜,在他的球友中,还有几个高中时期的同学,这么多年了,大家的感情一直没有断过。
48岁的向光明是广元市中心医院援鄂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和他同一批次支援武汉的还有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感染科医生于毅。1月25日,于毅接到正式调令,出发前两天,他一直细致地做着各种准备。于毅的爱人也是一名医生,对于即将奔赴前线的丈夫,她完全理解和支持。
到达武汉的当天晚上,于毅和同事们一起听取了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战友们关于当地疫情的介绍以及工作中的注意事项。面对仍在扩散的病毒,他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毕竟抢救病人的时间经不起半点耽搁。
“最开始那几天,大家都绷得很紧,我们所在的重症病房压力很大,很多病人的情况都不稳定,所有医护人员的神经一刻也松懈不得。”每一次进病房,于毅都要工作5个小时左右,而且白班和夜班交替轮岗,生活作息变得极不规律。“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累是肯定的,但只要病人的情况有所好转,就没白累。”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从周边的方舱医院转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重症患者越来越少,于毅和同事们的工作压力也随之慢慢减小。截至2月底,医院患者呈现了“出多入少”的趋势,重症病房也终于有了难得的“空床位”,于毅和所有的战友们都打心眼儿里高兴,大家知道,这场仗就快打赢了。
2019年8月份,于毅从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调到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在接触新环境和新同事的过程中,于毅也没忘坚持打乒乓球的业余爱好。“以前在达州的时候一周怎么也要打两次,现在到了广元,需要再找一批新的球友了。”
直握球板的于毅对弧圈球情有独钟,因为他觉得“进攻”对于一名直板爱好者来说太重要了。“读研究生之前,打乒乓球一直都是玩儿,读研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同学打得很厉害,还经常教我,从那之后我才开始有计划地练练技术,打打真正的比赛。”
工作以后,于毅曾代表达州市中心医院参加过市里组织的乒乓球比赛,虽然没拿过什么名次,但参与竞技让他感觉非常愉快,也坚定了平时努力练球的决心。于毅最欣赏的运动员是张继科,“他身上有股遇强则强的劲头,我觉得只要上了战场,都应该具备这种血性”。
元宵节出征去“打病毒”的体育达人
2月7日晚,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全承炫正在值班。7点钟,他在微信群里看到院领导召集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通知后,马上就报了名。8点半,130个名额召集完毕,群里告知大家的出发时间是2月8号——正月十五元宵节。
下了晚班的全承炫没有回家,从大年初七开始,除去工作时间,他都要进行自我隔离。“疫情爆发后,我们医院成立了感染科危重症病房,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我一直在这里上班,下班后要避免与其他人接触。”过年期间,全承炫的父母回了湘西老家,妻子在长沙照顾孩子,岳父岳母虽然每天都来医院给他送饭,但不能有过多交流。出发之前,全承炫简单跟家里打了声招呼,儿子太小还不懂事,却能大声地喊出来:爸爸去打病毒啦!
2月8日,全承炫随湘雅三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共130名成员乘坐高铁前往武汉,同时他们还把50箱医疗物资一同带到了前线。经过一天培训,2月10日,全承炫和同事们一起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始工作。
“我们援助的是一所定点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共有23个病区,一共进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医疗队。开展几天工作后,大家对工作强度都适应了,在隔离病房里的工作时间一般在4个小时左右后交班,夜班相对更辛苦一些。”
由于出发时准备得比较仓促,全承炫还担心到武汉之后的生活会很艰苦,但当他在驻地看到那么多爱心人士捐赠的日用物资时,心里一下就踏实了。“我们在武汉的食宿条件很好,驻地为我们提供的伙食都是家乡风味的,湖南省工会还专门给我们邮寄了很多辣椒酱和豆腐乳。中南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前前后后一共来了600多人,我们一致表态:疫情不退,我们不归!”
每天从医院回到驻地后,全承炫都会做做室内运动,后来他还拍了小视频传到网上,赢得了很多网友点赞。“我算个体育达人,什么项目都喜欢,小时候在老家接触的第一项运动就是乒乓球,那时我们没有专业的器材,想打球时就把家里的木头门卸下来放到吃饭的方桌上当球台,用木板、书本,或者玻璃片当球拍,玩儿得也很开心。”
工作以后,全承炫一直坚持打乒乓球,还代表科室参加过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教职工比赛。“我们院里有乒乓球协会,有能摆开2到4张球台的活动中心,每周的一三五七是固定的乒乓球日,还专门聘请了一位从湖北队退役的专业教练。大家平时锻炼的积极性很高,毕竟身为一名医生,没有一个好身体是扛不起这个工作的。”
除了和同事们一起打球之外,全承炫还经常和家人一起分享追球的心得。“我的堂哥是一名乒乓球发烧友,每次我们见面都会聊聊技术、比赛和球星,很多专业知识我都是从他那里学到的。国家队的运动员里我比较喜欢丁宁,非常欣赏她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虽然对乒乓球的热门消息比较了解,但全承炫却给自己选了一种非常冷门的打法——横板削球。“我喜欢打削球,尤其那种把球拍拿到台子底下做一个动作,然后让球划出一道弧线落到对方的台子上还能改变轨迹的感觉,非常爽。”全承炫喜欢打削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觉得两个人打攻球的话,一个回合结束得太快了,打削球的话运动量更大,更符合他热爱运动的性格。虽然水平一般,但在全承炫看来,享受快乐乒乓才是他追随这项运动的真谛。
疾控减增量 消杀防扩散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拼命与病毒展开正面搏斗的除了医护人员,还有疾控系统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足迹需要遍布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通过敏锐地观察、科学地判断、严密地布控、精准地打击,消杀新冠病毒。这些常年与各种传染疾病打交道的人,同样有着无畏的决心和持久的战斗力。
2月23日,江西省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付俊杰带领11名同事,作为江西省第10批、疾控系统第3批援鄂队伍奔赴武汉,定点支援江夏区的疾控抗疫工作。“我们很早就交了请战书,过年期间也一直处于工作和待命的状态。以往做疾控工作,我们处理过霍乱、伤寒、甲肝等各种传染病,但这次毕竟要面对一种新型病毒,所以组织上和家里人一再叮嘱我们要做好自我防护。”
江夏区位于武汉市的最南部,面积有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90万。付俊杰和同事们抵达疫区的时候,正是防控工作最要紧的关头。当地的疾控工作者已经连续奋战了40多个昼夜,付俊杰团队到岗后,马上把最苦最累的活儿接了过来。
“我们要做的事与医护工作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主要是对已经确诊的病人进行救护,而我们是要通过风险评估加上处理手段,减少病毒的传播扩散,继而减少病人的增量。如果我们工作不到位,就会产生更多的病人,就需要调更多的医生,建更多的医院。”
对江夏区的医疗机构进行“环境消杀”是付俊杰团队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就包括从2月13日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雷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一共收治了1000多名病人,每天在这里产生的污水、粪便、垃圾和医疗废物,都有可能带有病毒。我们进入医院后要对污水进行处理、评测杀毒效果、设计万无一失的医废消毒转运方案,这样才能保证从医院排运出去的东西不形成新冠病毒的污染和传播,让周边的老百姓放心生活。”除了雷神山医院,江夏区新冠病人居住过的房屋、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区域都在付俊杰团队的消杀范围之内。
除了室外工作,疾控工作者还要到室内近距离接触病人,或者到人群密集的高风险区域,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工作。比如当医院发现医护人员感染时,疾控团队要马上进行实地勘察,确定他的感染渠道,尽快找到医院里的风险点,从而指导更加有效的防护措施。再比如到当地的社区、养老机构、监狱等寻找与病毒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对他们进行采血采样,继而进行大量筛查和比较研究,用科学的数据了解其传播途径,判断病毒扩散的风险,发现人们潜在的危险行为,最后形成中断疫情的可操作性建议。“我们打击病毒的战术类似于精确制导,不能给它一丝蔓延的机会。”
每天晚上回到驻地后,付俊杰要和同事们一起开会分析,汇总数据,做好网络信息整理与风险评估的工作。“刚来的时候非常忙,直到江夏区的确诊病例清零之后,我们的压力才少了一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就结束了,抗疫不获全胜,我们绝不收兵。”
作为一名疾控工作者,付俊杰平常有很多出差的机会,每次出发前,他的行李箱里总有一样必带品——乒乓球拍。“我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球友,每次忙完工作都要找他们叙叙旧,切磋一下。”
付俊杰现在是南昌市乒协的会员,每周最少要打3次球,也经常参加市里的各种业余比赛。“我在单位是乒乓球兴趣小组的组长,下班后经常带着同事们一起打,周末也会去球馆找不同风格的对手打。南昌的乒乓球氛围很好,球友们都能玩到一起。大家比赛的时候很认真,该较劲较劲;比完之后又很随便,该聊聊该聚聚。”
付俊杰是直板打法,以前反手位只会推挡,后来为了提高水平,他专门学习了直板横打技术。“没办法呀,想赢球的话,先进的技术不能不学啊。”经过几年的苦练和实战检验,虽然打出了“网球肘”,但总算有所回报,“现在我两面都能拉弧圈球,实战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鉴于自身打法,付俊杰平时很喜欢看直板选手的比赛,以前看王皓,现在看许昕、赵子豪等。看的时候,他还会学着运动员的动作比划比划,找找感觉。“这次情况太特殊了,来武汉没有带球拍,等疫情结束了,将来一定回来向武汉人民学习!”
盼关门大吉 愿永不再见
3月8日,位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正式休舱,体育中心的工作人员蔡锡超和他的同事们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开始有序地分批回家进行自我隔离。
疫情爆发后,武汉体育中心积极响应区政府的号召,自1月底开始就组织党员干部进社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2月3日晚,中心在接到筹建方舱医院的通知后,马上集中所有身在武汉的员工到岗配合建设工作。
2月4日,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在体育中心现场办公,正式确立建舱方案。中建八局、中建三局、中交二航局等建设单位随即开工,争分夺秒,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基建工作。硬件设施搭建完毕后,蔡锡超和同事们开始加班加点地往方舱填充各种物资。
“我们中心的体育馆加训练馆一共铺设了1000张床位,建设单位完工后,我们要往里面添置棉被、棉衣、暖壶、水杯等必需品,刚开始那几天基本都通宵着干。”2月12日,舱里的医疗设备陆续到位,下午4时,医院正式开舱,首批收治的新冠患者一共326名。
此次援助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共计727人,分别来自江苏、贵州、安徽等8支医疗队。在方舱医院管理运行领导小组的指挥下,舱内迅速设立了办公室、医务部、护理部、后勤保障部、病人服务中心、院感办等部门,并制定了相应的院领导晨会制度、总值班制度等,为方舱医院的正常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舱内的医护工作运转起来后,蔡锡超和同事们便不再入舱。“医院的外围布置了严密的管控,很多道口都设了卡,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公安消防、医疗转运、输送物资等车辆的进出;为舱里的人提供充足的餐食;根据医护人员的具体要求,帮他们采购日常用品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做好一切后勤保障。”
由于缺少类似的工作经验,舱里舱外联动工作的前几天很难实现顺畅的衔接。“一开始医护人员要求我们给病患准备的早餐要每天7点钟送到,但由于餐车进入院区范围内要经过层层检查,所以基本都得8点多饭才能进舱。”遇到这种问题,病人急,医护人员急,在外围负责服务调度的工作人员更急,“最初几天类似的情况很多,大家也都比较上火,但是在与各部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大家都会一门心思去想解决办法,没有人去抱怨,磨合几天之后,工作效率就高多了”。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指挥部内有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可以监测到医院内外所有板块、通道、关卡的实时动态,并配备了各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即时通讯。“这套电子系统是我们在承办军运会时搭建的,无论哪个角落发生情况,我们都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现在我们对这套系统运用得更加熟练,它在医院的日常运转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开幕式在武汉体育中心举行,身为工作人员,蔡锡超和同事们协同作战,打了一场十分艰苦的攻坚战。“尽管那次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大,但跟这次服务方舱医院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们从没想过自己和病毒离得那么近,心里也都嘀咕过,不过工作过程中,我们更能感觉到一种责任感,大家每天都相互鼓励,劲儿往一处使,在这种环境下,凝聚力真的是无比强大。”
为了让舱内的生活不那么枯燥,舱外的工作人员还想方设法为医护人员和病患们添置物件,比如咖啡机、放映机、健身器械等等。他们还从开发区工会、职工活动中心等单位调来许多书籍,利用舱内的合理空间搭建了图书角。“医院里的氛围一直都挺好,医患之间、病患之间都交流得不错,大家情绪也很稳定。”
自从医院开始收治病人后,舱内每天都会组织一次集体有氧运动、一次一小时观影、隔天一次健康教育讲座、每周一次文娱竞赛,有患者出院时还会举办温馨的欢送仪式……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战“疫”的信心。
此外,医院领导坚持对病患进行人性化管理。住院期间,有一对分别住在两个舱内的父子患者想转到一起,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时要涉及到劝说其他患者调换床位、使用救护车辆、安排医护人员陪同、保安核查登记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做好人文关怀,便于家人之间互相照顾,医院积极展开工作,共为5个家庭实现了这样“同舱”的愿望。
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奋战,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终于休舱。截至3月8日,医院共收治病人1056人,除治愈出院的875人外,其余轻症患者均转移到附近医院。在这期间,医院收治的病患实现了“零死亡”,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也无一例感染。
接到休舱的通知后,蔡锡超感慨万千,毕竟从开舱那天起,所有人都在盼着这个时刻早点到来。想起那些关心武汉疫情的人,那些捐款捐物的单位,那些主动联系医院要为医护人员免费服务的理发师,他说这些日子自己每一天都在被感动着。“最感动我们的还是那些医护人员,他们的工作太辛苦了,出舱那天我看到很多医生和患者哭着分别的场面,还有很多护士高兴地把工作证抛上了天空,那一瞬间的释放和喜悦太令人难忘了。”
让蔡锡超一直感动的,还有一群乒乓人,包括他的队友、老师、学生、同事、球友等等。自从疫情开始后,这些人给他的关心和鼓励,一直没有断过。
蔡锡超从小开始乒乓球训练,曾入选过武汉市乒乓球队。2001年,他到广州陈静乒乓球俱乐部打了3年球,2004年回到武汉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毕业后,他曾到长江航运就职,后调到武汉体育中心工作至今。作为湖北省乒协的会员,蔡锡超一直没有放下自己的特长,经常参与国球活动,期间还在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中实现了男单三连冠。“每次收到乒乓人的关心问候时,我都觉得特别温暖。希望所有人都健康,也希望我们跟病毒永远不要再见面了。”
这些热爱乒乓的人,
只是奋战在湖北前线
所有基层抗疫者中的普通一员,
他们的工作,
更是千万同胞在全国各地的防控战线中
坚守岗位的缩影,
共克时艰,
致前赴后继的抗疫英雄,
冲锋有我,
敬永不言败的乒乓豪情!
(吕海波 乒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