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滚蛋吧,中国足球!——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从1994年中国足球启动改革,实行联赛制以来,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和众多资金雄厚的企业争先进入足球市场的背景下,中国足球获得了不错的发展环境。

尤其是自2003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成立以来,中国足球每年都会吸引社会的大量

不可忽视的是,虽然这些年中超联赛声名日隆,企业投资球队的热情持续高涨,但是从曝光的数据来看,中超几乎所有球队都是处于亏损状态的。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6支中超球队总计亏损40亿元,最严重的恒大队亏损18亿 元。也就是说,16支球队一年踢没了一个县级市的财政收入。这种玩法,委实可怕。

放眼全球,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和足球俱乐部,球队收益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主要来源于门票和广告收入。除此以外,还会有一定的政府补贴。这些收入加起来,扣除球员和员工薪水、场地费等综合成本后,剩下的就是老板挣的。

按照中超球队这种持续“负数”的强大盈利能力,熬过十年如一日的亏损,所有球队竟然都存活下来,而且还时不时地爆出天价薪酬引进外籍球员的惊新闻,不得不说这是中国足球创造的唯一奇迹,是有资格载入世界足球史的。

这种情况或许也只有一句话能解释了,那就是——“每一个活下来的中超球队,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企业。”比如,“广州恒大”恒大地产、“北京国安”中信集团。这些足球队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供血能力强大的“超级奶妈”。

以中超劲旅“广州恒大”来说,2019年的运营成本高达29亿元,仅人员薪酬这一项,就超过17亿元。2012年,广州恒大引进世界足球教练名宿里皮,给出1.4亿元薪水,相当于每天400万元,一天一辆兰博基尼。由此可见,恒大在投资足球上是相当认真的,下了血本。

但是反过来看,尽管在国家政策和企业的支持下,中国足球发展的环境获得很大改善,无论是球队实力、赛事场地条件,还是全国球迷数量,都较联赛创办之前有很大进步。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自从2002年中国足球折戟世界杯入围战之后,18年来,再也没有入围过任何国际重大赛事。

长期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却还要一条路走到黑。遍观所有行业,似乎还没有出现过这种畸形的现象。中国足球就像一棵赖怏怏的果树,任凭全国人民怎么浇水、施肥、修剪枝条,它就是不开花、不结果。真是惹煞国人。

面对足球这个无底洞和吞金兽,中国社会是时候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观念和态度了。

古人云,无利不起早。世人但凡做一件事,都是要追求一个“利”字。不管是是物质和经济上的“利”,还是精神和声名上的“利”。

但是在举国体制发展足球下,我们又得到了什么?除了浪费大量政府资金、挤占其他经济和民生项目的建设资源,空耗全国人民和球迷的热情外,我们在足球上,简直一无所获。

中国真的就这么需要足球吗——这或许是我们所有人都该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难道是建立在足球强大基础上的?没有了足球,中国难道就不再是体育大国,全民身体素质就瞬间退化为“东亚病夫”?换言之,中国现在的世界大国地位,难道是靠足球支撑起来的?而不是靠原子弹、洲际导弹、核潜艇、人造卫星这些尖端国防科技和第二大的经济总量?

当然不是的。中国之所以能有现在这样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恰恰是得益于以上这些发展成果。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只有足球很强大,哪怕拥有十支国际一流的足球队,却没有原子弹这些尖端国防技术,那么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的。能底气十足地跟美国打贸易战吗?能跟美国在南海角力吗?……能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稳定疫情并恢复生产吗?

都不会。只有足球,没有原子弹,那么中国充其量就是一个大号的巴西或者阿根廷。当然了,也有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巴西或者阿根廷,却在内外部敌对势力地进攻下变成一个或者很多个伊拉克。

所以,多年之前我就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足球甚至体育界正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错误是,不客观看待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不科学看待体育项目发展的规律、不遵循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却只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我们要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国家形象永远不可能与足球划上等号。为了所谓的国家形象,就投大量资金去给一个扶不起来的体育项目,怎么看似乎都很荒唐可笑。

最近,中超联赛已经开启新的改革——球队名字中性化。看似正常的一个举动,却触碰到每支球队背后企业的敏感神经。在这些企业眼中,这种做法太过流氓做派,是在“拿走它们这么多年来在足球投资中获得的仅有的微小回报”。

这也意味着,或许这次改革将会成为摧毁中国足球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弃吧,中国足球。让一切激情都回归理性吧。让足球本身,就只是一颗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