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跑步8大谣言逐条粉碎 别再被鸡汤忽悠了!

跑步8大谣言逐条粉碎 别再被鸡汤忽悠了!

在你的跑步生涯中,肯定被“灌”过不少鸡汤吧,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运动贴士不少是谣言。近日,健身网站Livestrong列出了美国跑友的8大跑步谣言,不论你是菜鸟还是资深跑者都有可能被忽悠,它们已变成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跑道上这么久了,快看看有没有中枪?

谣言一:跑步前只做静态拉伸

过去,我们在跑步前几乎都会以“静态伸展”来热身。但热身是要促进心跳、血流量、摄氧量、提升核心与肌肉温度,一般的静态伸展,很难达到这些目的。

根据《肌力与体能期刊》在2010年9月的一篇研究结果显示,长跑选手如果在练习前先进行静态伸展,整体的运动表现甚至会比不做静态伸展的人差一些。

由此可推测,想追求更好的成绩及续航力,利用动态热身来活动关节、热开肢体,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有时直接用慢跑来唤醒肌肉,说不定能让你表现更佳。

谣言二:跑者不需要重量训练

不少跑者会认为,重量训练会让身体变沉重,大块肌肉会拖垮跑步成绩。但事实是,已经有许多研究证明重量训练对跑步有很大的帮助。

重量训练能增加骨质密度,提高基础代谢率,降低受伤机率,至于训练的时间分配,建议在一周的训练里,增加一至两次重量训练,并且尽量与跑步分开(一天跑步一天重训)。

训练时要以全身性均衡发展为原则,做低重量、高反覆次数的多关节动作,加强各部位肌群。

谣言三:赤足跑能减少运动伤害

这些年赤足跑逐渐流行,被誉为回归原生态的奔跑法则。2010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赤足跑步能减少关节及骨骼的伤害。

不过,有趣的是,我们在查找该研究的原文时,发现研究者在网站里说道:“目前我们并没有任何关于该如何跑步才是最好的证据,也不能完全肯定穿鞋就会受伤,或是赤足跑是否会有其他伤害。”

也就是说,连研究者都还没有一致、绝对的答案。

在生活中,周遭的环境(柏油路、PU跑道等)确实不适合赤脚跑步,如果真的要真实感受土地,草地或沙滩可能会是比较好的选择(前提还是要确认没有玻璃碎片或小石子)。

谣言四:跑量越多,能力更强

按照过往的经验,刻苦训练,挥汗如雨,总归会有好成绩保障。但对于跑步,似乎不是这个道理,在跑道上,训练的“质”要大于训练的“量”。

热爱跑步的美国心脏学家詹姆斯·奥凯夫和卡尔·拉维2012年在《心脏》杂志上专门撰文表示:建议那些热爱跑步的人,应该把运动时间控制在一天30至60分钟之内。

奥凯夫称在一项长达30年,参与研究人数多达50000人的健康研究显示,14000名跑步者比其余的人,死亡的可能性减少19%,其中,长寿受益者仅限于那些一周跑8至50公里的人。

相反的,那些跑得多的人比起那些不跑的人似乎没占到啥便宜。同样,一周跑两至五天,比每天跑要好些。

谣言五:跑步伤膝盖

跑步伤膝盖是跑者最常见的疑惑之一。也许少数人真的因为跑步伤及膝盖,但详细的情形及受伤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比如说:肌力不足、穿着不适当、过度训练等。

其实,只要运动量控制好了,跑步很少造成损伤,关键在你的体重是否过重。关节就跟滑轮的作用一样,上边在拉它,下面的重量越大,压在腿上的平行分力就越大。

不过有一点倒是真的,相比沥青马路,人行道铺设的地砖硬度更高,这对膝盖、脚踝带来的冲击力也更大,所以路跑尽量不要在人行道上进行。

谣言六:改变跑姿能提高跑步效率

根据《肌力与体能期刊》在2014年4月的一篇研究表示,不论你用什么姿势跑步,效率并不会有太大差异。

当然,不可否认大部分成绩好的选手,他们跑步的姿势会很类似,但有鉴于个体差异性大,并不是刻意模仿或是改变,就能让不适合你的东西成为你的一部分。

说到底,与其去效法不适合自己的跑姿,导致受伤机率增加,不如选择遵循自然,以自己感到最舒适的方法去跑步。

谣言七:跑步不需要休息日

如果你还在以往的错误印象里,认为一天没练实力就会退步,或许以下的数据会让你改观。

《Runners Connect》网站总结了一些有氧运动与休息时间相关之数据,如下:

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有持续4~6个月的训练),基本上休息时间在10天内,并不会有最大摄氧量下降的情况;但时间如果长达2周,最大摄氧量可能就会有逐步往下掉的趋势;9周时,大约下降19%;11周后,则可能少掉25%。

因此,适当的休息并不会带来多严重的影响。有时反而适当减量训练,还能够提升你的运动表现。

谣言八:跑步是年轻人的运动

跑步永远不嫌晚,只要在合理的运动范围内,都可以从走到完成5公里、10公里甚至是跑完半马。

我们如今在跑道上一直能看到上年纪的爷爷奶奶,正应了那句话:跑者永远是年轻。

以上内容整理自跑步资料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