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追球》收官:综艺品类的拓展与思考
中新网北京2月26日电 (记者 高凯)“赶在一切消失前,去抵达;赶在一切消失前,去探险;赶在一切消失前,去守护;赶在一切消失前,去改变。”对于刚刚收官的《小小的追球》,这段文案或许足以揭示其与其他旅游类综艺之间的差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来,旅游类综艺扎堆出现并保持热度,主因正在于它满足了人们于小屏幕上“出去看世界”的逃离之梦。而与此同时,在这类节目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出现了颇多限定任务,设计出的人物矛盾等等附加元素。
《小小的追球》 卫川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小小的追球》在综艺品类中颇具拓展意义,其不同于“优于”大众生活的艺术体验与“难于”实际生活的探险寻索的叙事框架,节目“忠于”真实生活进行记录展现,营造了“真实生活场”,并以此努力去触及“环保”的真实本质。
而之所以在节目中展示出这些不同,强烈集中的目的性与轻松佛系的过程或许是主因。
为了去看那些即将消失的美景,去唤起每个人保护地球的意识,黄子韬为节目发起人,邀请了周冬雨、王彦霖、尹正组成“追球团”。
节目放弃了对戏剧化人物关系的刻意追求,以4人或耿直、或搞笑、或大大咧咧的迥异性格碰撞出或许不那么具有抓人情节,但却轻松真实的氛围。
《小小的追球》 卫川 摄
节目伊始紧扣垃圾分类的热点,进行挂钩晚餐的环保问答;以步数换机票的绿色出行方式设计也独具匠心。先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再和嘉宾一同享受旅行,层层递进地加深对环保的了解。相比以往环保类节目略显沉闷的定调,《小小的追球》的引入显得轻松愉快。
从最初的生涩胆怯,到越发勇敢笃定;从对生态的不甚了解,到逐步拥抱自然。定位“发现”的在旅行纪实之外,节目寄望带来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奇体验。从冰岛、印尼,再到西双版纳,跨越地球三带,既体验了朗伊尔城居民为避免与北极熊互相伤害,离城时携带枪支吓唬它们的惊险日常;还练习潜水、参与了中国科学家在印尼海底种植珊瑚的野放计划。
旅程从时间维度上见证成长故事,而镜头如实记录下的可爱自然则在空间维度上,给予观众最直观的视觉感动。透过节目,我们看到冰岛旖旎的极光,苏门答腊岛古老繁茂的热带雨林,巴厘岛澄澈的海底世界,却找不到北极熊的踪影,也阻止不了冰川的消融。生态环境的鲜活样貌让人感慨自然的绮丽,气候带来的变化则不禁发人深省。
《小小的追球》试图建立不同视角的观察。四位青年以“访客”的身份去感受极端地域的特殊生存形态,以“朋友”视角观察地球,直击濒危物种正面临的严峻考验。而观众既跟随嘉宾寻找未知,也观察着当代青年探索世界、对待自然的方式,重新审视自身与地球的关系。
“追球团”在节目中放生走丢的小海龟;耐心学习、克服恐惧给苏门答腊虎洗澡;与亚洲象在阳光下嬉闹奔跑,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倍显温馨。
在对地球“守护者”的采访和环保工作的体验中,观众则了解到环保事业工作者的无私奉献,节目也借他们之口,传达着人类只是“拜访者”,而非“征服者”的地球观。
自1982年便登船掌舵的科考船船长的话语里,透露着对北极野生动物不断减少、冰川加速消失的痛心疾首和环保呼吁;森林消防员穿越火线的最美逆行是人类对生态的担当。
我们可以为地球做些什么?当曾经的偷猎者化身巡林队长,开始反盗猎工作,节目强调改变的力量。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海底野放行动、稀有植物的森林样本采集;对亚洲象种生存及繁育的集中救助;从每一度电开始,进行资源节约的“春城熄灯五分钟”挑战等,践行环保的多种途径和寻求生态平衡的先锋意识都得以细节化呈现。
让真实再现荧幕,把选择多向延伸,同时给予观众一定的思考空间。于是在接连的挑战与密集笑点营造出的快节奏下,节目整体却沉淀出一种慢思考,《小小的追球》当然并不完美,但在这一两相交会的点上所达到的状态却十分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