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捍卫电影制片业
传媒内参导读:捍卫制片业,给制片业更多的信心,更小的风险,更多的支持,更公平的产业环境,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来源:尹鸿微博
文/尹鸿、许孝媛
电影管理方式的改变,影视娱乐行业的整顿,社会效益诉求的强化、资本市场的动荡、舆论环境的更加敏感,无疑会对经历了十几年高速发展的电影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尹鸿
“影视寒冬”的比喻虽然多少有些夸大其词,电影生产、电影市场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
但是,电影票房市场的增速和观影人次的增长放缓,电影消费过度依赖节假日和头部产品,电影市场冷热不均、起伏不定,海外市场依然雷声大雨点小,电影产品的生产储备供给不充分,电影投资信心不足,电影类型体系不完整等现象,依然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
特别应该指出,电影产业是以电影产品为核心的。电影制片业是电影产业的灵魂,是内容为王的具体体现。
没有电影产品、没有优质的电影产品,就不会有健康的电影产业。
因此,保证电影制片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基石,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众所周知,制片环节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高、资金使用周期长、效益可控性相对比较弱,如果整个产业都把风险压在制片环节,而发行、放映各方面继续挤压制片方利益,电影产品的生产就必然会受到巨大影响。
因此,中国电影产业要继续保持18年以来的健康发展势头,需要继续深化改革,规范市场,重塑制片业信心才能重塑电影行业的信心。
首先,应该进一步细化已经颁布两年的《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实施细则,完善从中央到属地的电影备案、审查、协助审查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规范电影行业和电影市场的管理,用法律方式避免“偶然性”的冲击和舆论的冲击,减少投资者的风险顾虑,让电影行业在法律框架下专心创作生产,扩大题材和类型空间,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创作更多优质产品。
其次,应该加大对电影工业制作环节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的支持、扶持,重视电影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特色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夯实电影工业的基础,不仅保证头部电影的工业水准,而且推动中国电影工业整体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保障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公平竞争、共赢发展。
影院收取排片费的潜规则、发行营销服务成本越来越高、一些垄断性平台过高的利益要求,都在挤压本来就风险百出的制作方空间。
电影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回收比例越来越小,这对整个电影行业都会是毁灭性冲击。保护市场的公平性,维护制片方的利益才是行业共赢发展的保证。
第四,深化电影院线的改革,深挖影院市场的潜力。目前院线过多过散、恶性竞争的格局必须改善,提高院线的集中度,这样才能规模经营、形成差异、塑造品牌、提升效益。
而要完成这样的改革,首先必须深化国有院线、影院的改革,使资产能够优化重组。
否则,影院的效益在市场增量减少的情况下一定还会下降,其生存困境势必带来新一轮票房造假、排片收费、服务质量下降的弊端。
第五,继续扩大海外市场和新媒体市场,逐渐减少对影院的过度依赖。针对美国市场,要在题材、语言、类型方面进行针对性合作和营销,英语(或者英语为主)、动作类型的电影相对比较容易进入北美市场。
与此同时,全球最大的20个电影市场中,六七个都在亚洲。
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市场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市场都需要有策略性的开拓。而电影与互联网的互动,由于网络平台天然的商业敏感,未来空间也会越来越大。
总之,捍卫制片业,给制片业更多的信心,更小的风险,更多的支持,更公平的产业环境,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制片业弱,则中国电影弱,制片业强,则中国电影强,这应该是从管理者到行业从业人员的共识。内容为王、市场为基,中国电影产业的结构才能渐渐完整、完善。
注:
本文摘自《电影艺术》2020年第2期《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