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时代,如何选择知识付费产品?“ACS原
在这个知识泛滥、信息爆棚的时代,你是不是有这样的苦恼:
看到朋友报了很多线上课程,自己变得“本领恐慌”,但又不了解,不知从何下手想学习知识,可是平台上的付费产品又太多了,自己不知道选哪个选择了几个满意的课程,但是对比时又不知道参照原则有哪些我也曾对知识付费产品存在疑惑,不了解,不会选,更摸不到门道。但是看了方军老师的《知识产品经理手册》,让我对互联网知识经济有了深刻认识,由一个小白开始学会将产品内容化,甚至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
我根据书中的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ACS原则”,希望能够帮助一些对知识产品有选择困难的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并选择知识产品。
across:跨入门槛原则classify:分类筛选原则select: 对比择优原则跨入门槛:了解知识产品是什么①什么是知识产品
2016年初,知识付费开始兴起。在一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各种知识付费平台,有新兴的“得到”“分答”,知乎推出了“知乎市场”,音频平台出现了“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随后2017年年底,“今日头条”资讯平台、“京东”这样的零售平台也形成一股热潮。
方军老师在书中下定义说:知识付费,是互联网上媒体资讯、内容出版和教育的融合,依托互联网技术产品和需求变迁的力量,生长形成的全新物种。
简言之,就是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下,用户选择太多,决策瘫痪,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便通过付费代替个人的搜寻和选择。一些个人和机构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产品化,为这些人提供学习或生活上的知识服务。
如今,移动互联网超越了一个行业或是一个领域,全方位影响大众生活。付费知识产品也击中了人们的深层心理需求:信息爆炸、知识焦虑、本领恐慌。产品和服务是知识产品和两面,它是被创造出来交付用户、服务用户的。
②知识产品的3大独特特征
知识产品与商品、服务和互联网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它又有什么独特特征呢?
知识产品是半成品,学习者需要深度参与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户拿到的是一个半成品,用户需要付出努力才能从中受益,才能从产品中得到所谓的用户价值。
当下的知识产品为用户的参与空间留出更多的空间,我们作为知识产品的消费者或者学习者,付出的努力越多,收益越多。
知识产品中,用户需要付出的努力作为和内容与形式同等重要的因素,用户的所得要大于他的付出。用户变成了“一起创造最终产品的伙伴”。
譬如付费写作课程,重点不是知识的讲解,而是学员的习作,在日常督促中让他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收获。
知识产品是互联网产品,互联网属性是它的重要特征现在,信息在剧烈增加,知识快速变化,生活习惯被互联网碎片化,这一切使得我们需要自己时代的知识产品。
出现的全年订阅专栏、付费社区、在线讲座课程都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产生的,互联网就是它的根本属性。但是知识产品借助互联网摆脱了书的概念、书的形式,也就是内容源于书,范围大于书、体验优于书。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从“互联网+知识”的角度看待知识产品,“中国信息社会50人论坛”台湾教授卢希鹏曾提出“随经济”的说法,并用两个公式形象对比:
公式一:传统企业+互联网=传统企业
公式二:互联网+传统企业=互联网
譬如出租车+互联网,形成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出租车公司;反过来,互联网+出租车、私家车就是形成滴滴出行这样的互联网属性的公司。而知识产品就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产物。
存在的根本逻辑是:当下的知识是丰饶的,而非稀缺的堺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中说:“人们都倾向于保留稀缺的东西,但却理所当然地用光相对丰富的资源。”
互联网知识付费背后的逻辑是信息和知识极度的丰富和冗余,称它为“丰饶”,因为知识是丰饶的,我们选择太多,知识的生产者通过帮用户节省稀缺的资源——时间和精力,从而创造价值,获得收益。
技术思想家凯文·凯利说:“在丰饶的世界,唯一稀有的资源是人类的注意力。”
知识产品的作者和讲者替身处丰饶信息中的用户画出线路图,引领他们走向目标,让他们的学习少走弯路。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合适的地方。
我们想要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选择合适的知识产品,第一步就要认识知识产品是什么,跨过小白必经的十字路口。了解了知识产品是什么,我们就应该知道知识产品有什么,能进一步做出选择。
分类筛选:了解知识产品有什么在书中,从知识产品学习者的角度,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形式进行划分。
①内容上可以分为:
知识普及类当我们离开学校以后,我们可以选择知识普及类产品,听听吴晓波、李翔商业内参、混沌研习社的大课等,这些带给我们的是观念的更新,能够打破我们的思维局限,让我们对新鲜的东西感到新奇。
快速入门类这一类是知识产品的主要品类,例如头条上的专栏课程带我们快速入门。它们像一门课程,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教给我们。
快速入门类都有一个老师的角色,设计学习线路图,规划并带领我们更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
技能深化类这一类知识产品的目标是真正的从入门到精通,加大我们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它通常包括很多高级技巧知识点,但是不等同于干货。
这一类产品只有我们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遇到过明确的问题,有了困惑之后,学习才会真正有效。
知识重构类这一类适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譬如EMBA教育,以简化的方式帮学员看到商业体系的全景。让学员参照体系,与知识经验对照,并且鼓励学员相互对照,相互学习。
这一类知识产品能够弥补知识与实践的鸿沟,协助你重构个人的知识体系,更新思维模式,引发后续行动。
这四大类中,知识普及类和快速入门类,适合基础的小白去学习相关知识或者技能;而技能深化类和知识重构类,更适合有一定技能基础和知识基础的用户进行学习,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②从产品形态上来看,可以分为:
全年订阅专栏全年订阅专栏是知识产品中单体规模最大的产品。也是需要作者、讲者有深厚且丰富的知识积累。这类产品具有通识性,适应尽可能多人的需求,有强烈的个人品牌特征,以音频主要载体,例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
小专栏比起订阅专栏来说更加灵活,体量小,周期短,不强调个人知识IP,更注重的是内容的价值性。就像我们在头条上看到了专栏课程,我们更注重干货内容。这类专栏同时兼有视频、音频和互动社区。
讲座课程这是采用教育培训的服务逻辑,讲者在教与学互动中,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讲授主体是教授,它们更多的是分享性质的单次讲座、教育目标明确的系列课程。可以是分段语音直播,也可以是QQ或微信甚至腾讯会议直播。
线上训练营与讲座课程不同的是,讲座主体是老师的讲授,线上营除了老师授课还会有嘉宾分享、学员练习、学员交流等。让学习者在短期内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专题的学习和实践,就像头条上很多大V的付费训练营。大多以音频方式为主。
付费社区通常是由知识IP作为发起人,相应地持续提供内容,回答问题,创造社区成员交流的氛围。采用的是论坛的信息组织逻辑,例如付费微信群、知识星球、头条的付费圈子,有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这5大类就是互联网经济下,我们常见的知识付费产品形态。
它们是针对不同功能和用户需求展开的,有的是交叉进行。譬如现在很多线上写作营都有全年VIP专栏、阅读训练营、付费社区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了解了知识产品有哪些,那我们究竟如何更好地选择产品呢?可以继续看第三部分。
对比择优:了解知识产品怎么选当我们了解了知识产品的内容和形态之后,可以先根据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课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那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可以从3个部分进行选择。
①对标自己的需求
当我们选定几个知识产品,可以先查看这些产品的课程大纲与目录介绍,这些往往就是产品精华部分,可以浏览干货内容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其次,查看课程的服务项目。为你提供知识付费的人,他们是抱着服务的态度,也就是在信息极度丰富的的状态下,给你方便学习的任务。如果课程能够提供答疑和交流的机会,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最后,查看产品形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譬如自己平时上班很忙,视频直播就不适合,可以选择音频的方式,在坐地铁的功夫就能收听内容。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时间效用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②对比投入产出比
知识产品的一个特征就是我们付了钱拿到的是半成品,只有付出了时间努力,甚至还要经历非常痛苦的实践过程之后,我们才能把知识变成我们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从投资角度看学习成本,不要只看到表面的价格贵与不贵。
譬如一个999的训练营和1999的训练营,知识干货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后者提供一年的答疑,自己写的文章可以参与提审,有获奖的可能,还有更多信息和绿色通道,那这些就是比1000块钱更有效和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衡量知识产品的性价比,也就是投入产出比。在学习上投入的金钱,是小投入、大回报,如果能用钱换来学习时间的节省,是更值得的。
不要只考虑价格,要考虑学习课程后我们能够获得的知识或技能有多少。
③不是选择产品而是选择老师
选择各种知识产品的背后,其实是在选择老师。
我们选择课程,不仅是关注学习的具体知识,而应该关注老师教学的方式、做人做事的格局、还有老师拥有的资源和机会,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一个好的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会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或者长期的目标;再针对学生的弱点制定对策。这些老师和他们设计的课程会让学生最大可能的发挥潜力和优势。
所以,在选择课程的时候,我们要仔细查看老师的人格背书,她的人生经历以及他课程的设计特点,知识产品设计者自身的高度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质量的优劣。
④知识产品选择的误区陷阱
知识产品的选择环节完成后,大家需要自己付诸于实践,同时还要注意一些误区陷阱。
学习很多,却从未努力知识付费热潮涌现出很多”知识普及类“产品,有人告诉你:“你原来那个认知错了!”我们很容易被他们误导,这些产品可以消磨时间,减少焦虑,但是对我们提升水平和认知能力意义不大。
我们应该尽快转移到快速入门类或技能深化类产品中,学习产品需要我们下定决心,严肃对待。
同时,选择课程时也不要贪多嚼不烂,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否则就是浪费财力。应该努力精学1-2门课程,并试图学好学透彻。
刚入门,却觉得自己精通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的困境就是学习了很多“司机知识”,就是很多能复述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快速入门的知识后,很容易落入”刚入门,却自以为精通“的陷阱。
尤其学习实践类的技能知识,这些知识离真正应用的知识还有很大距离,我们只是知道了,但还没真正理解,所以要不断学习进阶知识并实践应用。
自认为掌握了大量干货、高级诀窍技能深化类知识产品常见的形态就是:产品经理要掌握的99个秘诀、网络媒体营销的50种方法、销售与顾客沟通的15大原则,这些是前人总结的技巧,只有你真正有困惑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方法真正的用处
所以,技能深化类产品提供的不是这些干货,我们要能从干货中,帮助自己回到场景中去解决问题。
强调输出,造成知识的僵化知识重构类产品鼓励大家输出,把学过的内容写出来、讲出来、教给别人,但是容易走进去陷阱——观点说出来就认为是对的。
但是观点一定是变化的,是临时的,我们需要不断吸收知识,获取新知。
总结互联网经济时代,海量知识产品涌现在我们面前,所以知识产品的选择成为一大难题,而方军老师的《知识产品经理手册》从知识产品是什么、有什么、怎么选出发为我们解答了疑惑,推荐大家一读,一定能收获更多感悟。
具体的3个原则我们可以重温:
跨入门槛原则:了解知识产品是什么以及3大特征
分类筛选原则:了解知识产品的4大内容和5大形态
对比择优原则:对标自我需求、对比投入产出比、衡量设计课程老师的人格背书、避免误区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