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导演刘新丨让观众上头的《猎狐》,拍摄过
2014年,由公安部发起的缉捕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的专项打击行动“猎狐行动”正式启动。开展近六年来,共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抓获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6000余名,其中缉捕“百名红通”外逃犯罪嫌疑人60名,追回赃款达100多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家级的缉捕行动,“猎狐行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导演刘新的注意。为了能将这个传奇故事搬上荧屏,他带着编剧团队进行多方了解,意图收集相关资料,促成项目落地。然而,刘新等到的,却是《猎狐》已经立项的消息,这让他一度十分失落。
本以为与该项目就此失之交臂,但令刘新没想到的是,2019年4月初,他突然接到了柠萌影业总裁陈菲和制片人张翼芸的电话。就这样,兜兜转转,刘新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猎狐》的导演。在之后的123天里,他带着剧组横跨14846公里,从北京、天津到肯尼亚、布拉格,终于完成了这部跨国追逃经侦题材的作品。
如今,《猎狐》播出过半,在收视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播出收视率一直稳居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第一名的位置,剧集相关现实话题更是强势破圈引发热议。回忆起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刘新长舒一口气,用一个“难”字来总结。
“确实太难了,在这部戏的拍摄过程中,我和制片人一直是如履薄冰,直到播出之前还一直维持着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现在虽然松了一口气,但这口气还没完全掉下来。”
1
“难。”
刘新之所以如此感叹,与《猎狐》独树一帜的题材不无关系。
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刑侦剧,《猎狐》在细分领域上属于难得一见的经侦剧,该类型在国内少有提及,数量极少,以至于国产剧在这一类型中尚未有突出的代表作。
从创作的角度上看,经侦剧与刑侦剧的差别很大。与刑侦剧“由案推人”的模式不同,经侦剧聚焦经济犯罪,剧情发展倾向于“由人推案”,主要矛盾集中在如何搜集证据,确认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上,往往在初期就已经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刑侦剧一般是从案件切入,通过各种证据寻找犯罪嫌疑人,而经侦剧不同,一般是先怀疑到人,然后再去破解他的所有谜题。用专业的术语来说,这叫‘穿透’,只有穿透报表、税收、银行等金融环节,最后才能锁定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
在刘新看来,经侦题材既难写又难拍,因为它不仅是关于如何撰写一个案件,而是根据经侦警察海外追逃的发展线索来扩展故事。不只如此,经侦剧在具体的案件侦破过程中往往涉及大量的专业经济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建立起较高的观剧门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猎狐》的故事模式采用了由刑侦过渡到经侦的方式,整个剧本创作历时4年。在这个过程中,编剧赵冬苓多次赴新闻宣传局、经济侦查局和天津、江苏等地公安机关进行实地采访,掌握了大量真实资料,最终以一桩由股票暴跌引发的跳楼案为切入口,描绘出了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众生百态,大大增强了经侦题材原本薄弱的可看性。
“
严格意义上说,这部戏展现的是夏远从刑侦转到经侦,再到成为猎狐小组的成员,然后赴海外猎狐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了警察的工作风貌,又展现了‘猎狐行动’的海外追逃经历,在44集的戏里涉及到了不同的领域。
”
在这个层面上,《猎狐》突破了题材限制和叙事风格,开拓了新的创作方向,完成了经侦题材一次成功的投石问路,真真正正地具有开创性意义。而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地做到严谨,制片方充分调动了包括金融专家、财经专家、刑侦警察、经侦警察和猎狐队员在内的各种资源。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各个系统的专业人士为同一部戏保驾护航,这在经侦题材领域是前所未有的。
王柏林为什么要贷两个亿?从银行怎么把两个亿贷出去?内保外贷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时股民的炒股环境是什么样的?包括各种道具,每一处细枝末节,《猎狐》都力图做到有据可循。现在回想起来,刘新感叹,当时的每一天都是在压力中前行。
“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生怕拍的不对,生怕说的不对,每天都在想,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这一年以来,从编剧到拍摄,再到后期,包括制片人,所有人都倾尽全力,我们没有留下遗憾。”
2
自播出以来,《猎狐》的口碑一路水涨船高。在豆瓣上,不少观众称赞该剧剧情紧凑,内容敢拍,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让人看得“上头”。然而,针对《猎狐》中大量使用的运动镜头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一部分观众认为这种拍摄手法颇有纪实感让人犹如身临其境,也有一部分观众吐槽这种拍摄手法让画面处于持续的晃动之中,看得头晕。关于这个争议,刘新也在采访中做出了回应。
其实,这种使用手持摄影的拍摄手法在当今的影视剧中并不少见。手持摄影的第一重美学效果是让镜头具有“呼吸感”,摄像机在摄影师的手中,哪怕是固定机位,摄像机也会跟着摄影师的呼吸发生轻微的起伏波动。当遇到惊险时刻,镜头“呼吸”的频率加快,纪实感和代入感也被大大增强。
在刘新看来,《猎狐》实际上遵循的是经典的叙事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想把戏拍的更有特点,运动镜头其实是一个特别好的方式。
“包括第一集跳楼的那场动作戏,还有胡军和妹妹在地下车库的那场文戏,我都使用了手持摄影和运动镜头,故意造成了规定情境里的紧张感和呼吸感。这种拍摄手法能够提升整场戏的节奏,帮助观众体会剧中人物的心境,是我们一开始就设计好的。”
对于晃动产生的眩晕感,刘新也回应道:
“感谢观众朋友们的反馈。在之后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更加考虑和关注电视剧观众的观看习惯和观看场景。”
除了运动镜头这把“双刃剑”,《猎狐》另一个引起观众热烈讨论的关键词是“演技”,而这一切,自然与身为导演的刘新分不开。或许因为是表演科班出身,刘新是一个特别懂演员的导演。他知道如何跟演员交流,知道如何激发演员的潜力,包括每一个人物应该怎么演,他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这个情绪能否顺得过来?这段话能不能说?实际上在我心里已经把这个人物演了一遍。当我在心里演了一遍之后,这时演员传递给我的,如果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就会去跟他交流,是不是还有另外一种演法。”
有意思的是,剧中的大部分演员,与刘新都是老熟人。刘奕君与刘新相识将近30年,曾经与他在《橙红年代》中有过合作;邓家佳曾经与刘新在《我不是精英》中有过合作,此次也得到了他的亲自点兵;胡军则是刘新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同学,之所以出演完全是出于对老朋友的信任。
“我说服胡军其实很简单,就说有这么个戏,有这么个人物,给他大概讲了讲。他说我得看看剧本,我说你甭看了,不然一堆人就把这角色抢走了,其实我俩就是一个电话的事。”
3
刘新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从十岁开始接触表演行业,凭借着对戏剧的一腔热血,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那段时间,受到达斯汀·霍夫曼、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等演员的熏陶和启发,他总觉得人应该一人千面,不应该被一个领域束缚住。毕业后,他一路从演员、执行导演做到副导演、导演,从家庭情感剧、古装剧拍到刑侦剧、经侦剧,入行30年来,他不断“破界”。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求新求变,我能不能驾驭更多类型的戏?今天的我是不是比昨天更强?我在跟自己比较,哪怕是前几年,罪案剧和古装剧预冷,拍摄家长里短的时候,一年两部戏,下半年是不是比上半年拍的更好,也是我不断思考和学习的事情。”
对于刘新来说,创作意味着对自己的“冲破”,他目睹了中国电视剧行业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却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保持着一颗初心。无论是对同一类型影视剧的创作,还是对不同类型的尝试,刘新唯一不变的创作标杆是“与自己比较”。在这个层面上,他不迎合市场,却在不断的拥抱市场。
“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成长,跟自己比是最有效的,事实上这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每部新剧里面是不是用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创作手法?今天你要传达给观众的是新的东西还是旧的东西,哪怕思想性的东西我都想要去提高。”
在采访过程中,刘新不止一次提到《猎狐》创作的“难”,但在“难”的背后,他是真真正正的投入、享受这个“提升自我”的过程。
“《猎狐》的情感虽然是辅线,但我觉得它比我之前拍的情感剧的浓度还要高,包括兄妹之间的、师徒之间的、爱人之间的,它的撕裂感更强,难度更大,也更加真实。”
如今,《猎狐》已经渐入佳境,大有成为国内经侦剧代表作之势。观众的认可,让刘新感到欣慰又骄傲,但他依然对市场有着清晰且透彻的认知。
“我一直有一个观念,未必是观众喜欢什么,我就要拍什么。我觉得创作者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以及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