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把相声带进剧场善莫大焉,但剧场相声也
在德云社走红之前的十几二十年里,大部分人听相声看相声表演,都是通过电视晚会,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晚,以及《综艺大观》和《曲苑杂坛》等固定栏目。
不能说所有电视相声或者说晚会相声,都没有办法和德云社等团体兴起的剧场相声相比,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晚会相声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也曾经创造过不少经典作品出来。
一般来说,电视相声比剧场相声要简单一些,也更容易创作,但这话也不能一概而论。
电视相声由盛而衰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相声作为轻巧灵活的文艺轻骑兵,受到很多人的热烈欢迎。不过这时候电视机的普及率还不高,大部分听相声都是通过广播。
从八十年代前期开始,电视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春节联欢晚会这种形式也在1983年开始出现,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相声开始集中在春晚上出现,很多年里一台晚会就有七八段相声上演。
从八十年代的春晚来看,那时候的相声水平普遍比较高,表演也比较到位,姜昆、牛群、冯巩、笑林等相声演员,都是通过这个舞台为全国观众所熟悉并喜爱的。
从八十年代末起,春晚对相声的限制开始增多。相声既然要逗大家发笑,很多时候需要讽刺一些社会现象,而春晚总是在大年三十直播,很多话题就容易引发反感,因此有关方面就开始对相声主题和台词进行审查。审查的力度逐渐增大,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相声在春晚就变得越来越畏首畏尾,不再有经典的作品出现。
九十年代初出现的一系列综艺节目,多少使电视相声不至于走投无路。每期《综艺大观》基本都会有一两段相声出现,《曲苑杂坛》更是推出了一系列相声节目,包括《洛桑学艺》。
不过从这时候的综艺和晚会相声也能看出,电视对相声的限制不可能完全消除,十分钟之内就要完成一个作品,这对于相声创作和表演来说是违背规律的。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退出春晚,很多时候一台晚会只有一段相声,晚会的魅力也逐渐削弱,电视相声开始走入死胡同。
郭德纲把相声观众请回剧场
到2010年代中期,郭德纲成立的德云社把观众请回小剧场,人们这才发现,原来这才是相声得以扬长避短的地方。在这里,一段相声可以说上20分钟甚至半小时,很多包袱儿得以施展,演员与观众离得非常近,互相得到的呼应也更直接。在剧场里,观众的笑都是真笑,用不着谁在一旁像电视晚会那样引领掌声。
不过,随着十几年来相声小剧场的发展,剧场相声也开始显露出一些弊端。比如,很多剧场的节目单都非常陈旧,到哪里都是照本宣科说传统相声,几乎没有什么立得住的新节目出来。而且正是由于限制比较少,很多年轻演员说相声过于散漫,说到哪里算哪里,作品几乎失去了艺术性和完整性。
剧场演员不宜过分迎合观众
可以这么说,剧场相声这些年也出现过一些精彩作品,但其经典程度与八十年代一些优秀电视相声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并不能说剧场相声就都是好的,电视相声就都是差的。
相声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肯定还是以剧场表演为主,但小剧场的演员们不能因为限制不多就放松对自己和艺术的要求,也不能过于迎合观众的口味。
真正的好相声演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领观众的欣赏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作和表演出可以代表自身水平的优秀作品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