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三部曲,为何准备充分的淮海战役不
三十年前的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曲,可谓是平地掀起了一声惊雷,在那个物质文明尚不发达的时代,中央投入过亿人民币拍摄的这三部主旋律电影,直至今天依然无人能够超越。当年这三部电影上映时的盛况,绝对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了。但是其实当时电影上映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第二部电影淮海战役的风评远远比不上第一部电影:辽沈战役。
当初拍摄这三部电影,到第二部淮海战役时拍摄是最细致的,现在依然广为流传的黄维兵团行军图,就出自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拍摄时不仅各位特型演员齐上阵,而且出动了十多万军队协助拍摄,可以说,拍出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
但是无论我们今天观看这三部电影,还是当初电影上映时的实际情况,却都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精心准备的第二部电影,淮海战役,无论质量还是评价,都远远比不上看起来草率的多的第一部辽沈战役,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辽沈战役虽然是最早开拍的,准备不如后面的充分,但拍的早自然有拍的早的优势。辽沈战役开拍时,无论是特型演员的使用,还是军队的参演,都是将资源运用到了极致。特型演员方面,马绍信饰演的林帅,鲁继先饰演的罗荣桓,直到今天,依然无人可以超越。而军队的参演方面,作为大决战的第一部作品,当时参演的官兵们也是时刻保持了旺盛的斗志,电影的大场面拍得虎虎生威,井然有序。
举个例子,电影中,东野终于决定攻打锦州,大部队开始南下,电影中出现的那个雪中行军的画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到了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敢说,依然无人可以复制。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这就是人民军队的力量!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淮海战役对于战役的指挥者之一的粟裕将军,刻画上明显不够。不知道当时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怎么想的,作为淮海战役的核心指挥者,总前委的成员之一,粟裕大将在电影中的镜头少之又少。我们要说,这种处理方式是非常不合适的,实际上,粟裕大将是淮海战役的主要指挥者,他对淮海战役的胜利,立下了头号战功,我们不应该忘记,更不应该忽略。
大家都知道,淮海战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碾庄战斗、双堆集战斗、陈官庄战斗。在这三个阶段中,碾庄战斗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当时,黄百韬集团惶惶如丧家之犬般进入碾庄,却正好利用了李弥构筑的建筑工事,于是在碾庄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面对负隅顽抗的黄百韬集团,粟裕大将见招拆招,迅速抓住战机,指挥华野将士将黄百韬包围在了碾庄。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华野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国军名将黄百韬,一举为淮海战役定下了胜利的基调。
第二阶段,双堆集战斗,主要是刘邓的中野对阵国军的黄维兵团,但是,中野因为在大别山伤了元气,实际上并没有能力直接吃掉黄维兵团,双方在双堆集形成了拉锯战。黄维兵团的主力是第十八军,是国军五大王牌之一,战斗力相当强悍,如果一直对峙下去,中野随时有被反噬的危险。
关键时刻,又是粟裕解决了问题,他迅速调集陈士榘率部驰援双堆集,最终成功歼灭了黄维兵团,一举为淮海战役定下了基调,可以说,粟裕大将是淮海战役最为关键的指挥者,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一员虎将。
到了第三阶段的陈官庄战斗,依然是粟裕大将在掌握全局。最终,粟裕凭借自己天才的军事能力,指挥人民军队歼灭杜聿明集团。杜聿明集团的覆灭,使得国军在长江以北的精锐几乎丧失殆尽,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粟裕在淮海战役三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但电影中对这方面的展现显然是不足的,谢伟才老师饰演的粟裕大将,虽然表演方面精彩绝伦,但人物的戏份并不算多,这个处理方式,不仅埋没了谢老师精彩的演技,也埋没了粟裕大将在淮海战役中的精彩表现,最终的结果就是风评远远不如第一部的辽沈战役了。
我们应该吸取教训,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拍摄红色经典。最近,大决战重拍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希望作为导演的高希希同志能够尊重历史,能够在淮海战役中拍出粟裕大将的赫赫战功,那样,才能算得上是一部合格的主旋律电视剧,就是这样。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