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疯癫”的答案,早已写在我们4年前和爽爸
郑爽终于“作”糊了。
不少媒体这两天都在盘点她过去的“名场面”,在采访和节目中变脸,突然暴怒、说脏话,不要太常见。
和杨幂一起接受采访时说“整容很正常”,呛得杨幂说不出话;
在电视剧《青春斗》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剧中“最难的挑战是什么”,她微笑着狂扇自己两个巴掌;
《这就是铁甲》、《花少》,和她合作过的明星,脸上最常出现的表情是困惑,其次是崩溃;
为什么?因为快30岁的她,从言行到举止,都太脱离一个“正常成年人”的形象了。
回头看来,许晴那一句“听不懂郑爽说话”,简直道出了万千吃瓜群众的心声。
语文再好的人,也看不懂她针对“代孕弃子”回应的声明。
“爽言爽语”,是一门你永远也悟不了的“学问”。
在“代孕弃子”门之前,对于时常情绪崩溃罢工、说话没有逻辑、仿佛一直困在自己世界里的郑爽,不少人的解读是“率直的她适应不了娱乐圈的虚伪”。
有人说郑爽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始终无法与自我和解;有人说她像只鸵鸟,遇到问题和压力的习惯做法就是逃避,把头埋起来,将自我和外界隔离。
在这之后,再回看她的名场面,脱离单纯可爱的滤镜,人们看到另一个她:精明、自私,金钱至上。
正如我一个朋友感叹:“之前我非常同情她,她是被自私自利的父母毁掉的女生,是敏感、疯狂、在自毁的人;之后我非常憎恨她,她也是自私自利在毁掉其他人的人。”
郑爽的疯癫,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塑造。
有人反驳:都三十岁了,还用原生家庭的阴影解释自己的人生困境,不仅牵强,更像在逃避自我救赎的那部分责任。
分析郑爽父母在她人生投下的阴影,并不是给她错误的做法洗白。
透过郑爽的家庭,你可以看到无数个熟悉的中国家庭中,子女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亲子间悄无声息的“漫长战争”。
谷雨实验室的《郑爽与母亲漫长的战争》中,描绘了一个把自己演员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的“爽妈”刘艳。
她强势,是“家庭的绝对主导者”,将女儿的生活起居、职业规划安排得明明白白。
她喜欢孩子顺从的一面,不喜欢看到她生发出自己的独立想法。因为那意味着反抗。
尽管她成功了,郑爽成了大明星,不久前还在上海刚购入1.5亿的豪宅,但她却永远失去了那个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小女孩。
这场母女间的战争中,成年后的郑爽,最有力的武器是冷漠,类似“嗯”,“不”这样的回复 。
郑爽不认可母亲的培养,她甚至提出一个在爽妈看来不可思议的要求,“你不觉得欠我一个道歉吗?”
和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母亲一样,刘艳根本理解不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她大发雷霆:“我牺牲自己培养你,然后我还欠你一个道歉?”
后来,郑爽给妈妈请心理医生,在电脑里下载了性格培养及孩子教育的书让她看。
爽妈反思:“我们作为中国式的家长,在教育上永远像个老母鸡似的,不肯放手,这真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我依然不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闯,她也无法独当一面,甚至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
“爽爸”郑成华呢?
他也是生活里常见的那种父亲:一度常年忙于工作,展现父爱的方式是打断妻子对女儿的严格要求。
郑成华原生家庭条件好,一直很重视自己的外貌,虽然承担着一家人的生计,但贪玩,也没吃过什么苦。
从公开资料来看,他是一个很自信甚至有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于爽妈的“演员计划”,也是认可的。
对女儿,口头上是无条件的维护,行为上是“蹭热度”——但偏偏郑爽想低调,害怕被过多的
2016年《旋风孝子》播出期间,我们杂志的同事曾经采访过爽爸,文章原名《郑爽爸:“你们还没有爽儿的十分之一强”》。
他爱女儿吗?根据他的说法,是爱的。但他欣赏她,像是欣赏成功的作品。和爽妈一样,他似乎并没有和现在的女儿建立真正的互信关系或是心灵上的联结。
在《郑爽的书》里,郑爽回忆起童年,还是快乐、知足的,她能感知到父母和家人的爱,姥爷总会给她买最贵的巧克力糖吃。
但这段时光太短暂了。
郑成华想过弥补女儿青春期缺失的陪伴,他猜想,爽妈是经纪人,自己直接陪女儿“出道”,成了工作室的艺人,“爽儿现在应该觉得非常幸福吧,因为爸爸妈妈有时间就上片场看她,一般父母还做不到呢。”
2016年,我们在横店一家高档酒店装修精美的中国风客房见到爽爸。
房间是他包的,他本人也精心打扮过,架着知性的黑框眼镜,发型一丝不乱,笔挺的白衬衫衬得身形挺拔,坐着时完全看不出一丝肚腩的痕迹。
采访结束后路过酒店前台,女服务生都忍不住夸爽爸比电视上更帅,跟去年相比肚子都没了,还向爽爸请教瘦身秘籍。
早就听闻郑爽家境殷实,爽爸在沈阳做供暖项目,采访中爽爸也毫不隐瞒,直言家里条件好,所以就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他说的“最好的教育”,指的就是在郑爽11岁的时候,把她送去成都一所中专学习舞蹈。
郑爽很小的时候已经展露出艺术天分,每次跳舞都被舞蹈老师叫到第一排,钢琴也弹得有模有样,看见电视上放小品还能跟着模仿,模仿宋丹丹尤其像。
正是因为觉得郑爽在艺术方面可能更有发展,所以爽爸爽妈决定把11岁的小爽送到成都舞蹈学校专业学跳舞。
听说要去成都,小小年纪的郑爽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爽爸说:“我们跟她聊天,问她学校那边什么情况,生活、学习好不好,她从来都说好,从来不说那个地方有多困难,生活有多不方便,都是把好的一面跟我俩说。”
但看过《旋风孝子》的观众都知道郑爽那时候过得并不好,小小年纪一个人远赴成都求学正是她心里一段挥之不去的痛苦经历,时至今日在节目里回忆起来都会黯然落泪。
那时候,郑爽在学校被同学排挤、歧视,嘲笑她是从东北来的“小乡巴佬”,可这事儿郑爽也没有告诉父母。
尽管郑爽从来对父母报喜不报忧,有些艰辛依然藏不住。
“北方这边到冬天有暖气,那边没有,很遭罪,气候潮,耳朵、手上都是冻疮。头一年还好,第二年耳朵手全冻裂了,那手冻得像胡萝卜似的。”
爽爸一看孩子手冻成这样,心疼得不行,就觉得还是回老家吧,毕竟什么都不如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要。
三年的中专其实只上了两年,郑爽就回家了。
这两年时间里,郑爽父母只在一开始开学的时候送她去成都,之后再也没去看过她。每次放假都是成都的老师把郑爽送上飞机,父母在沈阳机场接她,“跟拿快递似的”。
《旋风孝子》里有一段郑爽说那时候每次下飞机看见父母,心里既高兴,但又不敢靠近。
其实爽爸爽妈也是,每次在机场看到郑爽都是又欣喜又心疼。爽爸还说他总能从人群中第一眼就看见女儿,“鹤立鸡群的,走那两步道多优雅。那时候就能看出来她那种艺术的气质,大演员的气质。”
小小年纪,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日子里,郑爽在外地独自学习、成长、照顾自己。
爽爸也承认郑爽到成都之后改变不少,好的方面是培养了她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性格,不好的方面就是现在过于保护自己,严重缺乏安全感。
不过爽爸也说了,要是再生一个闺女,就不能再这么培养了,“舍不得,还是在我身边比较 好。”
但育儿不是游戏,可以弃号重建。
郑爽16岁就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从这时候起,爽爸开始感觉对女儿失去控制了。
郑爽开始不再听从他们的安排,有了自己的主意,进入了叛逆期。
知道郑爽有同学已经开始拍广告后,爽爸爽妈想让郑爽早早历练,也让她去试试,可郑爽觉得还是好好学习最重要,坚决不签。
对于接演《一起来看流星雨》,本来一家人都是拒绝的,因为觉得既然上的是电影学院,应该拍的是电影,怎么能第一部戏就拍电视剧呢?
后来天娱的龙丹妮跟他们说非郑爽不可,他们才被说服了。拍完《流星雨》后郑爽就签了天娱。
“没签公司之前在彷徨,签完公司之后也就稳定了。她也不叛逆了。”
郑爽也开始照顾起了父母,她关心父母的方式和当初父母关心她的方式如出一辙,不管你需不需要,反正我认为好,就要整个儿给你。
比如她会给爸爸买一些年轻人穿的特别潮的棒球衫,或是买一大堆营养品寄回去,但其实爽爸爽妈岁数都不大,很多营养品根本用不着。
然而他们也和郑爽当年的反应一样——全盘接受,“买什么好衣裳,我就穿,好吃的拿回来,我就吃呗。”
按照父母的规划,郑爽其实已经成了“完美小孩”。爽爸爽妈偏偏认为自己已经倾尽所能给了郑爽“最好的教育”,让她成为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
但剥离外在的标签,作为“人”的她,真的是完整的吗?
强势母亲的控制,让她缺乏安全感,遇事习惯性逃避,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尝试“讨好”对方来获得爱和
她还找错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不是改变自己,而是尝试通过恋爱、婚姻甚至生子来“补救”。
话说回来,被迫退圈对郑爽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爽爸爽妈一同沉浸在女儿“成功”带来的荣光里,这种良好的感觉甚至蒙蔽了比赚钱、出名和成功更重要的事——郑爽的心理健康。
她的反复、不稳定,可能都会是突然炸毁他们成功生活的惊天雷。
退圈后,至少她不用在现有的物质生活和向往的避世价值两个选项里来回反复横跳。
没法在观众面前再“作”,或许是这个家庭愈合和反思的机会。
请微信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