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任梁去世5年后,父母惨遭网暴:他们披着人皮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科普
说起乔任梁,大部分网友都熟悉,这个开朗,乐观的大男孩因深受抑郁症的折磨,在2016年9月用最极端的方式与众人皆诀别,时至今日,大多数人能想起来的都是他温暖的笑容。
巨星张国荣的陨落也是如此,看似温良又从容的笑容在背后藏着无数人都难以想象的折磨,自我了结对于他们来说,或许是走投无路的选择,时至今日,无数人都对他们抱以最深的心疼与惋惜,离开在了大好年华。
然而,最痛苦的当属他们的家属,乔任梁的离世对乔妈,乔爸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最初的时候,乔妈整日以泪洗面,乔爸也痛苦不堪,丧子之痛根本无法感同身受。
借着对儿子的思念,乔妈和乔爸慢慢地接受了儿子离世的现实,为了延续儿子的梦想,两个老人决定继续使用儿子的账号,上传乔任梁的视频,同时也分享二老做饭的视频,对于他们来说,以这种方式可以再次认为儿子的离开只是换种方式存在。
28岁的乔任梁逝于网络暴力,选择自我了结,原以为网友会对乔妈,乔爸善良点,现实总是叫人心寒,死于网暴的乔任梁,或许也未曾想过自己的父母也会被网暴。
一、不堪的言辞与隐忍的老人
在二老上传的视频中,有一部分三观扭曲的评论点赞几千,2020年6月,乔妈上传了自己过生日的视频,感谢网友为她庆生,至此,乔任梁已经离去4年,然而网友看到乔妈脸上的笑容,又开始阴阳怪气,更有甚者评论“儿子死了,还这么开心”。
那些网络毒瘤不仅攻击乔爸,乔妈的日常,还对二老的长相不停地攻击,其中一个披着人皮的恶魔评论“就是因为长得丑,儿子没了”。
无数的网络暴力攻击了乔任梁后,又向乔妈,乔爸袭来,一个一个评论,像尖刀一样刺入了二老的心脏,那群魔鬼不停地伤害着在好好生活的两个年过五旬的老人。
作为一个置身事外的网友都对这种评论气愤不已,更别说两个当事人,然而乔爸,乔妈的做法让人发自内心的心疼,他们没有生气,他们心平气和拍了一段视频,来诉说自己为什么长相怪异,语气中满是恳求与隐忍,面对网暴,他们是无力的,也是最让人心疼的。
乔任梁去世了5年,二老就遭受了五年的网暴,时至今日,他们也不愿意因为别人的恶毒语言而破坏乔任梁在众人眼中的形象,他们隐忍,他们被动地接受所有不堪的辱骂。
二、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和恶劣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暴力则意味着施暴者会对被害者实施伤害行为,暴力根据形式的差异也可以分为肢体暴力与精神暴力。
肢体暴力多见于伤害被害者的身体,使其身体上产生痛苦,精神暴力则是通过语言以及精神上的凌辱,令被害者陷入无尽的自我否定之中,甚至走向极端的。
1.网暴的产生
网络暴力大多是一种精神暴力的形式,通过言语辱骂打击一个人的信心,剥夺他们活着的权利,在大部分时候网暴都是消极的,是不合理的,为什么还会有网暴大军?
无非是这两个原因:
①利益驱使:最初的网暴者往往与被害者毫无瓜葛,却依旧对被害者口无遮拦,大多是他这种行为能够换取一定的利益,这其中复杂性也难以深究,尤其是在明知不合理还依旧对被害者进行伤害时,大多是冒着风险,拿钱替别人办事。
②不辨是非,盲目跟风的乌合之众:群体效应对人的影响深远而又持久,心理学中群体效应是对人在群体中行为与决策会受到影响的概括,网暴大军需要有人煽动,有人带节奏,只要有人盲目地跟从了他的节奏,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而至。
网暴大军像群失了智的机器,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还沉迷于自己伪正义的行为之中,不辨是非的道德绑架,替他人对别人施加暴力与凌辱,做了棋子还蠢而不自知。
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一群乌合之众代表着可笑的正义去讨伐罪恶,披着人皮,做着最恶毒的事。
2.网暴的恶劣后果
网暴是一个群体的行为,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无法构成网暴,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网暴大军后,真正的网暴大军正式形成。
人的认知总是过于片面化,未知全貌时,肆意评价,口无遮拦似乎成了有先见之明的标志,他们过着自己的岁月静好,去别人的人生活中肆意辱骂,肆意伤害。
网暴给人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千夫所指时,很少有人能够一直扛过去,人的忍受是有限度的,精神上的毁灭会以最快的速度摧毁人的心智,这种伤害比凌迟还残忍。
电影《搜索》中,女主查出患癌晚期后,失魂落魄地坐在公交车上,一位老人走了过来,让她让座,自顾不暇的女主难以照顾别人,也无法做到大无畏的奉献,她拒绝了,于是人们把她上传到网络上,无数谩骂劈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影片最后癌症没有夺走她的生命,她死于网络暴力。
一字一词都出自人的口中,一字一词又出自最恶毒的咒骂,网暴大军披着人皮,说的每句话都在“吃人”。
乔任梁的父母为何失去了好好生活的权利?对逝者最大的尊重不是悲伤,而是带着逝者的希望继续生活。
不要再用无知和愚昧来彰显你的正义,每个人都有岁月静好的权利,你可以不善良,请别再“吃人”。
- The End -
作者 | Tommy
编辑 | 十月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Rawlins, W. K. (1994). Being there and growing apart: Sustaining friendship during adulthood. In D. J. Canary & L. Stafford (Eds.),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al maintenance (pp. 273-292). San Diego, CA: Praeger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