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来临,大国该出手时就出手
中企思智库,企业家第一智库:
疫情在全球蔓延,经济危机已经来临,如何应对?
下周二(31日)晚上7:30,中企思智库直播间将邀请国务院参事、财政部原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光耀先生以及社科院、商务部的有关专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家代表走进直播间,与大家共同分享,敬请关注。
世界历史上爆发的8次经济危机
西方历史上,爆发经济危机,最著名的有8次。
一、1637年郁金香泡沫
“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593年,郁金香被一位叫格纳的荷兰商人从土耳其引进荷兰。由于这种花是进口货,因此拥有郁金香花便成为有钱人的符号,贵族们对其趋之若鹜,拥有几朵荷兰郁金香便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直到1634年,拥有海上马车夫美名的荷兰人积攒了超额的财富,郁金香的身价水涨船高,商人们看到只要今天买了郁金香,明天就可赚一笔,看到郁金香如此“值钱”,其他阶层的人也开始疯狂追捧郁金香,希望能一夜暴富。购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到中产阶级,更蔓延为全民运动,大家都来买卖郁金香了,炒家只看到买低卖高,利润就进来,于是全民都变成郁金香的炒家。
看到人们对郁金香如此痴迷,荷兰商人便在股票交易所炒作郁金香球茎的“期货”,人们买卖的不是现成的郁金香,而是数年之后的还未开花的郁金香球茎。即便是看不到的商品,还是无法抵挡荷兰人的投机狂热,他们坚信郁金香不会贬值,只会上涨,许多人不惜把全部积蓄拿了出来,于是郁金香的价格疯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1000美元一朵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之后,它就变成两万美元了。短短几年时间,郁金香的总体价格已经上涨了59倍。到了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达到顶峰,一朵郁金香花根售价相当于今天的76000美元,比一部汽车还贵。
好景不长,1637年2月的某一天,昔日热闹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突然陷入了停顿,郁金香竟然没了新的买家。这种恐慌很快蔓延开来,卖方便开始疯狂抛售,郁金香成为烫手的山芋,其价格像悬崖边的滚石一样迅速跌落,社会陷入一片恐慌。
此时,荷兰政府开始采取刹车的行动,于是一瞬间郁金香的价格往下滑,6个星期内竟然下跌了90%,荷兰政府宣布这一事件为赌博事件,结束这一场疯狂的郁金香泡沫事件。这就是有记录的历史上第一次经济泡沫事件。
郁金香泡沫的破裂给荷兰社会带来了震动,极大影响了荷兰的金融产业,导致以金融贸易立国的荷兰国力严重受损。而此时英法等国正在崛起,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开始走向海洋,和荷兰发生了直接冲突。在三次英荷战争中,荷兰全面落败,将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拱手相让。
二、1720年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是经济学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脱离常轨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和暴跌,以及之后的大混乱。
“我能预测天体的运行,但是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当伟大的大物理学家牛顿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因为手中的南海公司股票损失了两万英镑。
“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许多财主、富商损失惨重,有的竟一贫如洗。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于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也心存疑虑。历经一个世纪之后,英国股票市场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三、1837年大恐慌
在1816年,美国国会授权成立第二合众国银行,它的出现使得国家货币得以统一,并创立了单一汇率制度,其一度成为美国最具规模的货币发行机构。
后来,伴随着各州银行业的发展,美国联邦银行管理体系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美国进入到一个“自由银行”时期。许多州银行立法很仓促、经营不善、大多资本不足、受监管不严,而且对市场前景盲目乐观。
在“自由银行法”实施的第一年,仅仅密执根州就有四十家银行开业。然而到了年底,则无一例外地全部濒临破产边缘,就连当时最大的银行之一宾西法尼亚美国银行也未能幸免,类似情况也在其它各州大范围蔓延开来。迫于形势,银行巨头们纷纷东奔西走,寻求重组以渡过危机。
与此同时,银行欺诈活动猖獗,银行信誉荡然无存,这又进一步恶化了银行业摇摇欲坠的处境。很快,民众意识到继续容忍银行业为所欲为将会蒙受更大的损失。因此,在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里,数以百计的银行处于倒闭、重组、再开业、再破产倒闭的乱象中,各州也被迫废止、修订、重新颁布“自由银行法令”。至此,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恐慌在全国范围内爆发。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四、1907年金融危机
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迅速上升期。那时,美国铁路和重工业建设大发展,电力、汽车、化学等新兴工业崛起。在美国,这一时期很多个人企业转变为股份公司,发行掺水股票,从中牟取暴利。
对资本的巨大需求促使美国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过度举债,这其中就诞生了一个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信托公司和现在的投行一样,享有许多商业银行不能经营的投资业务,却极其缺乏政府监管,这导致信托公司可以没有限制地过度吸纳社会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和股市。
20世纪前后在欧洲爆发了布尔战争与日俄战争。为弥补战争造成的巨大损失,欧洲各国央行普遍提高利率,这导致大量黄金资本迅速从美国回流欧洲。屋漏偏逢连夜雨,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旧金山的重建工作上,连作为美国金融中心的纽约也一度现金告急。
坏消息不断传来:1907年6月,纽约市市政债券发行失败;7月,铜交易市场崩溃;8月,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被罚款2900万美元;到9月,股市已下跌了近四分之一;至10月,那只掀起飓风的蝴蝶出现——尼克伯克信托投资公司遭到清算。
尼克伯克倒闭后,银行对于信托业产生强烈不信任感,银行要求信托公司立即还贷,受到两面催款的信托公司只好向股票市场借钱,借款利息一下冲到150%的天价。
同时,恐慌让银行间出现“惜贷”现象,美国市场资金流动性停滞。流言像病毒一般迅速传染了整个纽约。惊恐万状的存款市民在各个信托公司门口彻夜排队等候取出他们的存款;道琼斯工业指数最低达到过57.56点,距离历史最高位103点相差近45%,到10月24日,股市市场几乎陷于停盘状态;包括尼克伯克在内的,参与铜矿股票投机的8家纽约银行和信托公司在4天内相继破产。连锁效应推动了恐慌向全美、乃至全球传导。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共有300多家信托公司倒闭。
五、1929年经济大萧条
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
然而,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六、1987年黑色星期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美国经济前期发展过为迅速,作为最大的资产负债国,美国预算赤字攀到顶峰。为抑制通货膨胀,美国选择升息及紧缩信用的行动。在债券需求量大幅上升的同时,股市投资人对其真实价值产生怀疑。
1987年10月14日,股市开始回落。下跌原因最初是由于取消企业并购税收优惠的传言以及政府宣布8月贸易赤字高于预期。美元进一步下滑。随后几天,股市下行开始加速。
1987年10月19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开盘后。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的财产(约5000亿美元)瞬间蒸发了。随即,恐慌蔓延,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
七、2000年第一次互联网泡沫
互联网泡沫开始应该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时候美国处于一个相对低息的周期,只有4%左右的利率。流动性开始涌入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在GDP增长,以及股市攀升带来的纸上富贵错觉影响下,拉动的消费增长,极大的增加的企业营收,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这些互联网公司身上投放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也就是横幅banner,是当时互联网企业唯一的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新经济概念+营收增长+新商业模式故事带来的预期增长(其实就是网络销售 B2C B2B),让所有的人都心潮澎湃,nasdq指数的斜率陡然攀升,互联网大泡沫开始形成。很多企业在 IPO的时候,就享受2-5倍的股价攀升,分析师、投资者、企业家、风投、银行全部都陷入狂热的情绪当中。
那时候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预感到经济过热,和足够低的失业率空间,给了鹰派足够的多的话语权,美国开始进入一个加息周期,利率4%逐渐攀升到6%。
流动性的减少,带来了企业净利润的削弱,广告投放的减少,外加那些不挣钱的 B2B B2C业务,还有并购业务的繁荣,疯狂蚕食互联网企业的现金流,聪明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可持续的繁荣,已经有人在开始撤离,纳斯达克从最高点的5048.62开始逐渐回落,但是市场总体的情绪,并没有意识到这大周期的逆转点,抄底才是主旋律。
不过最终剥掉皇帝的新衣,还是《巴伦周刊》上的一篇报道,《Burning Up》。这篇基于207家互联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将会有51家网络公司,现金流面临枯竭,而且股价下行+高管套现+投资风险厌恶上升+市场资金缩减+再融资市场的冷却,多重效应叠加下,这些公司的再融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最终将会面临行业的大洗牌,破产加重组。
这篇报道引发了市场了恐慌,所有人才从如梦如幻的错觉中清醒过来,疯狂抛售自己手中的网络股票,市场在挤兑的浪潮下,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多的时间,跌到了最低点1114.11。
八、2007年次贷危机
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从2005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2007年3月13日,美国房地产市场引发道琼斯指数下跌242.7点。经营次级房贷的新世纪金融公司于当日被纽交所紧急终止交易。当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2007年10月道指见大顶(大跌近60%)到2008年,环球股灾爆发,随后华尔街一片风雨飘摇,贝尔斯登被接管、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华盛顿互惠宣布破产。随后危机蔓延,冰岛濒临破产、英镑大贬值,美国、英国、西班牙,包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创出历史新高。
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暴露。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