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担心“粮荒”,但可用消费券支持百姓的粮
闫肖锋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世界各国的农业面临严峻形势,劳动力受限,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流通受阻,农产品供求对接不恰,一些国家为优先保障本国粮食安全,纷纷实施粮食出口禁令。
一时间,粮食市场上“粮荒”相关信息和谣言剧增。在此背景下,农业农村部及时发布指导信息,中国粮食储备充足,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因而不必抢购囤积。
当然,我们应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动要有预案,比如构建了“三道防线”:一是有充足的原粮储备;二是人口集中的大中城市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建立了能够满足10到15天的成品粮储备;三是布局建设一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应急储运企业。
短期来看,多国粮食出口限制政策并不会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首先,中国主粮对外依存度较低,已经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目标。其次,近年来中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第三,中国政府应对疫情迅速有力,加快组织春耕生产,全力保障农资流通供应,确保不误农时,与此同时粮油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国内粮油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但中长期来看,也仍然需要注意:第一,中国是大豆的主要进口国,大豆上涨必将通过豆粕饲料价格传导至畜牧业,最终导致肉类价格上涨。第二,国际疫情态势日趋严峻,多国禁令,必然加剧国际粮价波动,要警惕其对国内市场的连锁影响。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未雨绸缪,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一是要千方百计保障国内粮食生产,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提高粮食应急管理水平。二是要持续推进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对于大豆等重要大宗农产品的进口,积极拓宽进口渠道,不断调整进口来源地结构,防范和化解进口风险,确保国内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三是要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粮食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压舱石”,中国要在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面对当前“米面油”价格上涨,我们也应提出相应预案和措施办法。我们注意到,国际稻米价格连续三个月上涨。而国内,当前民众的“粮荒”心理主要表现在大量囤购“米面油”以及担心肉菜价格的飙升。以开封市2月数据为例,CPI同比上涨5.7%,食品价格增23.3%,其中畜肉类价格大幅上涨是主要因素,并带动部分蔬菜价格涨幅超过50%。开封作为中部城市在全国具有代表性。除疫情期间运力受限因素外,人们恐慌性抢购是另一主因,此外,“放水”(货币宽松)刺激物价上涨也不可否认。
民以食为天。人们的主食和副食品相关物价的上涨,必然造成民生压力,尤其对疫情中面临失业压力的弱势群体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更是百上加斤。对此尤其需要各城市拿出有效预案,一解民困。
最近,南京、杭州、宁波等30多座城市纷纷推出几百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消费券,旨在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帮助部分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加快恢复。专家表示,要把好事办好,明确发放流程,注重精准投放,避免出现物价上涨。
在此,我们进一步建议,以发放定向消费券来稳住百姓的粮袋子、菜篮子。只有针对疫情损失比较大的领域发力,才能发挥财政资金促进消费、经济回稳的重大作用。消费券所促进的消费不应是去引向吃喝玩乐的项目,比如购买高档酒等奢侈品,而应是首先满足人们对“米面油”的刚需。
众所周知,我国不像欧美诸国那样给民众直接“发钱”,而是采用消费券这类限期性、专用性、特定性的办法来拉动消费。而针对“米面油”的消费券则是更精准的措施,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此外,这也是对粮油生产和消费服务领域的万千中小微企业起到普惠性支持,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