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释放我国消费潜能 金融支持政策该如何发力
作者李凤文系中国知名财经评论员
3月1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介绍了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关情况,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推进复工复产、恢复营业的主体责任,抓紧消除市场抑制因素,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其中,在文旅、餐饮、汽车、家电以及养老、育幼等方面,将有更多利好政策落地。
众所周知,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消费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六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使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特别是对2月份影响巨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大宗耐用消费品当中,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37%,家具下降33.5%,建材下降30.5%,家电下降30%,住宿、餐饮、美容美发、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这些行业和业态客流大幅下降,企业的经营面临较大困难。
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消费信贷的增长也产生的较大的影响。央行公布的2月金融数据显示,以消费贷款为主的居民短期贷款同比下降4504亿元,创2007年有数据统计以来新低。因此,有关部门指出,在当前国外疫情加速滋生和蔓延的新情况下,集中精力扩大国内消费,培育强大国内市场正当其时、非常必要。
但必须认识到,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左右协同发力。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推进复工复产、恢复营业的主体责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尽快让消费热起来,让经济活起来。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扮演着消费市场和供给之间纽带角色的消费金融来说,对促进消费需求、缓解流动性约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消费信贷合理的增长幅度有助于为促进消费提供资金保障,拉动经济增长。为此,金融部门应根据目前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消费现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实行信贷倾斜,努力提升消费金融服务水平。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应不断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满足不同人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要根据居民消费现状,积极创新消费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努力发展线上业务,将金融科技融入消费金融之中,同场景业务发展紧密结合,创造有场景的消费需求,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客户。同时,应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需求,满足居民高品质、个性化、多场景的金融需求。针对疫情对消费的影响,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购车、住房装修、购买大件商品、国内旅游等支持力度,不断丰富金融产品,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壮大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同时金融机构还应不断加大对提供消费服务和产品企业的支持力度,让居民有可供选择的服务和产品,使消费能够变成现实。根据发改委等23部门《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金融机构应把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不断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同时,针对当前社会服务存在的短板,大力支持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另外,还要认真落实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切实解决好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当然,金融机构在加大支持消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风险的防控,应避免过去为了争夺客户、扩大市场份额而降低贷款门槛,放松贷款审查,导致客户过度消费、恶意欺诈等乱象发生。要重视借款人收入来源审查,不断完善风控模式,确保消费贷款“贷得出、管得住、收得回”。同时,要严格贷后管理,防止消费贷款资金流入股市、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