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遭遇衰退,基建就成为定海神针,这次和2
最近,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而我们也明确表示了,要加大逆周期的政策调节,提高基础建设投资,用来应对病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每次经济遭遇危机,基建就成了定海神针。这一点,从凯恩斯经济学诞生的时候就开始了。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进入了大萧条,而凯恩斯提出的经济政策,就是由政府出资,投资各种基础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提高内需。另一方面也的确生产了公共产品。当时美国设立了国家工业振兴局,开始雇佣工人大搞基建。
实际上,增加就业是主因,甚至有人经济学家认为,可以雇一批人在路上挖个坑,然后再雇另一批人把坑填上。这样,GDP和就业都增加了。这不是笑话,而是严肃的经济学讨论,事实上,美国很多项目都或多或少有点这个意思。
我们在2008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也开始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成为了核心,因此被成为基建“铁公机,大批的高速公路、高铁和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机场就是这个时代修的。
这也让我们的GDP实现了V型反转,成为了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在2008年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过这次不一样了。第一,传统的基建基本已经饱和了,我们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剩下的空间不大了,真甚至可以说很多地方都过剩了,这个时候提出了“5G"等新基建。第二,不过新基建的市场空间肯定不如传统基建,因此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也不如传统基建。
预计我们的经济更多是U型反转,而不是像2008年那个时候V型反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