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印度为何屡屡拿边境问题挑事?这篇文章说清楚

张家栋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共有14个陆地邻国。中国与这些邻国的陆地边界线,在历史上大多没有划定,争端很多。为此,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发生过军事冲突甚至是战争。但是最终,除了印度和不丹以外,中国与12个邻国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陆地争端。不丹外交是印度指导的,中不边界争端能否解决,印度其实有一半的话语权。因此,中国其实只与印度一国没有解决边界争端。这主要是由于两国间的领土争端面积太大,认知也非常混乱。

中印两国间的领土争端较大。中国和印度两国各自主张的、在对方控制之下的领土面积,大约有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省的面积。这么大的争端领土,一旦彻底解决,意味着双方都要在自己版本的地图上做重大的、明显的调整和修改。这对于两国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与中俄之间在几个岛屿上的边界争端完全不同。

印度为何屡屡拿边境问题挑事?这篇文章说清楚

两国对边界竞争的根源认识虽有共识,但视角又几乎完全不同。虽然中国和印度都认可边界争端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但两国认识这一问题的视角和出发点完全不同。中国认为,殖民主义是不道德的、不合法的,是被人类历史和二战后国际体系所否定的。因此,殖民主义的遗产、包括边界划定在内,也是不合法的、不道德的。虽然我们既不需要也不能对殖民主义者划定的边界线全盘否定,但是先否定其合法性、再以新主权国家身份重新议定,则是必须的。

这意味着一个国家真正走出殖民主义时代。在这一视角下,中国与缅甸等国家完成了陆地边界谈判,基本上是以殖民主义边界为基础进行的微调。印度则不然。印度认为,中印之间的边界线是殖民主义者划定的,无论好坏,都是殖民主义者的事,与新生的印度国家无关。印度只是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的遗产,并不需要再度认定与谈判。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印边界谈判中,尽管中国表示进行边界谈判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全盘否定英国人划定的边界,但印度人仍然拒绝了谈判的必要性。不仅如此。印度认为,中印不存在边界争端,问题出在印度的边境管控不到位。所以,印度政府命令印度军队向前挺进,要把中国人从印度认定的印度领土上赶走。

目前,在中印间的四段边界线中,双方各有优势。在东段,也是中国的藏南地区,印度眼中的阿鲁那恰尔邦,中印间的实际控制线基本就是麦克马洪线。在锡金段,则大致依据19世纪末的一个条约,剩余争议也不大。在中段,双方各有优势,都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总体上,是印度占据优势。在争议最大的西段,双方间的实控线则是基本按照中国的主张线展开的。这也是印度在边境上的挑衅行为主要集中在西段的原因。这表明,印度的边境政策,要比中国激进得多。如果是中国激进的话,中国肯定会把争议引到印度占据优势的东段,而不是在自己占优势的西段与印度纠缠。

现在,能否解决边界争端不仅要看双方的军事力量和外交谈判人员的能力,还考验着两国决策层承受国内政治压力的能力。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普通民众对外交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上升,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对边界争端解决的影响也在上升。在两国同时上升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氛围之下,在边界争端中的任何重大的、有实质意义的让步,都是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两国决策者在边界事务中的决策空间缩小、决策能力下降。在上世纪50-70年代,两国领导人可以直接通过一些边界协议。虽然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但尼赫鲁当年的政治权威,也不是现在的莫迪总理所可以比的。但是,如果要用和平谈判来解决边界争端的话,一定意味着两国之间的互谅互让。在当前,任何让步,哪怕是名义上的让步,都是民意所不允许的。

在这种情况下,抓大放小、推动双边关系发展为边界争端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是两国唯一可行的方案。所以,中国长期主张增信释疑,即通过促进两国间关系、培养中印战略互信,为边界争端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这也是中国与其他陆地邻国解决边界争端问题的基本路径。但是印度则不同,坚持释疑增信,即中印间只有先解决边界争端,才能更加发展双边关系。两国只有用超越边界争端的心态,从两国民众福祉和宏观战略利益的高度出发,才有可能解决边界争端。(责任编辑:王鑫 乐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