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30多个海外基地,俄罗斯丢光了
NO.279. 作者/潘文肖
1958年,苏联首先介入了印尼与荷兰的冲突,秘密对印尼提供军事援助同时,趁机在印尼建立了军事基地,到1962年,驻扎在印尼的苏军多达1740人。
制图/傲慢的上校 漫画/听风者 配图/大尾巴熊
2015年,俄罗斯介入叙利亚局势后,重新启动了位于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塔尔图斯海军基地成为了冷战以后俄罗斯在远离本土的海外部署的唯一一座海军基地。
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基地体系虽做不到覆盖全球,但是也能在重点区域部署,据统计,苏联在冷战时期在世界各地部署了超过30多个军事基地。这些基地可以满足苏军在热点地区施加影响力的需求。而现在的俄罗斯,除在独联体国家部署的军事基地外,在远离俄罗斯本土的海外,只有一个塔尔图斯海军基地。
从苏联到俄罗斯,为何其部署的军事基地日渐减少?
二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形成。但是,美苏两极的力量对比却极其不平衡,美国凭借其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和掌握核武器的优势,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因此,苏联在战后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的海空优势和核武器优势,而苏联也无法对远隔重洋的美国本土施加军事压力。为此,苏联建立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立足于欧洲大陆,用陆军的优势来抗衡美国的核优势。
为此,苏联在东欧集结重兵,部署了大量军事基地,试图把东欧打造成对抗美国的前沿基地。
对于北部的芬兰,苏联也在二战结束后强租其所属波卡拉半岛,并在该地建立了一个海军基地,维持了庞大的驻军规模。
苏联在东欧阵营和芬兰部署军事基地后,退可以迟滞来自西方的威胁,进可以充当席卷西欧的前进基地。所以,在东欧军事基地体系建立后,大大加强了苏联西部的安全防御体系。
在远东,苏联在其周边也建立了一连串的军事基地,以应对美军可能的入侵。首先,苏联租借中国的旅大,维持在旅顺大连的军事基地,这样可以监控朝鲜半岛上的美军部队。最后,为应对来自日本列岛的威胁,苏联抢占北方四岛,建立军事据点,从而可以监视日本方向的军事动态。
所以说,在整个斯大林时期,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实力稍逊一筹的苏联不得不采取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苏联军事基地的部署主要集中在本国的周边地区,就是贯彻积极防御战略的体现。
在赫鲁晓夫上台之时,苏联的军事实力相较于斯大林时期已经大为增强,但是,美军的综合实力相对于苏联依旧占有很大优势,双方之间的对抗也愈发激烈。
为了赢得对抗的先机,苏联开始了在海外部署军事基地,拓展军事存在。1958年,苏联首先介入了印尼与荷兰的冲突,秘密对印尼提供军事援助同时,趁机在印尼建立了军事基地,到1962年,驻扎在印尼的苏军多达1740人。
苏联同样在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加勒比海地区拓展了军事存在,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联曾经在古巴部署了大批导弹和驻扎了43000人的军队,这让美国感到了恐慌。虽然最后苏联大部分军队和导弹撤出古巴,但是苏联最后也在古巴部署了军事基地,维持了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军事存在。
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实际上放弃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军事基地的部署也呈现出对外扩张的趋势。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重工业发展迅速,到了70年代以后,苏联的实力上升到足可以同美国抗衡的地步,苏联开始呈现出对美国战略进攻的态势,主张对美国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和主动进攻,同时坚决摒弃积极的防御政策。为贯彻苏联战略进攻的态势,打开局面,形成战略优势,其军事基地的部署开始布局全球,在亚非拉地区扩张,数量和规模逐渐达到顶峰。
在亚洲,为经略波斯湾,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苏联在阿富汗、也门和叙利亚拓展了自己的军事存在;为掌控太平洋和印度洋全局,苏联在老挝、柬埔寨驻军的同时,又在越南金兰湾部署了军事基地,金兰湾最后发展成为了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在印度,为了加强同印度的联系,同时加强对印度洋的话语权,苏联也将军事基地部署在印度洋沿岸。
在非洲,为了抵消美国的影响力,苏军以军事顾问团的名义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莫桑比克、刚果、马里、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驻扎;在拉美,苏联巩固了在古巴的军事基地的同时,又在尼加拉瓜和秘鲁留下了军事的足迹。
依托布局合理的海外军事基地网络,苏军具备了在全球发动军事行动的能力,这也保证了苏联可以在世界热点地区施加影响力。苏军海外军事基地的数量和规模虽远远达不到美军的水平,但是苏军依靠着数量较少的军队,和较强的远程兵力投送能力,严重挑战着美国的全球霸权。
在80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开始由盛转衰,逐渐走向下坡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愈发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经济形势严峻。加之苏联在阿富汗战场泥足深陷,大大损耗了其国力。苏联不得不重新确立了战略防御的战略,改变战略进攻的态势,以本土防御为中心,建立“纯粹防卫”。
在此战略背景之下,苏联停止了在亚非拉军事扩张,并陆续关闭处在亚非拉中小军事基地。到东欧剧变前夕,苏联的军事基地仅留存于中东欧、蒙古、也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越南、阿富汗和古巴等地,数量和规模已经大不如前。
1989年,东欧剧变,东欧阵营的国家发生政权的更迭,苏军被迫撤离东欧,苏联在东欧的军事基地也开始陆续关闭,虽然最后一批苏军直到1994年才从东德撤离,但是在苏联解体前夕,苏联已经注定失去所有的中东欧军事基地。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政局动荡不安,经济转轨不利,整个国家陷入困境,加之北约不断东扩,俄罗斯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俄罗斯在叶利钦时期,改变了苏联末期的积纯粹防卫战略,制定了“现实遏制”的战略方针,根据所处区域重点设防、重点配置,立足于于本土重新布局。
因此,俄罗斯的海外军事基地开始收缩,蒙古、也门、埃及、利比亚、叙利亚、越南、阿富汗和古巴等军事基地或是被遗弃、或是租借中止,或是被所在国家强迫关闭。俄罗斯的军事基地收缩到中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等独联体国家。
2000年普京上台之后,俄罗斯的战略收缩基本结束,在国际上呈现出日益强硬的外交姿态。
首先,俄罗斯加强了在中亚的军事存在,扩大并重启了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国的军事基地。9.11事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反恐的名义,加大了在中亚地区的渗透,并在中亚多国建立了军事基地,严重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为此,俄罗斯积极介入中亚的安全事务,加大对中亚各国的援助,中亚各国与俄罗斯很快便修复了外交关系,俄罗斯趁机重返中亚:在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延长了发射场的使用年限;在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埃特空军基地;在塔吉克斯坦,扩大了201陆军基地呢规模;在乌兹别克斯斯坦则新建立了汉纳巴德军事基地。
其次,俄罗斯扩大了在北极圈内的军事存在,并部署了军事基地。苏联解体以后,来自西欧方向的北约愈加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但是,让俄罗斯战略态势更加不利的是,来自北极圈方向的威胁。
近年来,加拿大、丹麦在北极圈建立军事基地的同时,又伙同美国频繁在北极圈内进行军事演习,这让俄罗斯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为应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威胁,俄罗斯在北极圈内的法兰士约瑟夫群岛之上建立了名为“北极三叶草”的军事基地,进一步加强了俄罗斯在北极的军事力量。
再次,俄罗斯为加强在地中海的影响力和应对叙利亚的战争形势,重启了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从俄罗斯国家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在地中海设立军事基地,对保障其军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而重启苏联时期的塔尔图斯港,无疑是俄罗斯的最佳选择。
目前,塔尔图斯海军基地,作为俄罗斯在远离本土的唯一海军基地,其充当了俄罗斯在地中海与美国及北约对抗的前进基地,这样既能保障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也可以对叙利亚的国家安全起到保护作用。
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之下,为应对美国及其北约对俄罗斯战略空间挤压的态势,俄罗斯军事基地部署呈现出了对外扩张的趋势,这将会深刻地影响到国际局势的发展。
参考资料 l 俄罗斯海外军事基地变迁:从布局全球到回归周边.李佑任 马建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外军事基地的收缩与调整 . 张晓华;苏联军事战略的根本性调整 从绝对进攻到积极防御 . 王金盛;战 后 苏联 军 事 实 力 的 发 展. 可永真;斯大林时期苏联军 事战略评介. 陈伟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