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当就业成“选择题” 近六成受访大学生可接受过

近六成受访大学生可以接受过渡性工作

因为与期待中的求职方向相匹配的工作岗位较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求职却没有结果,2020届毕业生赵一迪决定降低预期,调转方向,入职杭州的一家创业公司从事运营策划工作。尽管没有实现“最佳目标”,但赵一迪没有气馁。在她看来,选择过渡性工作是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自身职业规划为未来求职做好储备的“不二选择”,“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可以为了目标慢慢积累经验,朝理想前进”。

对于今年研究生刚毕业的白亦阳而言,“过渡性工作”则是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在她看来,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所以没必要将就。”为了找到符合心意的工作,白亦阳选择等待。虽然求职路还充满了未知数,但这段日子她并未感到焦虑。相反,因为“宅家”的时间变多,她有了更多时间充实自己,“最近每天都会看书,觉得自己收获不少,把之前没读的书都补回来了。”白亦阳相信,待情况好转后,意向的工作单位便会陆续开展笔试和面试,自己也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人,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工作单位延缓2020年上半年的校园招聘工作。面对这种情况,“求职路坎坷”的毕业生是否应当降低求职期待值、适时调整预期目标成为了高校学生热议的话题。

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国8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9.2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愿意接受过渡性工作,33.98%的大学生表示“说不准”,还有6.75%的大学生拒绝接受过渡性工作。

当就业成为一道“选择题”

受疫情影响,原定的考试未能如期举行,推迟的考试时间让本就因为考研失败而备受打击的杨丽感到焦虑。毕业典礼过后,杨丽一直待在家里。父母因为疫情的缘故多数时间在家。因为缺乏沟通,内在与外在的种种因素让杨丽与其父母频繁发生口角。“我爸妈觉得早睡早起才能复习好,但我自己觉得晚上周围安静,心也能彻底沉下来,学习的效率会更高,所以一直习惯晚睡晚起。他们俩一致认为我起得那么晚,肯定是没有用功学习,和他们解释他们也不听。”于是,当下该为了心仪的目标继续等待、尝试,还是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过渡性工作”,成为杨丽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考研失败之后,师范类院校数学专业毕业生杨丽一刻也不敢停歇,着手准备在编教师考试。“其实我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一定能考上教师编制,但教师岗位确实是我能力范围内所能接触到的最好的工作。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期待着自己有一天能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所以当初报考了师范类院校,并且在大学期间拿到了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杨丽坦言,如果最后自己没有顺利考取教师编制,会先选择一份工作进行过渡。“比如去做培训机构的老师,或者是其他的工作,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继续考。”对于现在的杨丽而言,尽早工作不仅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也能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在家啃老的日子真的很难熬啊。”

湖北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志文多年来专注于职业生涯发展等研究,面对“最难毕业季”,他鼓励毕业生在合适的情况下选择过渡性工作。郭志文指出,过渡性工作从学生需求角度看,指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受到个人能力、大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影响,求职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暂时寻找一个低于预期、理想专业方向不一致或与期待职业前景存在一定差距的工作。

在郭志文以往的研究中发现,不少成功人士所从事的领域和其大学所学专业并非强相关,“而且比例不低”。他不建议大学生在求职初期将专业对口作为求职的唯一要素,“尤其是在当前受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

选择“过渡”不代表选择“将就”

“下个月9号我就要正式拎包上岗,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人’了。”最近,新疆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王敏港在求职成功后发了一条别具意义的朋友圈,宣告自己身份的转变。

去年8月至今,王敏港共参加了十多场招聘会。在多次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求职意向及标准,修改了数十版简历后,他终于等来了一份可喜的结果。回想过去的几个月,王敏港用“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自己的求职经历,“尽管大多数简历在投出后犹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但最终还是得到了不错的结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