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士的气质和情感出发
从战士的气质和情感出发
——访舞蹈艺术家仇非
舞蹈《飞夺泸定桥》。二排右一为仇非,摄于1978年10月。仇 非提供
仇非,舞蹈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编导,1949年1月出生,1959年12月入伍,曾任原空政文工团团长。参加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演出,代表作有舞蹈《送别》《起飞线上》、舞剧《伤逝》等。他是舞剧《红梅赞》的艺术总监、第五次复排歌剧《江姐》的导演,曾担任《强军战歌》演唱会、“和平号角-2014”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届军乐节导演。他导演的民族歌舞晚会《当兵走边关》《情暖边关》《筑梦边关》获第三、四、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会演大奖。2009年,他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称号。
仇非在接受采访。王晨光摄
记者:您15岁时参加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能讲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仇非:1959年,我被招入原空政歌舞团学员班。当学员时,我们参加了很多活动,一次非常珍贵的经历就是1964年参加了《东方红》的演出。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我参加了“秋收暴动”“遵义会议”“陕北会师”“渡江”等段落的演出。演出时,上个段落一结束,就得赶紧跑到后台换下一段落的服装。后台在夹层,场地小,演员多,全是长条板凳。我们3个人分1条长凳,换完服装叠好,然后安静坐在凳子上等着。一旦接到候场通知,我们立刻排成一队,左手拿道具,右手扶着楼梯扶手到大会堂西门厅准备上场。在排演《东方红》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学员跟老前辈学到了很好的艺术作风,加强了我们的集体观念,并熟悉了解了舞台。
记者:1970年前后,您从一名演员逐渐参与到舞蹈创作中来,《起飞线上》是您参与创作的第一个舞蹈,您也是该舞的领舞。这个舞蹈当时在部队演出时非常受官兵欢迎。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仇非:一开始我也没想搞创作,作为演员,我经常给编导提意见。有人就说,那你来编。当时很年轻,也不怕,心想编就编。我们几个演员就一起想些方案,总想着这个舞蹈还可以怎么体现。后来,我调进了创作组。《起飞线上》的创作是在程心天老师的帮带下进行的,是反映飞行员军事训练的舞蹈。我们多次去部队,一待就是1个月,认识了很多飞行员,了解了飞机从起飞到着陆的全过程。有一次,我们甚至还看到飞行员进行一级战备演练的场面。这个舞蹈是有生活基础的,所以演出才能成功。创作得有源头,你想用舞蹈表现军人,就要了解军人的情怀、军人的气质。好的舞蹈是对军人本身形体和气质的一种情感的放大,它一定是有兵情兵味的。
记者:您组织创作过《蓝天长城》《精神文明赞》《绿色年华》《走在春风里》《飞向新世纪》等多台晚会,反响都很好。比如晚会《蓝天长城》,既是反映时代发展的大主题,又充满浓郁的空军特色,受到军内外观众的认可。您认为好的节目应该是什么样的?创作好一台晚会要考虑哪些因素?
仇非:还是那句话,好的节目就是要接地气的,要有兵情兵味的。编导不能把自己的感觉当成是战士的,不能是自己臆造的或是想出来的,而要从生活中提炼、从生活中提高。就《蓝天长城》晚会来说,一开幕就是一片云海,一下将观众带入空军的第一视角。突然,云海消散,在威武雄壮的音乐声中,舞台上出现40个飞行员,叠加女高音,演唱:“我是雷,我是风,我是朝霞,我是彩虹,我就是天空。”这是阎肃老师写的词。这完美地展现了空军守卫蓝天的豪迈气概。在舞蹈设计上,我们借鉴了杂技的倒板技术,演员可以倒成斜45度,模拟飞行的样子,体现出空军的属性特色,当时观众的掌声“哗”地就响起来了。所以,想创作一台好的晚会,就要寻求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同时还要用准确的舞蹈语汇去体现、准确的舞美手段加以烘托。在这台晚会上,我们在国内率先使用了电脑黄金灯,舞台灯光的照度及色彩千变万化、焕然一新。当时,舞美灯光协会的专家还专门观看了晚会并召开座谈会。搞好一台晚会,需要“风正、气顺、人和、艺精”的内部环境。上世纪90年代,我们以业务建设为中心,以创作为龙头,带动文工团的全面建设。我们每年都组织一次集体到部队采风,并组织一次笔会。阎肃、羊鸣、张士燮3位老艺术家都60多岁了,仍坚持每年都与创作组其他同志一起下部队体验生活。
记者:到部队采风的收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