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军队系统“最美奋斗者”巡礼

  军人生来为战胜
  ——军队系统“最美奋斗者”巡礼②

  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铺就胜战之路

  莽莽青山之间,杨连弟举起一块单薄的木板掩护住身体,引爆了前方爆破点的土炸药。

  紧张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至下颏,一滴一滴落在脚下起伏不平的混凝土上。  

  四周山明水秀、风光明媚,杨连弟却无心观赏。他脚下的“战场”,是一块不过几米见方的桥墩墩顶,脚边不远处是高达45米的“深渊”。

  高大昂然的桥墩宛如几根险直的“天柱”矗立在山谷中。杨连弟忙碌的背影,化作“天柱”顶端一个不起眼的渺小黑点,融进了疏旷寥廓的山野。

  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个月。狭窄的桥墩墩顶上,杨连弟反复地设置爆破点、退避、引爆,3天时间里重复爆破了100多次。

  时间再倒回一个月,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之上,一处“天险”截住了解放军挺进西北的路途——这里被叫作8号桥,桥身坐落在险峻的高山峡谷之中。

  对于接受了抢修任务的铁道纵队来说,无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要在3个月内完成任务。身为铁道兵的杨连弟,便这样走入英雄的史册。

  “用铁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杨连弟的建议让抢修大大提速。在提出操作方案的同时,他又默默承担了难度大又危险的实操任务——在搭起云梯后带头强登,率先攀上45米高的桥墩;在面积有限的桥墩顶端爆破百余次,连续作业3天3夜,成功整平了5座桥墩顶面……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杨连弟所在部队提前20天就完成了8号桥墩工程任务。

  这位著名的“登高英雄”,1952年5月15日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33岁。

  在人民军队长长的队列里,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身影前仆后继。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主动申请赶赴战斗前线。彼时的毛岸英刚刚新婚不久,生活平稳而安定,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向战而行。

  入朝不到两个月,毛岸英在一场空袭中牺牲,年仅28岁。

  战士的身躯虽被烈火焚烧,战斗的精神却被淬炼得更加闪亮。这场战争中,还有许多如毛岸英一般的年轻灵魂,像他一样永远长眠于异国的青山之间。

  无论是领袖的儿子,还是出身贫苦的战士,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责——战斗。

  汶川地震中主动申请上前线的飞行员邱光华,勇赴索马里担任大使馆警卫的武警战士张楠……展开时间轴,在人民军队向着胜利一路挺进的征途上,有很多如他们一样的军人。他们,用英勇牺牲铺就了人民军队走向胜战的道路。

  血性担当,铮铮铁骨,撑起胜战脊梁

  韦昌进,一个光荣而骄傲的名字。近些年来,他经常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着鲜花与掌声——

  1991年被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2017年被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

  人们常看到他胸前精致的绶带、闪光的勋章。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韦昌进”这个名字最耀眼的光芒,闪耀在30多年前那场战斗中。

  1985年7月19日,云南边境前沿阵地上,轰鸣的炮火震彻山间,搅碎了凌晨的寂静。敌人以2个营1个加强连的兵力,向我军阵地疯狂扑来。韦昌进受命与4名战友一同死守自己所负责的6号哨位。

  一个战友倒下了,又一个战友倒下了……在敌方密集的炮火攻势下,4名战友相继牺牲、重伤,最后只剩下韦昌进一个人死死扛着。战况紧急,韦昌进一咬牙,拿起报话机跟上级取得联系。

  这一刻,他的脑海中只剩下电影《英雄儿女》里那个场景——王成满面坚毅,高喊着“向我开炮”。

  此前,这个年轻人从没想过,这一幕有一天会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此时此刻,他的选择正是“王成”的选择。

  韦昌进拒绝了上级再次增援的意见,像电影中的王成一样坚定地说:“你们不要管我了,为了胜利,为了阵地,向我开炮!”

  那天,韦昌进利用报话机引导炮兵先后打退敌军8次连排规模反扑,创造了独自坚守阵地11小时的奇迹。这场战斗过后,韦昌进被紧急送往后方,他全身负伤22处,被弹片击中左眼、穿透右胸,在后方医院昏迷了7天7夜。此时的他才不过20岁,刚刚入伍一年多。

  常人无法想象,在极端的严峻形势下,韦昌进如何坚守11小时。对于韦昌进而言,他的信念很简单:不能丢掉阵地。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