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陆军军医大学“专家党员突击队”武汉一线救援

  新华社武汉3月6日电 题:用生命抗击疫魔——陆军军医大学“专家党员突击队”武汉一线救援记事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黎云

  抗疫一线,哪里最危险、任务最繁重,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大都参加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有着丰富的防控经验。

  他们年龄均在50岁以上,却夜以继日地与疫情抗争、与病毒战斗,给支援湖北医疗队树立了榜样,也让患者看到了希望。  

  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徐迪雄、毛青、李琦、杨仕明、曹国强、任小宝、陈萍组成了“专家党员突击队”,成为武汉抗疫一线闪耀的“明星阵团”。

  闻令而动,他们用生命履行使命

  除夕,凌晨4时,毛青接到出征的电话。没等电话那头说完话,毛青就坚决表示:“既为军人,亦是医生,疫情就是命令。我就是搞传染病防治专业出身的,别人来那叫奉献,对我,就是责无旁贷。”

  毛青曾参加过抗击非典,阻击过禽流感,还曾执行过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疗任务,与高危污染物、烈性病毒打了30多年交道。

  这个被患者和战友称为“可以托付生命”的人,在除夕夜,再次逆行而上,奔赴抗疫一线。

  李琦是呼吸系统专家,曾在非典防治工作中担任全军“抗非”专家组成员。出征前,李琦作为督导组专家,正在外地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督导任务。

  李琦本人是一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为了能保持充足体力救治患者,每夜都必须在呼吸机辅助下才能睡眠。除夕夜,背着呼吸机的李琦,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战场”。

  58岁的陈萍,是医疗队年龄最大的队员,从事感控工作已30余年。17年前,陈萍就已脱下军装,但她仍时刻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疫情发生后,她一直关注着疫情动态,为单位防控建言献策。医疗队组建后,陈萍临危受命。

  为了实现“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陈萍加班加点准备资料,为全体队员进行防护培训,“我要做医护人员从‘红区’走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出征当天,陈萍背着“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登上了飞机。她想在病区建起安全防护监测的“天眼”,全程观察医护人员进出病区流程是否规范。其实,她也是一位病人,患有糖尿病,心脏也不大好。

  初心如磐,他们用生命守望生命

  大年初一清早,毛青和队员争分夺秒,30个小时内就完成实地了解诊疗环境、病区改造设置、制定工作规范流程、明确医务人员分组,并整体接手金银潭医院综合病房楼的两个病区,接手当天收治确诊患者。正式接诊后不到5个小时收治了72名确诊患者。

  看到一位89岁的患者躺在救护车的担架上,已经没有力气走下车时,毛青跨上车去,将老人家抱了下来。那一天,毛青身穿三层防护衣在病人通道入口一连站了5个小时。无论是搬运物资、洗消防护,还是监督防控、救治病人,毛青总是冲在前。

  “越是危险,指挥员越要靠前指挥作表率。”徐迪雄说。隔离病房正式接诊,确诊的重症患者一个接一个送来。一些队员从未面对过传染性如此之强的疾病,免不了紧张。

  徐迪雄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护目镜走在最前面,走进隔离区,从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从每个病房到每张病床,逐一查看,确定安全无误后才放心让其他医护人员进入。

  一名年轻女队员连日工作后体力透支,胸闷、呼吸困难,身体严重不适并伴有剧烈咳嗽。她误以为自己被新冠病毒感染,当即痛哭起来。

  “孩子,不要怕。”曹国强来到她的身边。没有听诊器,曹国强直接用裸耳在女孩背上听肺音。当听到双肺清楚的肺音,曹国强放心了。

  不负重托,他们用生命拯救生命

  救治,场场都是硬仗!为了挽救更多的患者,“专家党员突击队”采取多学科联合编组、集体把脉的方式,对重大病情诊疗方案“一锤定音”,并明确:对于突发重症,不管多晚,每位专家都要参与救援。

  一天晚上,重症监护室一名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和腹泻症状,生命垂危。

  任小宝和其他5位专家10分钟内就齐聚病房,共商对策。听完主治医生的诊断报告后,专家组成员又提出了10余条关键性的补充意见。

  抢救开始,任小宝跟进监护室全程指导。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援,患者化险为夷。

  57岁的杨仕明一到“战位”就开始查房,与交接班的医生汇总患者情况,制定当天的诊治方案,检查指导医生医嘱等,等到一天的诊治任务结束时,往往已是深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