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百强榜:比拼“大戏”看点多
2019年12月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公布最新的全球军工百强榜(不包括中国企业),一时间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报告显示,2018年度全球前100名军工企业的军售总额为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4.6%。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是国际上最负盛名的智库之一。自1990年起,该研究所每年都会发布全球百强军工企业的相关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讲,百强榜单排名是各国军工实力的象征,折射出各国国防政策调整、武器装备发展投入等相关情况。
在最新的全球军工百强榜的排名中,抢占“C位”的军工强国格外抢眼,美欧等国军工企业销售量占全球前100名军工企业军售总额83%。然而,仔细观察数据,我们发现,各国军工企业的排名先后、成交额总量却又“岁岁年年人不同”,俄罗斯金刚石·安泰公司排名显著上升,法国达索公司军售总额暴涨30%,以色列上榜的3家军工企业销售额有了新的突破……
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上,上演的又是一出怎样的“大戏”?让我们从波动起伏的数据中试着寻找答案。
看演进——
传统大国地位难撼,新兴国家势头上涨
榜单上,美国和欧洲地区国家共有70家公司入围,欧洲军工企业销售总额达1020亿美元,与2017年相比有所增长。而抢占10强的军工企业,销售量占比近50%,撑起了全球军火生产的“半壁江山”。
不难发现,军售总额大幅领先的军工企业,往往都有一个需求旺盛的“娘家”,持续稳定的本国军队需求,是军工“巨头”们能够跻身榜单前列的底气。
近年来,西方各国的国防预算持续上涨。前不久,北约秘书长正式宣布调整北约国家国防开支预算。根据公开报道,从2016年初到2020年底,北约欧洲国家和加拿大额外增加国防支出1300亿美元。此外,西方国家频繁在海外部署军事基地、组织联演,将对军工产品的“刚需”转换成源源不断的订单,成为促进军工企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稳定的“后方”并没有让军工强国沾沾自喜、放缓脚步。凭借超前的战略眼光和灵敏的市场嗅觉,各大军工企业不断调整营销策略,打造“爆款”产品,不遗余力地抢占市场份额。
好风凭借力。2018年,法国达索公司乘着“阵风”战斗机的“雄风”,出口总额暴涨30%。作为法国海空军的“当家花旦”,“阵风”战斗机综合性价比得到不少国外客户认可,国外订单持续增长。而法国灵活的对外出口政策,也一次次助推了军工集团的海外商业化产业。仅卡塔尔一个国家,就在战斗机采购项目上为法国贡献了11亿欧元的交易额。
在榜单上长期“霸屏”的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也表现抢眼。作为老牌军工强国,意大利军工企业拥有良好的口碑,军贸订单不断实现突破。2018年,莱昂纳多集团军售总额再次打破纪录,涨幅达到11%。为了打开海外市场,意大利军工企业始终着眼全球市场布局,通过将工作重心转换至军火出口、在海外设立多个销售办事处等举措,收获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多份订单。
“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是不少军工强国的发展策略。在满足国内市场“买买买”的同时,许多军工企业不断提升“跨国化”指数,与国外买家频频“暗送秋波”。当国内经济不景气时,便灵活调动国际市场为自己解围,赢得利润、谋得发展。
然而,军售总额大幅领先,并不代表传统军工强国的“江湖地位”高枕无忧。在榜单上,被归入“新兴军工体”的韩国、土耳其等国军售涨势明显。作为国际军贸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韩国的对外军贸额逐年攀高。近年来,韩国成功打入菲律宾、印尼、泰国等国家军贸市场。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韩国军工企业不惜打起“价格战”,在签订协议时,往往还附带转让相关技术、帮助建立生产线、提供优惠贷款等“福利”。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兴领域,以色列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赢得买家青睐。去年12月下旬,以色列埃尔比特系统公司高调宣布与荷兰签订合同,计划在今后2年向荷兰武装部队提供军用可穿戴设备,价值达到6500万美元。
“居高常虑缺,持满每忧盈。”纵观这些跻身军工百强榜的军工企业,常怀忧患意识、紧盯“买家”需求量身定做,是他们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脱颖而出的“秘籍”。不间断的研发投入、不放缓的前进脚步、精细化的营销策略,让强国军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军贸“主战场”。
看拐点——
“黑马”闯关异军突起,发展思路多维扩展
身处“逆境”,如何上演一出“绝处逢生”的好戏?俄罗斯军工企业给出了“教科书”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