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牢记嘱托,打赢生死决战

  牢记嘱托,打赢生死决战
  ——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坚决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纪实

  从武汉传来的“战报”,每天都在更新。

  最新数据显示,武汉现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不到3000例,患者救治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胜利曙光在望,一条曲线却令人揪心——虽然治愈出院人数每天都在增加,但日增幅却在减缓。这意味着现有病例中,重症患者比例较高。  

  “在疫情防控斗争进入关键阶段,气可鼓不可泄。要一鼓作气,咬紧牙关,坚持到底,扛得住,守得住,不能前功尽弃。”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牢记习主席嘱托,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在科学精准救治上下功夫,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千钧重托,如山使命。

  每一个治愈出院的病例背后,都是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战斗。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力攻克重症患者救治这一难关,为党旗军旗增光添彩。

  重任在肩:守住生命之“门”

  传染病ICU病房被称为“红区”,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门”。在火神山医院、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的ICU病房,每天都在上演分秒必争的生死决战。

  “嘀嘀……”监护仪上红灯闪烁,报警声响起。呼叫值班医生,穿戴防护装备;跑进病房,投入抢救;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有创辅助通气……一番紧张忙碌,又一位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还可以再快一点!”汗水顺着张西京的脸庞往下滑。已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0多年的他,早已习惯和死神“抢时间”的节奏。作为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主任,张西京每天都要与死神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

  与张西京一起并肩战斗的,还有重症医学一科副主任李文放。自除夕夜紧急驰援武汉以来,李文放一直坚守在重症监护室“红区”。

  进驻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接收患者的第一天,医护人员就见证了这位重症监护专家的果敢担当——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重症监护室没有负压环境,床位数量极少,危重患者却不断送来……

  为增加床位,李文放果断决定压缩缓冲区。3天后,18张床位全部开放,最大限度收治重症患者。

  对于传染病房来说,缓冲区是一道隔离防护屏障。压缩缓冲区,意味着增加感染风险。尽管大家都为李文放捏了一把汗,但都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他。

  在李文放看来,重症监护室是打恶仗、硬仗的地方:“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光荣的地方。”

  在泰康同济医院,重症二科主任宋勇带领71名同志连续奋战,建立起具备新风系统的传染病重症监护负压病房。

  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一名患者夜里病情恶化,副主任医师单润刚“全副武装”冲进“红区”,为患者实施抢救。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患者转危为安。

  “1:00,1:21,1:25,1:30……”这是护士牟芷惠手机上“闹钟列表”的第一页。牟芷惠说,无数次凌晨起床的动力,来自一位患者家属的留言嘱托:“尊敬的医护人员,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的付出和努力,我们会永远记住美丽的白衣天使,我的老父亲就拜托你们了。”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只有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这份重托。”李文放贴在患者床头的“医嘱”,护士们为患者手绘的卡通指示牌,还有一张张《患者病情一览表》……病房的每一个细节,都折射着他们的努力与付出。

  “越是吃劲的时候越要顶上去。”病房、驻地两点一线,是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们每天工作的常态。

  ICU病房有病痛和无奈,但也充满温暖和希望。

  “我今天状态比昨天好。”“您很快就可以回家见孙子了……”这是火神山医院重症医学一科护士长陈静与一名患者的对话。护理工作之外,陈静与同事们都把患者当朋友。

  “在这里,很多人的时间概念只有今天、明天。”快节奏的紧张状态,让护士张楠记不清日期,可每位患者的病史、病情,她却牢记在心。

  为了挽救一个个生命,“60后”李文放、宋勇、单润刚,“70后”张西京、陈静,“80后”张楠,“90后”牟芷惠……每个人的脚步,都朝着同一个方向——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重兵坚守:汇聚重症医学精锐力量

  从武汉蔡甸区知音湖畔迅速崛起的火神山医院,是这场战“疫”应急作战的尖刀。

  ICU病房——这把尖刀上的刀尖,是火神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地方之一。

  跟随张西京的脚步踏进“红区”,两侧病床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手背、口鼻处插满细小导管。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