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参数极优坦克(3)T-72的故事
在“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的首篇《T-64的故事》和第二篇《T-80的故事》中,坦克君和各位读者一起回顾了T-64和T-80这两型超越时代的“性能参数极优坦克”,无疑这两型坦克都做到了性能和参数的“极优”;但是任何成果都是有代价的,坦克亦不例外,要获得超越时代和对手的性能,要不就像T-64那样可靠性差到被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进行“官方吐槽”(可以算直接宣判T-64的扑街);或者像T-80那样,虽然性能和可靠性俱佳,但是一辆T-80U的采购价格是T-72B的整整4倍!而且T-80U在全寿命期内的后勤成本是T-72B的整整6倍!所以这两型或昂贵或不可靠的坦克是注定不能成为苏联红军的主力装备的。
截至1991年,T-64总共装备了3127辆T-80装备了4700余辆,相较于苏联红军近6万辆的坦克保有量可谓十不足一,所以除了像T-64/80这样的“极优”坦克,苏军还需要一型廉价可靠的“主战坦克”来充实自己的基干坦克部队——“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理论的精髓其实是:必须同时研制两种坦克,一种是“性能参数极优坦克”,要做到战术、技术水平的极限,超越同时代的所有坦克,并不断引入科研机构的最新成果;对坦克本身的可靠性与可维护性以及价格可以放松要求,产量无需太大、小批量装备部队即可。另一种是“主战坦克”(注意这里的“主战坦克”,并不是指MBT),适于大规模生产且成本低廉,在“主战坦克”上应用的是经过了“性能参数极优坦克”验证过的、可靠的、适于大规模生产且廉价的技术;使“主战坦克”可以大规模的装备军队,满足军队对坦克数量的要求!
而在“三T”中T-64和T-80就是那个“探路石”,T-72就是获益的“主战坦克”!
T-72的源起——夹带私货的172M工程
说起T-72的研制历程也算是一段佳话了,1967年苏联装甲兵总局的领导带着4辆刚刚服役的T-64A找到了下塔吉尔厂的总设计师卡尔采夫,希望他的设计团队能设计一种简化版的T-64A,以改善T-64A那糟糕的可靠性的同时降低采购价格。卡尔采夫的设计团队接受了任务,很快就拿出了在T-64A上安装B45柴油机的172工程。
但是172工程实在是不能让人满意,原因有二:一是卡尔采夫的设计团队压根就搞不懂T-64的设计,虽然卡尔采夫过去一直担任莫罗佐夫(T-64的总师)的助手,但是这次却完全摸不透这位昔日老师的设计理念。二是T-64的悬挂系统、传动系统以及车体都设计得太糟糕、太紧凑了,没有一点回还的余地(列宁格勒设计局在设计T-80时最头痛的也是这个问题)!要设计一款简化型T-64A还不如推倒重来。
于是乎,卡尔采夫决定在167M工程的基础上吸收T-64A的优点设计一款全新的主战坦克;但是为了能从装甲兵总局把钱搞来,新坦克就以172工程改进型的名义定名为172M工程。卡尔采夫也算是胆大包天的人了,要知道欺骗苏联装甲兵总局和苏联部长会议可是要掉脑袋的重罪(卡尔采夫一直是个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的主,在设计T-62时就敢直接怼装甲兵总局和赫鲁晓夫本人,参见拙作《记苏联T-62主战坦克》)!不过卡尔采夫成功了,未加思索的装甲兵总局给172M拨了款,于是172M工程就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167M工程原来是与432工程(T-64)竞争T-54/55后续型号的失败者,其炮塔正面与车体首上都采用了“钢+铝合金+钢”复合装甲,主炮与T-64一样都是2A21型115毫米滑膛炮,不过167M工程采用的是AZ型电动机械式自动装填机,发动机也和传动装置也是在T-62的基础上改进而来,与追求“性能参数极优”的T-64比起来显得既平庸又落后。
不过“既平庸又落后”的167M工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却没得说,于是设计团队直接采用了167M工程的底盘和AZ型自动装填机,结合一个T-64A的简化型炮塔便是172M工程;1972年至1973年172M工程进行了300万公里的国家测试,军方对172M工程非常满意——可靠性是T-64A的十倍、价格只有T-64A的60%且作战性能可以达到T-64A的8成!于是在1973年底172M工程就以T-72的编号入列现役。从此T-72的传奇生涯便正式拉开了序幕......
T-72“乌拉尔”首批服役的T-72被称之为T-72“乌拉尔”,早期的T-72“乌拉尔”及其简单,甚至有些粗糙——由于167M采用的“钢+铝合金+钢”复合装甲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而T-64A上采用的球形陶瓷复合装甲又过于昂贵,所以早期T-72“乌拉尔”没有采用复合装甲,只是在T-62的基础上加厚了均质钢装甲厚度。
主炮与T-64A相同采用的是一门2A26型125毫米滑膛炮,而火控系统直接取至T-64A,炮长瞄准仪是TPD-2-49型炮长瞄准仪(带机电式弹道计算机),与一台体式光学测距仪共用一个光学窗口。
这样的好处是炮长可以在瞄准仪内直接完成测距,不用再像M60和AMX-30那样要先用测距仪完成测距后再用瞄准仪瞄准,大大简化了炮长的瞄准流程,提高了反应时间。TPD-2-49型炮长瞄准仪和主炮都具备双向稳定功能,使T-72具备一定的行进间射击能力。车长的指挥塔是在T-62的指挥塔上改进而来——加厚了指挥塔的装甲厚度,指挥仪改为一台TNK-3M型车长昼夜两用指挥仪;另外将指挥塔的驱动由手动改为电动,以节省车长的体力。
总的来说,T-72“乌拉尔”的火控系统已经超过了美国的M60A1和英国的“酋长”主战坦克,与西德的豹1A1不相上下——在2000米距离上“静对静”的首发命中率为75%、“动对动”的首发命中率为45%;从发现目标到首发炮弹发射的反应时间为11.5秒。
不过早期T-72的通讯系统极为简单,只有一具R123无线电台,仅能在坦克排之内进行通信;而排长的坐车是T-72K“指挥型”增加了一部高频电台,可以与指挥部进行通信。这样的通信配置使得T-72完全依赖排长的指挥车进行指挥,一旦指挥车被打掉整个坦克排就会陷入混乱(伊拉克和叙利亚就的T-72就是因为这种通信系统在战场上吃了大亏)。
T-72“乌拉尔”的发动机是一台B46-4型柴油机,最大输出功率780马力(在启动机械增压器时可以提高到800马力),虽然T-72“乌拉尔”比T-64A更重(41吨),但是其单位功率也能达到19马力/吨;不过B46作为一款由B2柴油机发展起来的发动机也继承了它的缺点:低温性能较差——在-50℃时需要2.5小时才能达到全功率输出。
虽然B46柴油机的马力较小,但是T-72“乌拉尔”的机动性也堪称优秀:最大公路时速可达60公里/小时,最大越野时速36至4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450公里。
总的来说,早期的T-72“乌拉尔”在综合系能上虽然比不上T-64A,但是已经超过了美制M60A1、英国的“酋长”MK5、德制豹1A1等一众西方二代主战坦克。
标准型T-72——T-72BT-72可能是世界上改进型号最多的主战坦克了,光苏联自己就有3个大改型、12个衍生子型号;在加上出口型和“猴版”,总共有27个子型号。如果在加上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改型和罗马利亚、乌克兰、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白俄罗斯、波兰......的T-72改进型,以及这些改进型的子型号和衍生型号......目前已知的T-72型号已经不下于50种(由此可见T-72的生命力)!
但是在众多的型号中,最重要的就是T-72B型;T-72B的出现就标志着T-72的成熟,所以T-72B也一直被称为“标准型”T-72,今天坦克君就以T-72B为例,与各位读者一起窥探一下T-72的传奇人生。
前文中说过,在“性能参数极优坦克”理论中,“主战坦克”上应该采用的是经过“极优坦克”验证过的成熟技术;而在20世纪80年代通过T-64和T-80苏联人验证和成熟了:炮射导弹技术、膨胀式响应装甲技术、反应装甲技术、激光测距仪技术以及数字化火控计算机技术;这些技术都被引入了T-72B型。
T-72B的火力系统——①主炮
T-72B于1984年正式服役,但是仍然采用的是一门老式的2A46M型125毫米口径滑膛坦克炮,并没有像T-80那样采用2A46M-1型坦克炮;这是因为T-72作为一款大规模装备的坦克,如果全部采用昂贵的2A46M-1(1985年的采购价格是5.7万卢布),苏联财政部非灭破产不可!所以为了保证T-72的“性价比”T-72B还是选用了廉价的2A46M(1982年采购价1.5万卢布)。
2A46M型125毫米口径滑膛坦克炮,身管长度48倍径(6米)、身管重量1.165吨、全炮重量2.26吨、药室容积13.4升;该炮的极限膛压仅有510兆帕、出膛压452兆帕;发射3BM27穿甲弹时炮口初速1720米/秒,仅能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450至490毫米的垂直装甲钢或230毫米厚度呈60°倾角的均质钢装甲。
➽对于T-72这样的“主战坦克”来说,3BM44那样精密且昂贵的穿甲弹是不可能配发的,能用上的就只有3BM27这样“性价比”高的穿甲弹了(图为3BM27穿甲弹)
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2A46M+3BM27的组合并不算差,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普遍装备的是RH120 L44+DM33、美国普遍装备是M256+M829A1/A2、英国嘛......碎甲弹好用、碎甲弹真香!所以T-72B相对于同时代的西方主战坦克虽然在主炮威力上略有落后,但是并未拉开太大差距。即使是在“一边倒”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T-72M也用3BM16在1478米距离上击穿过M1A1的炮塔正面;所以T-72的火力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弱鸡。
②火控系统
1985年时T-72B才投入大规模生产,此时的T-72B装备的是1A40-1型火控系统;1A40可以看成是1A33火控系统的简化生产版:简化了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同时优化了火控系统的配置;1A40火控系统属于下反式火控系统(也称扰动式),瞄准仪随动于主炮。该型火控系统在80年代已经落后于世界水平(那时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普遍装备的都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
1A40-1由TPD-K1M型炮长瞄准仪、TPN-3-49型主动红外/被动微光夜视仪、2E42-2型火炮双向稳定仪以及TNK-3M型车长昼夜两用指挥仪组成,其中TPD-K1M型炮长瞄准仪中集成了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以及炮控系统,操作起来非常简便。不过TPD-K1M型炮长瞄准仪是通过一套四连杆直接连接到主炮的,完全依靠2E42-2型火炮双向稳定仪来稳定瞄准仪(瞄准仪自身没有稳定仪),在行进间的射击精度不高。
苏联受制于落后的电子工业,直到解体苏联都没能把夜视仪与主炮瞄准仪整合到一起,所以T-72B上装备的是一台独立的TPN-3-49型主动红外/被动微光夜视仪,TPN-3-49型夜视仪是一代微光夜视仪,但是采用了较为灵敏的微光放大管,配合主动红外探照灯就可以获得一个较为清晰的图像。TPN-3-49型夜视仪的被动(微光)作用距离500至800米、主动(打开红外探照灯)作用距离1000至1100米。
总的来说1A40-1型火控系统虽然落后,但是仍然不失为一型可靠顶用的火控系统——在2000米距离上“静对静”的首发命中率为83%、“动对动”的首发命中率为60%;从发现目标到首发炮弹发射的反应时间为9.5秒(对静止目标)和12秒(对运动目标)。
不过T-72B的车长观瞄系统与老式的T-72“乌拉尔”相同,仍然是TNK-3M型车长昼夜两用指挥仪,不过T-72B的车长指挥仪实现了单向稳定;提高了车长在行进间的索敌效率。
与T-80不同,T-72B的车长仅具备发现目标和指挥坦克的能力,不具备超越炮长操炮的能力;所以T-72B的射击流程是:车长发现目标,用指挥仪先对目标进行粗略测距和测角;然后将测得的火控参数用车内通话器通知炮长,同时按下指挥仪上的锁定按钮,之后炮塔会自动指向目标的方位,这时炮长在对目标进行精确的测距和测角(所获得的火控参数会自动输入火控计算机),然后在将车辆倾角、风速以及车速手动输入火控计算机,计算机完成运算后即可射击。
相较于大威力的主炮,T-72B最大的短板就在于火控系统,无论是精度、反应时间、操作流程以及夜战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主战坦克。
③AZ-184型自动装填机
T-72B装备的是一台AZ-184型自动装填机,AZ系列电动机械式自动装填机与T-64/T-80的6EHTS型液压式自动装填机相比,其携弹量要少一些(AZ-184只能装22发炮弹),装填速度也要略微慢一些(AZ-184需要两次推弹,最大射速只有8发/分)。
但是,AZ型自动装填机的优势是比较容易实现弹药隔舱化设计(可以用高强度装甲板把整个装填机包裹起来),能有效的提高坦克乘员的安全性。
④炮射导弹
T-72B装备了9K120“芦笛”炮射导弹系统,由9M119A型(北约代号AT-11狙击手)炮射反坦克导弹和1K13导弹瞄准/控制仪和9S381导弹控制系统组成。
9M119A型炮射反坦克导弹的有效射程为500至5000米、炮口初速350米/秒、巡航速度400米/秒、最大破甲厚度700至800毫米,采用红外跟踪、编码激光制导。在5000米上对静止目标的单发命中率为95%、对5000米距离上时速不超过75公里/小时的运动目标单发命中率为80%,另外坦克也可以在时速不超过30公里/小时的行驶状态下发射导弹。
T-72B的机动性——像涡轮增压和液力自动变速箱一直是苏联的“短板”,所以在T-80上苏联人采用了扭力极高的燃气轮机来规避这两个短板,但是作为廉价的“主战坦克”T-72B就必须直面这两个缺陷了。T-72B采用的是一台B-84M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在2000转时最大输出功率840马力(617千瓦);T-72B的单位功率为20马力/吨(T-72B全重42吨)。此外B-84M还特别加强了低温启动性能,在-50℃时只需1.5小时就可以启动至全功率输出,比T-72A的B-46提高了50%。
T-72B采用的仍然是老式的固定轴机械式变速箱,有11个进档和3个倒档(这数据看着手酸);转向装置采用双侧行星齿轮转向装置,操纵杆操作,无轴枢转向能力。
T-72B的动力系统与普遍采用150HP柴油机和液力自动变速箱的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相比已经落后,但是凭借T-72B的重量较轻(42吨)且机械式变速箱的传动效率较高(90%),所以T-72B的最大公路行驶速度65公里/小时、最大越野行驶速度32公里/小时、最大倒车速度20公里/小时;最大行程450公里(公路)、320公里(越野);0至32公里/小时的加速时间为......15秒。
T-72B的生存能力——可能T-72最被人所诟病的就是生存能力了,因为我们在各个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上看到的T-72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的:
要不就是这个样子的:
在加上西方媒体的故意抹黑和贬低,使人们对T-72的普遍印象就是——乘坐之前一定要先买份保险!
其实作为二次大战后卷入武装冲突最多的主战坦克,至1982年至今T-72已经参加了数百场战争和数万次各种战斗和行动;参战多战损自然就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在这些战斗中,绝大部分的T-72都生存了下来,迄今完全被摧毁的T-72仅只有2300余辆,相较于31000余辆的总服役苏联,不过7.42%!所以作为一款廉价的“主战坦克”T-72的装甲防护已经完全超出了当初的设计指标。
T-72B的炮塔正面和车体首上都采用了膨胀响应时复合装甲,采用的是“钢+亚胺酸脂纤维橡胶+空气间隙+钢”的结构。根据战场统计,T-72B对长杆穿甲弹的防御能力比T-72A提高了20%、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提高了37%。
另外T-72B除了1989年型之外,都加装了227块“接触-1”型反应装甲,进一步提高了T-72B对破甲弹的防御能力。不过T-72B的反应装甲与主装甲的连接极为粗糙,在坦克的剧烈运动中,T-72B的反应装甲模块容易掉落(在苏联坦克训练长上,北约间谍经常捡到“接触-1反应装甲)。
但是“接触-1”反应装甲只能防御破甲弹无法防御穿甲弹,所以至1989年起,T-72B就逐步开始换装“接触-5”型双反反应装甲(不过因为财政问题,至今也没换装完)。
根据俄军对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的统计,加装“接触-5”反应装甲的T-72B正面完全能够“免疫”AT-4、陶-2等破甲厚度在1000毫米以下的反坦克导弹,而对于长杆穿甲弹的防御能力也相当于580毫米以上均质钢装甲。由此可以看出T-72B的装甲防御能力完全对得起其42吨的体重。
不过T-72B的侧面防御能力确实很差——车体侧面只有一层60毫米的装甲钢、炮塔侧面也只有80毫米的装甲,聊胜于无!而且T-72B的复合装甲覆盖面积也比较小,在坦克正面留下了不少的防御漏洞。
总的来说,42吨的T-72B在装甲防护能力确实比不上动辄5、60吨的西方主战坦克,但是就防御能力来说,T-72B在同吨位坦克中已经相当不错了!
T-72最成功的“主战坦克”从1973年到1990年苏联一共生产了20267辆T-72,如果算上其他国家的授权生产型,截至1991年总共有31214辆T-72出厂!使T-72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三代坦克,而且T-72至今仍在生产(估计能生产到2050年),预估T-72的总产量(不含伊朗等国的山寨T-72)将突破5万辆!
诚然,T-72与T-72的改进型在性能上确实落后于西方最新锐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但是差距并没有达到“代差”的水平。依靠着尚可的作战性能,在加上廉价的成本和适于大规模制造的特点,说T-72是最成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