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日本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为了避免登陆战导致美军出现巨大的人员伤亡,在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以逼迫日本政府迅速投降。巨大的爆炸威力当场就令数万日本人死亡,到1945年年底的时候,又有几万人先后因为原子弹辐射产生的后遗症而去世,总人数超过十万人。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仅仅两枚“炸弹”就有如此大的威力,这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当第一枚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日本当局甚至不敢相信这么大的伤亡居然是一枚“炸弹”造成的,于是迟迟不愿投降,直到美军在长崎再次投下另一枚原子弹,日本天皇才不得不“玉音放送”,宣布投降。

两次原子弹的袭击,令日本平民遭受了巨大的伤亡,不亚于一次中等规模的战争。可是由于原子弹在当时是新生事物,别说普通民众,哪怕是许多科学素养比较高的人,也没有对它的破坏力有清醒的认知。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二战结束后,各国展开了针对原子弹的科普行动,民间才对原子弹的可怕有了足够的认识,比如咱们中国,就曾搞过“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其中的深挖洞,防的就是可能出现的原子弹袭击。

美国对日本动用原子弹,避免了本国军人的伤亡,却直接导致日本平民大量死亡

关于美国对日本动用原子弹的原因,开头已经提到,那就是为了避免本国军人的大量伤亡。要知道,当初日本政府可是放出了“一亿玉碎”的狠话的,而美国人早就领略过日本人敢拼敢死的性格,比如著名的“神风特攻队”,就是典型的不要命的打法。

在这种局势下,哪怕美军步步紧逼,甚至成功登陆,也必然会面临巨大的损失,因为一旦日本平民在当局的煽动下被武装起来,即便以“伤敌一百,自损一千”的打法,也会令美军伤亡数十万甚至更多。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美国就将刚刚研制出来没多久的两枚原子弹派上了战场,幸运的是,这两枚原子弹成功逼迫日本政府投降,但另一方面,也让十多万日本平民失去生命,因此很难说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办法。

然而战争总是残酷的,不是敌人死,就是自己亡,战争机器一旦开动,就总会给一方甚至双方带来巨大的灾难。

日本民众的伤亡究竟该谁负责?美军袭击前发放的6000万份传单可以为其撇清责任吗?

现代战争,无论是交战的哪一方,“人道主义”总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比如在空袭的时候,就会有意避开学校、医院等场所。二战时期,人道主义虽然还没有如今这么发达,却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美军对日本动用原子弹之前,也曾广发传单,以提醒日本民众躲避,甚至有传言一共发放了6000多万份传单,而当时日本人口还不到8000万,几乎人手一份了。看起来,美军似乎已经做足了人道主义工作,至于后续的巨大伤亡,只是日本民众不听劝罢了,然而情况真是如此吗?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美军发放的传单,其字面意思不足以引起日本民众的警惕

有人依据美军曾广发传单的事实,认为日本民众的巨大伤亡应该由他们自己买单,这其实是很诛心的。

首先,广岛袭击发生前,美军虽然有向日本民间发送传单,可是内容却“平平无奇”,大意是“美军接下来将对某些城市空袭(有一个列表),由于炸弹不长眼,所以警告平民离开这些城市”。

在这份警告里,美军既没有提及原子弹的威力,更没有指名要袭击广岛,甚至广岛都不在美军罗列的城市名单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一个广岛市民看了这份传单,又有多大的可能做出撤离广岛的决定呢?

所以说,因为美军事先曾发传单警告就把责任让“不领情”的日本平民来背,是很没有道理的。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至于长崎,虽然美军在事先发的传单里已经强调了原子弹的威力,却也同样没有指名要空袭长崎,更何况,同广岛一样,长崎也不在美军第一次警告将要空袭的城市之列。

所以说,尽管美军在投放原子弹前确实有对日本民间投放大量传单以示警告,但是这种警告,从常理来说,是明显不足以让日本民众警惕的,更遑论撤离所居住的城市了。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日本民众的伤亡,归根结底还应由战争发动者来承担

当然了,也不能因为美军的人道主义工作做得不够好,就把日本平民的伤亡都怪罪到美军头上。毕竟美军也是为了尽早结束二战,以避免更大的伤亡,从目的角度看,是无可挑剔的。至于日本平民伤亡的责任,如果真要追究起来,则应该追加到战争发动者的头上,正是这些战争狂人,把日本民众推向了死亡之境。

投放原子弹前,美军发6000万传单提醒民众避难,

二战结束距今已经七十多年,随着技术的提升,原子弹的威力,也早就今非昔比了。我们希望广岛和长崎,永远是人类历史上唯二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城市,那十多万的冤魂,则会作为巨大的代价被整个人类文明共同记忆下来。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