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力量彻底压倒印度越南,但为什么震慑不
在二战结束以后,核武器最大、也是唯一实际发挥出来的作用,就是为拥有国提供战略安全兜底的功能,避免它成为全面战争的目标。这使得主流国家之间保持了70多年的总体和平,直至今日。
但同样因为巨大的毁灭能力,对核武器提供的不仅仅是战略威慑能力,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它的使用灵活性。大仗不敢下决心,小仗自己都不屑拿出来,这是核武器二战后的真实情况。
图:中国核力量对印度仍有压倒性优势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现政权最核心的利益首要是维持自身存续,其次是领土的完整。苏联的历史证明核武器不是前者的充分保证——事实上70年代后苏联不堪军事开支重负,不断和美国签署协议进行裁军减负,战略核武器尤其是重中之重。如果苏联核武库继续加大规模,它只会崩溃的更快。
后者,自二战结束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通过核武器的威慑力,实现领土上的诉求;无论是有核国家对无核国家,还是有核国家之间,都未曾例外。中国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例子。
图:珍宝岛冲突中被我军缴获的苏联T62坦克
在中国掌握核弹之后,中苏在60年代末爆发多次边境冲突,特别是东北的珍宝岛冲突、新疆的铁列克提冲突;两次都有多人伤亡,而且直接牵扯到边境领土的实际控制权。
当时苏联对中国拥有压倒性的核武力优势,中国核弹头数量远不及苏联十分之一,投放能力更是天差地别,但珍宝岛在被中方夺取控制权后,苏联吃的亏最后也只能认了。
核武器的作用和局限,在这一系列冲突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中国拥有少量的核武器,即保证了自己不会像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被苏联入侵;苏联拥有大量的核武器,但依然不值得为有限的领土损失和人员伤亡而动用,军事冲突依然必须依靠常规力量去完成。
图:中越边境战争
这种局限性不仅发生在苏联,对中国同样适用。从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爆发,到两山轮战结束历时十;战争的起因、进程、结局,无论是按照中国官方的结论,还是越南的结论,核武器均未在其中发挥作用。
事实上80年代中国的边境威胁不仅来自越南,也包括印度——当时中印边界几乎重演62年战争,至今中印边境依然并不平静。而毫无疑问,即使是印度后来宣称拥有核武器,中国在核武力上依旧对印度有压倒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能威慑住印度在边境上的动作。
如果说中国边境冲突中,核武器威慑力的长期缺失,是源于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明确承诺;那么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爆发的马岛主权争夺战争,就并没有类似的干扰。虽然战争最后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但是过程相当艰辛,海军主力驱逐舰被击中后沉没。
图:马岛战争中被击中的谢菲尔德驱逐舰
数十年来跨越不同阵营、东西方国家的历史共同证明,从“国家核心利益受到侵犯”,再到“必须使用核武器”之间,依然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这个区间内的军事冲突,必须以常规力量进行解决。
目前中国面临和美国最大的军事冲突风险,很显然是在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的统一进程最后是否以动用武力实现、美国是否进行军事干涉。对此最有价值的参考历史是1965-1975越南战争,美军当时通过武力干涉来支持南越政权对抗北越政权。
图:美国介入越南战争实际上从1961年就开始了
这是20世纪美国损失最大的战争,参战时间、伤亡人数(死亡超过5.8万、受伤超过30万)、经济损失、社会代价均远远超出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美军的完全失败而告终。
美军强大的核力量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但反过来,固然美军越南战争中不愿、不敢、不能使用核武器,但试图用核武器去吓止美军终止军事介入是更不现实的想法。
如果台海方向的形势真的发展到最严峻的结局,中美的军事冲突必然是从大规模的海空力量对峙开始。无论是要通过武力威慑让美国终止干涉也好,还是爆发交火以后把美国打到放弃干涉也好,最终必须要依赖于两个目标的实现:
图:海上区域拒止能力的建设,才是阻绝美军军事干涉的真正关键所在
其一,美军的军事行动无法实现它的干涉意图。第二,美军将遭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
真正能在台海局部战争中展示出可信决心、并能始终控制住局势不脱轨失控的关键,是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拥有舰载预警机等关键节点支撑、以重型五代隐身舰载机为刀锋的海空力量。
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实实在在的对峙在美军面前,让美军深知再往前一步就必须强闯重型五代隐身舰载机的防空圈,所谓的吓止力才会真正生成。
图:中国真正需要的舰载机,必须比F35B/C飞的更快、持续高速航程更远
即使是美军真的选择硬闯,在后方预警机的信息支持下,重型五代隐身舰载机依然能依靠自身的大航程、尤其是持续高速冲刺下的大航程,形成纵深非常大的拦截和攻击区域;不仅能有效的把美军的干涉力量拒止在其远程武器的投放射程之外,还能进一步对掩护其它打击力量对美军舰队实施致命的攻击。
这样的效果是核武器无法实现的。国内核武器的现状就是,现有库存规模足以威慑美国放弃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和发起全面战争的想法;但要用核威慑来吓止美国的军事干涉企图,1000枚弹头和100发DF-41的目标至少都差着数量级,翻十倍都到不了当年苏联的体量,烧再多的钱都填不满核武器的洞。
有人肯定要摆出“大人当然是全都要”的观点,但核武器的采购和维持价格都非常高昂,后者尤其远甚于前者,买花钱,养更花钱。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形势无需多言,改开三十年储蓄的国力基本都已经被充分利用了,几乎到了再也经不起额外负担和折腾的时候了。
这个时候喊着多造核弹,不如加强常规力量的建设。核武器是兜底的,真打起来,敢用、能用、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常规力量。
PS:
有人讥讽说“有钱装备防弹衣,没钱造核弹?”。有钱多发防弹衣确实比造更多超出基本威慑能力需求的核弹要好——二战结束后到今天,战场上死得最多、对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步兵;而核武器造成的实战伤亡,迄今依然是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