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编者按: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可谓是百战百胜的神兵利器,伴随关羽南征北战,扬威华夏,而青龙偃月刀也成为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兵器之一。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小说当中,但凡与关羽对阵败北的武将,一旦被青龙偃月刀挨到,有死无伤。而与关羽同等武力的赵云、马超等人,都曾留下过刺伤对手的记录,那么,这个细节真实吗?青龙偃月刀在马上的技法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便来探讨下关于这把传奇兵器的马上技法。


偃月刀是长杆大刀的一种,形制最早出现于《武经总要》中,称掩月刀。在周纬先生的《中国兵器史稿》中关于宋代长兵有这样的论述:“宋代长兵沿袭隋唐遗制,以枪为主,长杆大刀次之,……长刀则大都承袭三国两晋及隋唐之制。《武经总要》所图宋代长兵,都数十器,其中固有宋人创制者,但大多数均由旧兵仿制而来,与宋代前后之兵器极有关系,……借以推知六朝以迄隋唐兵器之形制,且可见后代刀枪等制之所从出焉。”而唐代长兵也有“唐人长兵重枪、重长刀”的记载,因此可以推测,在隋唐甚至更早的两晋时期,长杆大刀便已出现并投入战争使用。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武经总要》中的刀八色,其中4号为掩月刀


偃月刀,俗称大刀,也称三停刀,明代武学家程子颐在《武备要略》中关于偃月刀有一篇《大刀制说》的记载,“古云:三停偃月刀,盖头一停,而钻柄两停也。如刀长六尺六寸,刀头二尺二寸,共钻、柄该四尺四寸矣。以刀形如半月,故名曰偃月刀。其造刀,铜、铁务熟练,夹钢打就,两边须起剑脊,自下而上,渐薄至刀尖、刀口,不宜太弯,歀制相称。……刀之长短,随用刀之人一人一举手之高为率。……但刀重十余斤,至二十斤止。若太重,其马奔驰,恐难久战。”从上述论断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提炼出偃月刀的结构具有极具辨识度的特点,那就是三停结构,即刀头占刀总长的三分之一,而刀钻与刀柄合占刀总长的三分之二。而其长度,以用刀者向上伸举手臂的离地高度为宜,如文中距离的六尺六寸的通用长度,按明营造尺一尺合32厘米计,其长度大概在两米一左右。刀重在十斤上下为宜,太重一则加重马的负担,二则笨重使用不便,根据刀的选材和结构,偃月刀的重心大概位于刀杆与刀头的连接处,这也是现存大部分大刀套路中前手的持握位置。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笔者自用偃月刀,刀长2.1米,刀尖至刀盘0.7米,重8斤


现存较为常见的大刀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明清偃月形武科刀为原型的技法,按清《皇朝礼器图示》中记载,武科刀“制如偃月,刀刃及柄俱以铁,下圆如锥,末为鐏,亦分三等一等重百二十觔(斤)长八尺一寸五分,次百觔长七尺八寸七分,次八十觔长七尺四寸,视所举以较力”此类刀,极其粗重,按记载最轻的也有八十斤,远超程子颐所说的十至二十斤,是作为校场较力示雄所用,而非战场实战使用。其用法多利用大刀的三停结构,以肩担轮转刀身,《明史》中记载明末猛将刘綎用百二十斤镔铁刀,可在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之为“刘大刀”,根据其技法和重量描述,应为武科刀一类。另一类,则为传统武术套路中的“春秋大刀”,此类刀法因其借托三国时期关云长所传,所谓“留下偃月写春秋”之意,而得名。春秋大刀共有九个主要架子,可合化八十一个架子。主要有劈、砍、斩、架、截、云、挂、挎、挑、拦、扫、抹、托、拨、压、绞、错、捣、随、扇、舞花等。由于其用法基本涵盖大刀的各种技巧,笔者认为此类刀法有可能由马上刀法演化而成,并经过时间积累形成现在的套路动作。在下文笔者将就其中的一些技法反推大刀的马上用法并比较其与地面套路的区别。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明代武科刀,传为卢象升练功所用


大刀的马上用法,程子颐在关于大刀的另一篇《大刀说》也有很详细的论述,“夫大刀利于马战,乃将家之技,非步士之所宜,何也?盖用大刀者,必有力之士,兼以快马,而手法为要,格开彼器,便能近身,焉能不胜?唯其不用步法,所以为便。与斩马刀同一类。其法,或刃前钻后,或藏头献钻,有撩、有劈、有勾、有砍、有拖刀等势。……若步下用大刀,其刀虽格开彼枪,还要滚身或剪步方能进得,若稍迟反被彼枪扎矣,所谓不利于步者,此也。”概括而言,大刀适用于马战主要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大刀为重兵器,借助马的冲击力可形成巨大威力,但由于动作较慢,稍有延迟则被敌轻便兵器所伤,更适于马战中回合制的冲击打法,而非步下的连续动作;其二大刀格挡后的反击需要缩短与敌攻击距离,如在地面则需通过进步的方式完成,在马上则可依靠二马错蹬时相对距离的缩短直接完成。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武备要略》中的大刀和斩马刀


接下来,我们说下马上大刀的一些攻防技法和注意事项。在马战当中,与地面套路中前手持握于重心之处不同,马上大刀持握的前手位置应在重心之后,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增加一定的攻击长度,再者大刀作为重兵器,在使用中需充分发挥其惯性的威力,其作为长柄兵器,我们可以将前手理解为支点,刀柄则作为杠杆,当刀头端的柄长加大,在相同的力量作用下,刀头的威力可进行一定的放大。当然,前手也不可持握过于后面,避免控制不住刀的走向而伤马造成危险。在这里我们再说一下大刀的马上携行,基本上为前手持握,夹于腋下,呈单提刀动作,此时刀头冲斜下,刀钻朝天,由于刀背重于刀刃,故一般情况下刀背朝下,刀刃朝上,可将刀刃稍微朝外,避免划伤马匹。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马上携行时常用的单手提刀动作,持握位置在重心后


大刀由于其用法,决定了其更适合于散阵斗将时使用而非阵列中使用,在上文已经介绍过,大刀进攻技法主要有劈、砍、斩等动作,大家可参考劈挂拳的一些动作进行理解和练习。如程子颐所言之“有力之士,兼以快马”,以及《三国演义》中不止一次提及关羽马快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大刀的攻击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马的冲击力来完成的,在具体的马背运用中,大刀最多的攻击动作是横斩和下劈,撩击动作则经常是作为斩击的后续动作依靠惯性反向完成的。在之前《您有一份马槊实战技巧请查收!骑兵马战中的冷兵器王者,怎么用才对》中,我们介绍过,马战中的长柄兵器多利用腰的旋拧发力,大刀同样是如此。举一个例子,在施行横斩时,双手端刀基本上保持不动,通过上体的旋拧将刀送出,动作带有甩的感觉,这样施行的横斩,借助马的冲击威力巨大,是二马对冲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打击动作之一,笔者自己做完后的感想只有两个字,可怕。故此,笔者认为《三国演义》中,关羽刀下有死无伤的描述还是较为真实可信的。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三国演义》连环画封面,图中关羽借助马力一击斩杀颜良


正版包邮 全3册熬通宵也要读完的大汉史+大宋史+三国史 ¥108 购买


在春秋大刀中,舞花是其刀法的核心动作之一。在运用当中,将刀左右旋转,围绕自己身体走立圆,在动作过程中,腰部为左右旋转,而不能左右歪倒,需保持上体立身中正。这一动作在马战当中,实际上就是攻击步下目标的连续动作。腰部的左右旋转,是为了保持在马上时引导刀的走向,而保持立身中正,不左右歪倒以及刀走立圆则可以保证刀的运行轨迹始终平行于腿部外侧,不会在挥舞过程中伤害到马匹。反舞花则为向上撩击的连续动作。理想的大刀柄为椭圆形,如同锄头柄,具有良好的指向性,因此,在舞花运用当中,刀刃始终冲下,可有效劈斩目标。笔者自用的大刀柄为圆形,在连续动作当中,有出现过刀刃歪斜的状况,也是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所致,颇感惭愧,也望大家以此为戒。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介绍完大刀的基本进攻动作,我们来说说大刀的防守及反击的一些特点。在上文中程子颐论述过大刀的持刀有刃前钻后和藏头献钻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所进行的格挡动作是不一样的。如刃前钻后时,一般利用刀的歧刃截架对方兵刃,或利用刀背拍击荡开对方兵刃,如拍击这一动作,与此前介绍过的马槊防守不同,马槊在拦拿后需通过保持自己中心线位置来反击对手,大刀则是利用其前端的重量荡开对手兵器,而后反向施行斩击对对手进行反击,因此,大刀的格挡更多利用其惯性,而不是中心线,此时需特别注意刀刃方向的变化,也就是手腕翻腕的动作,这也是程子颐所说大刀“手法为要”的原因,这一类的防守反击动作可参考左右提撩击等势。而藏头献钻时的防守则是利用刀钻将对方兵器拨开或压下,再调转刀头施行砍击,如献钻压枪即为此典型动作,此类防守反击动作相较刃前钻后更为简洁,但初始意图相对明显。此外,在大刀的运用过程中,应充分运用钻的威力,结合刀柄绞、捣对方,有时也可获得意外收获。

挨上偃月刀只有死路一条?罗贯中真没吹,马上

▲以上为笔者自己练习马上大刀的一点心得体会,是为一家之言,若有不对之处敬请海涵。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