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平里战斗惨败,志愿军阵亡3万?不吹不黑,真
砥平里之战是朝鲜战争的一场经典战例,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东线,对京畿道杨平郡砥平里进行的一次对坚固野战阵地进攻的战斗。
砥平里战斗是志愿军屈指可数的几场败仗之一,且损失相对较重,难逃被反复炒作的命运,谣言也非常多。
这些谣言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难以查证。谣言主要集中在志愿军的伤亡数字上,有8千、1万、2万等说法。最离谱的是一直流传了十几年,近来又突然非常火爆的“砥平里战斗,志愿军5万参战部队,阵亡3万余人,抛下1万多具尸体”。不少网站还用《人海打不过火海——半岛不可回避的一场失利》,《这场被隐瞒近40年最惨烈的朝鲜战争,终于可以说了》等标题反复炒作,其中部分文章的阅读量已经达到几十万,造成了恶劣影响。
事实上,大部分人不了解这场战斗的真实战况。鉴于这一被动局面,库叔今天就讲讲1951年2月13日-2月16日发生在砥平里的这场战斗的真相。
一、美军参战兵力实际有多少?上述文章中有一种说法,美军参战兵力只有4000人,这实在离谱!
在这次战斗中,美军投入步兵第23团、第1游骑兵连、第37炮兵营(105榴弹炮)、第503炮兵营B连(155榴弹炮)、第82自动高射武器营B连、第2工兵营B连,坦克一个连,第2医疗营1个排,法国营(配属韩军1个连),共计约6000人。
这样的阵容,不难看出,已经算是一个超级团战斗队。
上述文章中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美军第23团虽然编制人数众多,但是并不满编。
这同样不符事实!按照美军步兵第2师记录,1950年12月美军第2师补充人员和归队伤兵5070人;1951年1月美军第2师补充人员和归队伤兵3841人。扣除这两月的损失数,截止到1951年1月底,美军第2师兵力净增长6215人,实有兵员恢复到16175人,加上韩军附编1000余人,共计17200余人,距离编制数18234人只有1000人左右的缺口。
美军第23团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补充人员和归队伤兵分别为960人和944人,至1951年1月底,美军第23团已基本满编。1951年2月,美军第23团还得到补充人员和归队伤兵875人,虽然《美军第23团指挥报告》(1951年2月)中并没有给出逐日补充表格,至少在砥平里开战的2月13日前肯定有一部分补充。
从军隅里撤出后,当时美军第23团是美军第2师中最完整的一个团,大约2200人,而后两个月美军第23团得到补充1904人。虽然无法准确获得美军第23团在1950年12月和1951年1月的损失数,但从以上数据可以判断,美军第23团已补充完整,基本处于满编状态,甚至还有可能超编。
注:美军一个步兵团编制为3700余人。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参加砥平里战斗的美军是达到或超过6000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第2师补充人员中大量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另外美军第十军还给第23团配属了法国营1020人,亦是有经验的老兵。
可见,整补后的美军第23团,其步兵的实际战斗力反而比入朝时更强。加上加强、配属美军第23团的部队,在砥平里的美军第23团战斗队实际上已成为当时美军最强大的团级战斗队之一。
注:美军第2师本来就是朝鲜战争中美国陆军最强的一个师,是美国陆军第二王牌部队,仅次于在欧洲的第1师。现在这支部队叫做骑兵第1师。
这也是美国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微要求第23团战斗队坚守砥平里的原因之一。如果美军当时的最强部队都不敢坚守或者不愿意坚守,那这个仗没办法打了。
二、志愿军兵力情况又如何?志愿军5万参战?
官方资料显示,参加砥平里的志愿军包括,第三十九军115师343团、344团,四十军119师356、357团,120师359团,四十二军125师375团、126师376团、377团共8个团。此外,还有炮兵29团2个连,炮兵42团1个连,炮兵45团1营。
原志愿军119师师长徐国夫在他的回忆录《大漠风声疾》中称当时他指挥的四十军3个团,即356团、357团、359团,每个团大约六七百人,三个团合计2300人。徐将军回忆时年事已高,可能不是完全准确。
在满编情况下,志愿军参战8个步兵团加上配属部队总兵力将近3万人,但必须强调的是,经过前三次战役,志愿军各部减员非常严重。
以四十军为例,四十军入朝参战时人数为48357人,第四次战役参战人数仅为28618人。四十二军125师,第一次战役参战人数为13231人,而第四次战役参战人数仅为8149人。125师下属的三个团,173团第一次战役时3335人,第四次战役时1615人;174团第一次战役时3257人,第四次战役时2018人;反而是战斗力最弱的175团情况最好,因为参战少,第一次战役时2887人,第四次战役时2035人。
虽然缺乏四十军各团在第四次战役前的详细兵力数据,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到第四次战役时志愿军参战的各团兵力仅为第一次战役前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由此可以推测每团大约在1500到2000人左右。加上加强、配属的部队,志愿军砥平里参战总兵力大约在1万5千人。
美军对志愿军参战部队的判断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一推断。美军认为志愿军参战兵力分别为115师、116师、119师、120师各一个团,126师两个团。
这是美军官方数据,显然上述文章的作者并没有去认真核查这些官方数据,造成了事实性的错误。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志愿军参战部队是5个师。这一信息看似权威,出自李奇微的回忆录《朝鲜战争》,事实上不尽然,李奇微极有可能是直接听取了美军第23团报告后形成的结论,而并不掌握真实的情况。甚至有可能,他在回忆录中这么说,只不过是想突出自己统帅下美军的英勇。
三、1:33!志愿军火力劣势明显在兵力之外,火力也是这场战斗评估的重要依据。
美军火力:6门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18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51门迫击炮;6辆M16自行高射机枪;4辆M19自行高炮;21辆M4谢尔曼坦克。
志愿军火力:20门105毫米榴弹炮;4门75毫米野炮;大约24门75毫米山炮;大约60门重迫击炮。总共约108门。
注:山炮和重迫击炮数量无具体数据,系运动战期间平均损耗推算。因为没有非常准确的数据,108门是理论上志愿军能参战火炮的最大值。
美军火力密度:仅2月13日晚上美军炮兵就发射各型炮弹24400余发(含坦克炮),平均每门炮250发。2月13日晚还不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可以一句话概括,砥平里美军每公里的火力密度超过了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时平均最高火力密度。
注: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每公里平均是14到17门炮,砥平里是每公里16门。
志愿军这边,从参战炮兵数量来讲,在砥平里志愿军未达到进攻时平均的战术密度。不光数量没达到,而且平均每门炮仅炮弹20-30发,甚至不足一个基数。(所谓弹药基数是弹药供应的一种计算单位)就按照最大数量30发计算,整个战斗炮弹消耗量约3240发,仅为美军第23团一个晚上发射炮弹量的13%。事实上,这种进攻战斗,至少打掉10个基数,才有成功的可能。
综上所述,砥平里战斗,仅从纸面推算,兵力对比为:志愿军对美军,2.5:1,这差不多是整个战争期间对美军进攻作战的平均水平;但火力对比为1:33(综合重火器数量和火力密度),远远低于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期间平均水平,更不要与阵地战期间相比了。
但是战争不能仅从纸面分析,志愿军的劣势远比1:33更为严重。
四、志愿军真实伤亡到底是多少?在掌握参战志愿军兵力情况后,就不难看出,阵亡3万余人,完全是凭空想象。
事实上,有下属团队参加砥平里战斗的三个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在长达87天的第四次战役,总共伤亡是12966人。仅这一条,就证明3万人阵亡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那么志愿军在砥平里真实伤亡到底是多少呢?
四十军三个团伤亡最大,1830余人——引自《战例选编(四十军)》;
115师两个团伤亡879人——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一一五师战史》(其中部分伤亡是美军援军柯罗姆贝茨装甲特遣队造成的);
四十二军伤亡600余人——引自《四十二集团军简史》。
志愿军共计伤亡3300余人。这是我方资料显示的真实伤亡人数。
战争中,一方高估另一方伤亡是非常普遍现象。那么美军是怎么宣称的呢?
美军估计,砥平里战斗志愿军伤亡4946人——引自《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潮起潮落》。
《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是美军的官方战史,美军官方虽然高估了志愿军伤亡,但也不敢高估到离谱的“阵亡3万余人”。
美军第23团战斗群伤亡404人——引自:《East of Chosin: Entrapment and Breakout in Korea》。
可见,志愿军与美军伤亡比为8比1,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这个伤亡比确实吃了大亏。
五、砥平里战斗为什么会失败?砥平里战斗确实是志愿军的一个败仗。
让人感觉奇怪的是,我方从来未回避过这个败仗,大量的书籍、文章以及网络帖子对此都有介绍,然而一些文章却以“揭秘”的口吻介绍真相。
目前关于砥平里战斗的文章书籍,如果是偏向美军的,基本都会有这句话“砥平里战斗打破了中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虽然此类文章都是站在美军立场,其实这句话却是褒扬志愿军。因为按照纸面实力,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是美军对手。对一支纸面实力比美军弱很多的军队,居然要用“打破中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其实是对美军的讽刺。
在战争中失败和胜利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任何一支军队不打败仗。失败的战例也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理应认真予以研究。
砥平里战斗失败,我们就必须了解,战斗是怎么组织指挥的。
在抗美援朝运动战期间,美军防御时每公里正面是14到17门炮,在砥平里战斗是每公里16门炮。
砥平里美军在一线展开了12个步兵连,平均每个连的正面有500米,也就是说平均每个连的正面能分到8门炮。8门炮对付500米的正面,这个火力密度已经足够了,但这可能并不是砥平里战斗美军真实的战术密度。
根据资料分析,美军很有可能是把炮口转过来,炮口朝外变为炮口朝内,炮阵地放在一线步兵连的后面,也就是说美军把炮兵阵地放在600米线这个位置,每个方向放一个炮群,在西边的炮门对着东边,在南边的炮口对着北边。这样志愿军所有的行动都在美军榴弹炮火力打击范围之内,常规的部署方式造成的1000米榴弹炮火力打击范围空白就被填补了。
这样反向布置炮口的好处并不仅仅是东打西、南打北,而是东南西都打北,南西北都打东。这就意味着在美军每个营1.6公里的正面大约有18门榴弹炮,再加上营属迫击炮13门以及团属迫击炮支援每个营3门。砥平里美军火炮的战术密度实际可能达到每公里21门。在火炮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加强了炮兵火力。而炮兵的火力正是阻止志愿军接近美军基本阵地的关键。砥平里的美军兵力火力远超长津湖战役下碣隅里美军环形防御圈,但面积却只有下碣隅里的四分之一。
美军轻武器的火力同样强大,美军在每1米的正面,每分钟发射的子弹数是12发,理论上没有生物可以突破这层弹幕。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按照美军的作战常规,上述砥平里环形防御圈只是美军的主阵地,或者说基本阵地。在基本阵地外面,美军通常有两道警戒阵地,战斗警戒阵地和全般警戒阵地。
警戒阵地一般位于美军基本阵地之前1公里,按照砥平里的情况每个营负责一个方向,派出的兵力在半个排到一个连。他们的任务是迟滞、阻击志愿军攻击部队,迫使志愿军攻击部队提前展开战斗队形,并给美军炮兵指示目标,美军炮兵对志愿军的接敌行动实施移动阻拦射击或者不动阻拦射击。
志愿军攻击美军基本上只有晚上,很明显,战斗警戒阵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阵地拖延志愿军的时间越长,志愿军用在接敌运动的时间就越长,突破美军阵地的可能就越低。由于志愿军在接敌过程中一路都在受到美军火力打击,那么就算通过这一路段,队形必然散乱,能有效发起进攻的部队也将低于计划,作战能力自然大打折扣。
一句话概括,美军的战斗警戒阵地发挥着在夜晚与志愿军争夺战场主动权的重任。美军只要能拖延时间,就是胜利。到了白天,主动权自然转移到美军手中,志愿军只能被迫被动挨打。
砥平里美军环形防御圈正面是6公里,一线共12个连阵地。那么打一个美军连阵地,志愿军需要多少弹药呢?
首先需要说明,因为纵深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把一个团阵地视为9个连阵地的。但是砥平里的情况不一样。虽然美军是一个加强团阵地,但是因为是环形防御圈和普通的不同。如果是普通的防御阵地,美军一个团有很大的纵深,志愿军打起来难度很大,是不能简单视为多个连阵地组合的。但砥平里的美军防御圈几乎没有纵深,因此可以视为12个支撑点防御来计算志愿军所需弹药量。
按照志愿军的经验总结,打一个美军连阵地,至少需动用火炮30门,其中野榴炮20门,破坏射击至少需炮弹600发,一次火力急袭至少需600发,开辟通路2条的话至少需200发,压制敌炮群及侧翼火力点至少需208发,阻拦射击至少需64发,共计1772发。考虑到砥平里的情况为野战防御工事,1772发是有把握攻克一个美军连阵地的最低限量,还不包括可能对美军的反击。
1952年志愿军规定,攻歼美军一个连消耗炮弹的标准是3645发。而砥平里战斗的实际情况是,攻击一个美军连阵地,平均只有7门炮。如果炮弹按平均最大量计算,总共210发。
这就意味着,炮兵在战斗中能发挥的作用为:第一,开辟通路1条,用弹100发,剩下的靠步兵自己破障。第二,支援步兵发起冲锋,100发。剩余10发,再压制下侧翼火力点,至于压制美军炮群,在砥平里,想都不要想。
必须强调的是,210发依然是理论数据。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向来是在缺炮少弹的情况下作战的,也不缺乏火力劣势攻坚的战例,这属于志愿军的常态。砥平里战斗炮兵参战,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砥平里战斗,对于美军来说,有预先准备的野战防御工事。打这种攻坚战斗,炮兵是要有时间去准备的。
首先的准备工作就是看地形。打这种防御之敌不看地形肯定不行,能看个三五次最好,至少看一次地形。不看地形不可能掌握美军的工事情况、火力配系,更不可能知道美军基本阵地内的情况。看完地形才可以计算射击诸元,有条件还要进行试射。
没看过地形,那就只能按地图指示法射击,那就成了盲目射击,无法准确判断炮弹打到哪里去。本来炮弹就少,恨不得一发掰成两发打,恨不得每发都精准射中目标。可是之前的准备工作都没办法做,炮兵的支援效果可想而知。
六、对于这样的军队,没什么好抹黑的看起来,我似乎在给志愿军砥平里战败寻找客观原因。那为什么要这么写?
首先,解放军从来不忌讳败仗,自己进行总结检讨时要求非常之高,很多时候一个很小的失误都会严厉批评。
几乎全中国的军迷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和美军的火力不对称,处于很大的劣势。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志愿军在检讨砥平里战败的经验教训时基本不提火力这个问题,就算有少数部队提到,也是放在很次要原因里轻描淡写提一句,主要在总结检讨自己的主观问题。
只找主观问题,不找客观原因,这是解放军越来越强的秘密。
第二,我军陆军各部队往往都有着光辉且骄傲的历史,所以宣传上总是突出步兵,而忽略了对战争之神炮兵的宣传。事实上,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伤亡的62%来自火炮,枪弹仅为32%。
第三,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大小战斗,志愿军胜多败少,中国人民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固有印象,志愿军很强大。可是实际上,在纸面实力上志愿军根本不可能是美军的对手,美军的强大远远超出中国人的想象,志愿军面对的艰难困苦也远远超出国人的想象。
就以本文中的弗里曼为例,实际上他在美军中并不得志,58岁当个上校团长,可是他的战术素质极为高超。
美军增援部队带队的骑兵第5团团长柯罗姆贝茨上校,他的勇敢也不弱于志愿军的指战员。
这两个人在美军中都不得志,也可以从侧面反应一个问题,像他们这样的军官,在美军中很多很普遍,这也足以体现美军的强大。
砥平里战斗是朝鲜战争的第三个攻防转折点。砥平里之战标志着志愿军战略进攻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运动战的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相持阶段来临。
明确砥平里战斗中两军真实的火力情况,就应得出一个结论,志愿军打不赢,很正常;打赢了,反而是奇迹。
可是,志愿军偏偏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对于这样的军队,还有什么可以抹黑的?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