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中皇妃脚上穿的“花盆底”,其实并非为
喜欢看宫廷戏曲的人都应该知道,在清朝的后宫,妃子们穿着一种鞋底很厚的鞋子,俗称“花盆底”。通常后宫的妃子都会穿上这种“厚底鞋”。即使他们走得很快,他们仍然可以走得很快,走得很平稳。但在普通人眼里,这并不容易。为什么“花盆底”这么难穿,为什么清朝的妃子们还穿着它呢?其实,清朝妃子脚上佩戴的“花盆底”,不仅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方便皇帝。我们继续吧。
这种“花盆底”的全称是“清代花盆底鞋”,又称“旗鞋”。这是清代满族妇女穿的一种鞋。这种鞋子通常由木头制成,鞋底在5厘米到10厘米之间,由于地面上看起来像马蹄铁的痕迹,也被称为“马蹄鞋”。众所周知,封建史上的满族人都是游牧民族,所以不适合佩戴这样困难的花盆底。这种鞋到底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说到“花盆底”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说封建时期的一个很残酷的陋习--缠足。据史料记载,“缠足”始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封建时期的女性从几岁开始缠脚,绑得紧紧的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固定,最终成为古代男人最喜欢的三寸金莲花。在《夺取清宫》这部剧中,我们看到的妃子走路通常都是由宫女扶着走的。这不是因为妃子的尊贵地位,而是因为她们裹着脚,不能正常行走。
清代,满族入关后,看到汉族妇女裹着的小脚和优美的走路姿势,纷纷效仿。但是清朝的统治者不喜欢这样。当时,黄太极、顺治、康熙都下令禁止女性缠足。正因为如此,“花盆底”应运而生。花盆鞋底的高底正好可以盖住女人的脚,这样即使不缠脚,也可以拥有小脚,很受女性欢迎。
除了美观,“花盆底”最大的用途是方便皇帝。众所周知,封建时期的皇帝在后宫有三千名美女。虽然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皇帝的后宫里没有那么多美女,但仍然有几十个或几百个美女。试想一下,皇帝要记住这么多名字是不容易的。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时,又到了使用“花盆底”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后妃在后宫的地位和地位是不同的。如果皇帝忘记了某个妃子的位置和身份,他可以在她佩戴的花盆底部一瞥就能迅速做出反应。随着历史的变迁,花盆底部的工艺也越来越讲究。其实,关于“花盆底”鞋的起源,民间版本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咨询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