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总兵创业
郑芝龙,原名一官,天主教名尼古拉,福建泉州人,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最大的海商兼军事集团首领,先后归附明清两朝为官。
儿子英雄爹好汉——这句话用在郑成功、郑芝龙父子身上,当真恰当不过!郑成功之所以能立下收复台湾的民族伟业,离不开父亲郑芝龙为其打下的雄厚基础。
翻开郑成功他爹的发家史,其精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郑成功。
天启年间,郑一官与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人,因不满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密谋起事造反,参与日本人民的反抗斗争。后被德川幕府遣兵搜捕,不得已乘船出逃至台湾。
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郑一官被推为盟主,树旗招兵,下设参谋、总监军、督运监守、左右谋士等,代统一寨众目,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郑氏地方统治政权。
郑一官自立门户后,从福建招徕了郑兴、郑明、杨耿、陈晖、郑彩等部将。他将部下分为十八先锋,结为“十八芝”, 并从此改名为“芝龙”。
郑芝龙继续拓垦大业,势力不断壮大,成为当时海上最大的武装集团。“凡我内地之虚实,了然于胸。加以岁月招徕,金钱所诱饵,聚艇数百,聚徒数万……礼贤而上士,劫富而施贫,来者不拒,而去者不追。”
郑芝龙作为一名白手起家的平民子弟,从海商海盗开始干起,逐渐经营起武装海商集团,发迹于日本平户,转而建置台湾,不仅建立了一支实力强大的私人海军,而且效仿明朝在台湾设官,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割据政权。真是令人佩服佩服!
天启六至八年(1626—1628年),郑芝龙以台湾魍港为基地,劫掠福建及广东数地,使明朝官兵疲于奔命。当时福建泉州府同安知县写给福建巡抚的文书中说郑芝龙虽事劫掠,但对泉州百姓却是异常仁慈,不但不杀人,甚至救济贫苦,威望比官家还高。“所到地方但令报水(即通报官府踪迹),而未尝杀人。有彻贫者,且以钱米与之。”
天启七年(1627年),明廷起用曾经担任泉州知府的蔡善继任泉州巡海道,对郑芝龙进行招抚。郑芝龙率众到了泉州,见到了蔡善继。郑芝龙之弟郑芝虎、郑芝豹在会见后,认为朝廷没有诚意,于是鼓动郑芝龙等马上离开泉州,重新过起海上称雄的生活。
由于郑芝龙集团力量的大幅度发展,对荷兰殖民者也造成很大威胁,荷兰船只一在中国海露面,就为郑芝龙集团截获。为此,天启七年还发生一场驻台荷军与郑军的战争,结果荷军败北。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朝廷再度招抚郑芝龙。工科给事中颜继祖奏折写道:“海盗郑芝龙,生长于泉,聚徒数万,劫富施贫,民不畏官而畏盗。”
郑芝龙欲投降明朝中央政府,郑芝龙表示以“剪除夷寇、剿平诸盗” 为己任,九月就抚于福建巡抚熊文灿,率部降明,诏授海防游击,任“五虎游击将军”,离开他多年经营的海上贸易根据地台湾,坐镇闽海。此时,郑芝龙有部众3万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领原部,为明廷守备沿海以防海盗倭寇和荷兰人进攻,率军讨伐海盗,官至总兵。
崇祯元年(1628年),闽南又遭大旱,饥民甚众。郑芝龙在熊文灿支持下,再度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在台湾历史上,郑芝龙是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第一人。
台湾土地肥沃,因此而引发了汉人向台湾岛移民的浪潮,这是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有组织的由大陆向台湾移民。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统治台湾南部,在大员(今台南市)修筑热兰遮城、普罗民遮城两城,驻防近两千人,但大陆移民却多达数万。
郑芝龙受招抚后,利用泉州安平镇的航海和经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荣海市,武装船队旗帜鲜明,戈甲坚利,航行于中国沿海、台湾、澳门和日本、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地之间,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势和财力,扩大海上贸易,几乎垄断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
崇祯六年(1633年),郑芝龙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
郑芝龙从此控制海路、收取各国商船舶靠费用,俨然称为闽南的领主与海上霸主。郑芝龙对缴保护费给其的商船(一艘大船需缴三千两银钱),给予郑家的令旗;如不缴费而想经过芝龙海域的,恐怕难逃被劫的命运。
郑芝龙如此强横,使荷兰东印度公司营运不宁,荷兰人数度联合其他势力合攻郑芝龙,但郑芝龙仍持续扩张其势力,并将荷兰人次次打败。史载:“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来往。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以此富敌国,自筑城安平镇”……“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八闽以郑氏为长城”。 郑芝龙自己也承认:“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即无家。”
老郑家在福建台湾何其风光啊!带着乡亲父老不靠种地收税,照样发家致富!不管你中原如何打得鬼哭狼嚎,老郑的眼光却已经在星辰大海中了!
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郑芝龙商船22艘由晋江县安平港直抵日本长崎,占当年开往日本的中国商船总数的22.68%,主要货物有生丝、纺织品、瓷器等。郑芝龙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贸易关系。他运往日本的丝织物,有一部分是从澳门购进的,日本的货物也由他运到吕宋,转售西班牙。郑芝龙极力发展海上贸易,经常满载丝绸、瓷器、铁器等货物,驶往柬埔寨、暹罗、占城、交趾、三佛齐、菲律宾、雅加达、马六甲等国贸易,换回苏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几年内,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商业贸易的最强竞争对手。
明末,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相继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数十艘。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皇帝册封郑芝龙为南安伯,福建总镇,负责福建全省的抗清军务。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郑芝龙、郑鸿逵与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御史吴春枝、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唐王称帝於福州,改元隆武。郑芝龙受封平虏侯,掌握军政大权,旋晋平国公,郑家子弟官居极品。
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隆武帝诏赐,晋平国公郑芝龙加太师。
虽然有理想的唐王想打回自己的老家北京,但他这位不太有理想的部下并不打算北伐。
站在郑芝龙的角度想一想,也有道理!郑芝龙全部的技能都是海战海贸,要他去打陆战?那还不要把技能全部清零重置吗?海战高手去迎战八旗铁骑,有的打吗?何况你这几个落荒的皇帝,换的跟走马灯一样,让人拼上家底为你卖命?切——
唐王的战略思维也是欠妥!福建历来是偏远之地,民心不齐,人口不多,地产不丰,实在不是长久发展之地!站在历史后来者的角度上看,李济深、蔡廷锴率29路军在福建独立反蒋,成功了吗?蒋介石在大陆一路败退,有考虑在福建立足吗?
唐王啊!唐王!你为何没要北上?你连江西都占领不了!还不如东向收复台湾,民族英雄的称号也够你名垂青史的了!
闲话少扯,反正从海商海盗发家的郑芝龙认为:“明朝清朝一回事,不就是换个主子吗?”这为后来他投降清朝埋下伏笔。
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洪承畴向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提出招降郑芝龙的建议,与招抚福建御史黄熙胤写信劝郑芝龙降清。
六月,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郑芝龙既得贝勒书,决意降,郑芝龙兄弟拥兵不进。
八月,郑芝龙尽撤水军回晋江安平,有船五六百艘;镇守仙霞关的郑鸿逵闻讯逃窜,清兵陷仙霞岭,隆武帝奔汀州,被执,后绝食死於福京。
九月十九日,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统兵占福州。
同月,博洛遣泉州绅士郭必昌持书往安平招抚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
郑成功劝止郑芝龙未果,遂至孔庙哭庙、焚儒服,对自己的父亲说:“若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 后率部出海,继续反清。
同年,清军攻克福建。“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此言不差!
郑芝龙叛明降清,最终没有善终。然而,在那个历史大趋势下,在降将降臣如潮的现实中,一个海商海盗出身的郑芝龙,我们又能期望他有多高的觉悟呢?
郑芝龙在17世纪中国明朝海禁与世界海权勃兴的时代的背景下,以民间之力建立水师,周旋于东洋及西洋势力之间,在郑和船队退出南中国海200年后,重夺了海上主导权,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雄厚的资本在国际市场上同荷兰、日本、南洋各国商贸公司竞争逐角,是官商结合、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代表人物。
郑芝龙在拥有强大水师的同时,还积攒了丰厚的钱粮,更率部众在台湾建立基础,为汉人移台的主要据点。没有这个基业家底,郑成功拿什么抗清?又拿什么在南京兵败后以海上武力成功收复台湾?
郑家父子,两代英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