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我有900年办学历史 南京大学:我有
英国牛津大学有900多年办学历史;
英国剑桥大学有800多年办学历史;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有900多年办学历史;
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有800多年办学历史;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有700多年办学历史……
放眼国外,办学历史长达八九百年的大学比比皆是。而在中国,由于众所皆知的原因,直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才出现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
不过,如果我们追溯办学历史的话,中国有一所大学,拥有长达1782年的学脉。它就是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的南京大学。
一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云密布。
258年,孙吴丞相孙綝发动政变,废掉孙权第七子孙亮的皇位,改立孙权第六子孙休为帝。孙休时年34岁(虚岁)。
孙休总共只当了6年皇帝。在位期间,孙休励精图治,施行了一系列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让孙吴保持了短暂的繁荣景象。
难能可贵的是,孙休很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曾经下诏指出:“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孙休将教育作为陶冶性情、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重要法宝。
就在256年,孙休创办了孙吴的国立学校——南京太学。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曜奉命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南京太学,相当于南京太学的首任校长。同时,设置五经博士作为教授队伍,给予他们优惠和俸禄。在文武官员的子弟中录取有志向学习的人,让他们在学校里学习。一年后进行考试,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分别赏赐禄位。
二
虽然由于战乱的原因,南京太学并没有存在太长的时间,就被废除了。但此后的1782年里,虎踞龙盘的南京先后成为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的都城,加上三国时期的孙吴,堪称“十朝古都”。期间,南京的官办学堂连绵不绝,将南京太学的学脉保存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刘宋的宋文帝,在位于鸡笼山(又名钦天山)下的建康(南京)太学第一次分设了文、史、儒、玄、阴阳5科学馆。这意味着,建康太学成为世界上第一所分科制高等学府、教育与研究合一的大学,比前面说过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早得多。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后,在南朝太学的旧址上建立了最高学府国子监。经过25年发展,到1393年时,国子监的学生已经达到了8124人,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学府。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国子监学生甚至超过了1万人。世界上最早、内容涵盖最广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便诞生在国子监。国子监学校规模庞大,光是教室、藏书楼、宿舍、食堂,就有2000多间。
明朝南京国子监的影响力很大,不但培养了许多人才,还吸引了众多外国留学生。
1644年,清朝入关后,将南京国子监降格为江宁府学,依然还在原址办学。
三
1902年,江宁府学迎来了一个重大变革。
众所周知,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屡次遭到外敌入侵,进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变革自强、救亡图存。其中的一条路径便是“废科举,兴学校”,兴办现代教育,不拘一格培育人才。
在“戊戌变法”前后,自强学堂、北洋医学堂、北洋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四川中医学堂、南洋公学、求是书院、京师大学堂等一批现代高等学校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彼时,人们在兴办现代教育上分歧较小,因此虽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京师大学堂等现代高等学校没有停办,反而更加壮大。
1902年5月15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了筹办江南省学堂的构想。但不久,刘坤一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壮志未酬。两江总督的继任者是晚清名臣张之洞。张之洞继续呼吁这件事,并将学校的名字改为“三江师范学堂”。为什么叫“三江”呢?是因为按照办学构想,这所学校不属于南京一地所有,而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之公学”。
1903年,在张之洞的全力推动下,三江师范学堂在江宁府学原址创办。1906年5月,三江师范学堂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民国时期,再次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后,又先后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直至1950年去掉“国立”二字,正式定名为“南京大学”。
如今,南京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11工程、985工程。南京大学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等“两弹一星”功勋,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以及229位“两院院士”。
现在,人们将刘坤一、张之洞筹建三江师范学堂的1902年,作为南京大学的建校年份。虽然创建于258年的南京太学不被追溯进校史,但已经作为源远流长的学脉,成为南京大学不可分割的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