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堑壕铁丝网,飞机坦克毒气场”
一战是腥风血雨的屠宰场,机枪就是屠宰场飞舞的钢刀,而马克沁系列机枪则是钢刀上的利刃。
机关枪并不是新鲜玩意,一战前马克沁机枪就已经取代了加特林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标配在一系列战争中崭露头角。
加特林机枪过于沉重机动不便,需要手摇发射故障率高,这都是马克沁后来克服掉的缺陷
俄军早期的马克沁机枪,日俄战争日军领教了马克沁的威力
马克沁机枪最大的创新是利用弹药的后座能量实现自动上弹连发射击,而且使用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大大提高,为了应付连发射击带来的枪管过热而采用的水桶散热装置也成了其外观上的突出特征。那个粗苯的水桶甚至成了重机枪的标志。到了一战,德国的MG08,俄国的M1910,英国的维克斯这些马克沁的嫡传子孙成为战场的主力,绝大多数阵亡都是由各国的马克沁造成的,这些水冷机枪占据了主流并一直使用到二战。
俄国马克沁发射7.62X54R弹药,小车轮和挡板是他的显著特征
英国维克斯·马克沁机枪,工艺精良一直用到二战
美国的马克沁叫勃朗宁M1917,太平洋战场上痛扁日本鬼子
我国也是使用马克沁机枪大户,尤以金陵兵工厂制造的二四式最为出名,解放军一直用到抗美援朝
尽管水冷重机枪受到了各大国的垂青,但是有一个骨骼清奇的国家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踏上了死磕风冷机枪的路子,他就是--法兰西。
当然不是法国豪横,水冷机枪有其固有缺陷那就是依赖水。拥有大量北非殖民地的法国发现一旦到了沙漠缺水地区,水冷机枪便无所适从。不只是沙漠,苦寒的冬季液态水也不好搞。还有冬季里马克沁机枪水箱里呲呲冒烟的水蒸气也会暴露火力点的位置。于是法国人便研发出了一款不依赖水的风冷机枪“哈奇开斯”(音译)
哈奇开斯M1914机枪,比马克沁重量轻且不依赖水,是机枪的重要创新
日本没有选择马克沁而是选择了哈奇开斯,从而攀上了了气冷机枪科技树,图为日本仿制的哈奇开斯
一战开始,轻便的轻机枪开始受到青睐,各国纷纷开始投入轻机枪研究。而轻机枪对重量要求更为苛刻,水冷这种冷却方式很难应用在轻机枪上,于是风冷便成为轻机枪的标配,风水轮流转--“风”开始抬头。
英国刘易斯轻机枪,很多人以为傻大黑粗的是水筒,其实那是风筒这个筒能加速气流从后部流向前部
枪管比风筒短,枪口气流在射击时向前流动,同时风从筒尾部流入形成循环气流,为枪管降温。
另一种风冷方式在枪管外部加暖气片似的散热片,加大了散热面积实现冷却,不过散热片比哈奇开斯多多了
哈奇开斯式轻机枪和重机枪如出一辙,依然还是用弹板供弹,弹板供弹是哈奇开斯回避马克沁弹带专利而开发的
日本九二式,法军哈奇开斯在亚洲的子孙,同样使用弹板供弹,散热片数量太多了因而叫野鸡脖子
92射速不高厚重的枪管和散热机构导致不能快速换枪管,重量比水冷还没优势,但是精度很不错
捷克造ZB37也是依靠大量散热片来散热,是全面优于92式的武器,可惜产量太少。我国抗战装备了不到一千挺
捷克zb37重机枪,射速可调,弹链供弹。如果不是捷克被德国占领此枪被迫停产,他一定会更出名
苏联DS39重机枪,可见当时风冷重机枪掀起了一波热潮
还有一种风冷机枪的思路是快速更换过热的枪管,zb26虽然有散热片但是换枪管却很方便
英国Bren步伦机枪,是参考捷克式设计的,因为换枪管太方便散热片也就不必要了,还省工时和成本。
德国受凡尔赛合约规定不能有重机枪,于是德国人开始捣鼓通用机枪这个概念,既能用两脚架又能用三脚架
MG系列射速很高枪管容易过热,快速换枪管是德国人一以贯之的路子,最下面是备用枪管,每个机枪组都会携带
MG34换枪管很快,MG42更快
MG42换枪管的过程进一步简化,换枪管一气呵成。图为MG42的现代版本MG3
MG3和他的备用枪管总是形影不离,机枪组除了机枪和弹药之外还必须携带备用枪管用于更换打红的枪管。
美国勃朗宁也进化成风冷机枪,卸下水桶的他后半部分仍然还是以前的样子这枪一直用到朝鲜战场,风冷是趋势
勃朗宁机枪从二战用到了朝鲜战争,越战时被M60机枪替代,而M60也参考了德国MG系列的很多设计
随着作战样式更倾向于机动作战,大规模阵地战已经逐渐绝迹。再加上武器技术的不断演进,轻量化小型化成为自动武器的主流,水冷武器的笨重越来越难以适应战争形态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士兵也越来越不喜欢伺候难以打理的水冷机枪。风靡近半个世纪的水冷机枪逐渐被替代,而随着枪械技术的精进依靠散热片散热的风冷轻重机枪也慢慢淡去,轻快短小好伺候成为新时代对武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