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军服趋于统一的起点--国民革命军第一套
看了这么多抗日的电影电视剧我们发现这些军人穿的军服都没有完全统一的,各式各样的军帽、五花八门的制服、东西各国的钢盔,即使是相对统一的军衔底板也是多种多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气候不同,贫富差异也较大,加上自清末以来,中国地方军阀政治逐渐兴起,与中央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民国以后更是进入了军阀割据的乱象,各地军阀在军备上自给自足,政令上亦是各行其是,制服装备自然也不可能统一。
直到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认识到“南与北皆一丘之貉”,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创办了黄埔军校,聘请苏联顾问,并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制度,训练武装干部。国民革命军也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而诞生。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后,为与军阀部队区分,黄埔军校以中山服为样板设计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制服,在制服与时局同样混乱的民国年间,黄埔建军后的军服在款式风格上别具一格,是国民革命军的第一套标准制服,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中国军服趋向于统一的起点,同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黄埔军服或者说国民革命军军服以中山服为基础,再加以当时特定时代的特有元素设计而成,原则为庄严、战斗便利和经济,主要特点为:有翻领、改内袋为四个外袋、以臂章代替竖领肩章、五个扣子等。孙中山曾阐述过该服饰的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5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表示监察权,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与共和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文兴教;背部无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黄埔军校的学员无论官兵,一律着灰蓝色军装,戴大檐帽。虽有军职,但服饰上无标识,军队着装统一。据现存实物来看,黄埔建军时期的军服颜色多为灰蓝色,但也有少数为米黄色。这套军服最具特色的是上衣的4个衣袋外置,如同衣服上挂着四个口袋一样。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无论官兵,在军服上都看不出军衔标识。直到二次北伐,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中才小范围使用了一种军衔臂章,但这些军衔并没有经过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