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艘战舰遇见一座城市
当一艘战舰遇见一座城市
图①:回到家乡的深圳舰挂满旗向家乡人民致敬
“5次。”说到今年以来深圳舰城共建活动开展的次数,深圳舰副政委蒋辉很确定:“深圳市党员干部来舰上参观见学3次,中小学生来开展夏令营活动1次,加上这次‘我的家乡我的舰’主题宣传活动,一共是5次。”
停顿了一下,蒋辉又赶紧补充道:“这没算深圳市的领导逢年过节来慰问。”
蒋辉在深圳舰上分管双拥共建工作。他告诉记者,来往密切、朴实无华、务实高效,是深圳舰城共建活动的特点。让彼此的精神相互契合、共融共促,是深圳舰城共建活动的重点与精髓。
图②:上舰参观的深圳市民在互动区领取个性明信片。
当一艘战舰遇见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
对这个问题,蒋辉如此回答:意味着一份荣誉、一份责任、一份牵挂,更意味着彼此精神激荡交融契合,以及由此产生出的无穷动力。
深圳很远,深圳精神很近
驻地离深圳有多远?深圳舰主炮班的主炮兵苏文晨曾想过这个问题。
新训结束后,上舰前一个小时,他才知道自己分到了深圳舰。兴奋之余,他给远在山东淄博老家的父亲拨了一个电话。父亲郑重地叮嘱他,“那是个大地方,好好干”。苏文晨知道父亲听岔了,当时他没作解释。苏文晨说:“那时我也不知道自己具体在什么地方,距离深圳究竟有多远。”
驻地离深圳究竟有多远?苏文晨现在大体知道了,乘坐航班在空中得飞一个小时,坐高铁需要4个小时左右,普通列车则需要10多个小时。不过,他还是不知道深圳这个“远方的家乡”具体是什么样子。
“你有没有深入接触过深圳?”面对记者这个问题,大多数舰员有着几乎相同的回答:“随舰回深圳举办开放日活动期间去过一两次。”深圳舰副政委蒋辉甚至没有去过深圳,他告诉记者:“多次受到邀请,都因训练太忙错过了。”
虽然训练忙,没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但对“深圳精神是什么?”舰员却都能说出一连串答案。尽管每个人表述有所不同,内容上却几乎没有漏项。显然,“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务实进取”等等,常被舰员挂在嘴边。
当记者问到舰训、深圳舰精神时,同时接受采访的锅炉班长吴升、内通班长王康、导弹发射班长刘涛、文书兼通信员陈海坡一起开了口:“千斤压不倒,逢难勇争先……”刹那间,他们就把接受采访的小会议室变成了朗诵室。
似乎一直都是这样,一切都自然而然。接受采访的战士,有一句话使用率很高,说这话时底气也特足,那就是:因为我们是深圳舰。
锅炉班长吴升说:“上舰后,不知不觉间就开始接纳舰名所蕴含的精神。能感觉到自己眼界在提升,这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这种精神。”
感到眼界提升的,不仅仅是吴升。
朴实、憨厚、不太善于表达,是深圳舰机电部门技师、一级军士长魏军给人的第一印象。以前,他的妻子在深圳打工。这使他成为舰上为数不多对深圳比较了解的官兵之一。他回忆说:“南山西丽那片当时还很偏僻,只是一所大学的主校区。后来一年一个样子,变得很繁华,高楼林立,企业众多。”
只不过,他印象更深刻的是深圳舰航迹的延伸。“作为锅炉技师,我曾在舰船出访欧洲4国时在战舰甲板上站过坡。”
魏军的话平实而简约。但是,让他说出这些话的背景一点不简单。短短几十年时间,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是铸就深圳奇迹的根源。
短短十几年里,深圳舰不断刷新人民海军的纪录,首次穿越三大洋,首次横渡南印度洋,首次通过好望角,先后出访20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神州第一舰”。
历程的相近或许带有偶然性,成就上的类似却发人深省。深圳舰副政委蒋辉说:“舰城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赋予了深圳舰更加高远的发展眼界,也使得深圳舰在以前、现在甚至是以后闯劲更大,自信心更足。”
魏军还记得那些感谢信。
那一年,深圳舰远赴亚丁湾,共为45批390多艘中外商船护航,总航程3万多海里。各国被护船舶纷纷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谢意,有的船员列队向深圳舰官兵挥手致敬,有的用油漆在甲板上刷上醒目的问候标语,深圳舰累计收到80多封感谢信和330多段通过无线电发来的感谢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