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青铜器,秦汉时期的甘肃科技的见证之二:

埋藏在大地深处的青铜器,一经发现,注定就要引起无数人的关注!这些数千年前的青铜器,见证了古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他们的礼仪制度,有他们的生活习俗,有他们的征战沙场的兵器……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在铁器大规模使用之前,青铜器作为人类首个大规模的冶炼加工的金属,谁掌握了青铜器铸造的前沿技术,就意味着谁掌握了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正如我在《中华第一刀》一文所言:据统计,目前甘肃境内出土的早期青铜器,已达300多件,占全国出土的商代以前青铜器的80%以上。在甘肃出土的青铜器中,其中有两批最令人瞩目,一批是灵台白草坡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另一批则是礼县大堡子山出的秦人青铜器。

可以这样说,在汉代以前,青铜器的冶炼铸造,加工技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

这些年,逛各地博物馆时,看到了不少青铜器,发现了不少令人惊艳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带着古人的信息,期待着人们的解读。


1.神奇折叠铜灯,贵族出行必备

掌握火种是人类进化史最为重要的一步。而灯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的照明工具发生了重大进步。各种各样灯的出现,表明人们生活质量在提高。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夜晚的时间了,进行更多思考。

最原始的灯具,就是插在墙上的火把。灯的出现,实际上是火的延伸。战国时期的灯已经非常精致了,展现了中华先民高超的科技水平。甘肃平凉城东,四十里铺镇外庙庄出土的鼎形青铜灯制作极为巧妙,将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丝毫不逊色。

这个遗址的发现很有偶然性。1974年夏天,放羊娃赶着羊群,从悬崖边上路过,忽然他看到地下凸起个东西,用手一推,推出一个铜香炉。其实,应该是铜鼎之类的器物。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这件青铜铸造的鼎形灯,收合时为附耳三足盖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以子母口扣合。盖中央为一突起的圆柱状銎,盖两侧为相对的二鸭首,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鼎盖便被牢牢扣住。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中,鼎盖即成为灯盏。鼎形灯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

2.启合铜灯,办公必备


甘肃秦安县,曾出土过一盏汉代的铜灯。非常时尚,非常独特!它奇特的造型,看一眼,就让人们惊呼,难道真有穿越者!

这是一件启合铜灯,就是可分可开的铜灯。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这盏启合铜灯,外观看上去就是一个青铜圆柱体,而打开后却别有玄机。

这件高14.5厘米,直径6.9厘米的圆柱中,灯筒顶上有盖,盖为二层,上层三钮,侧有活柄,连以活铆,翻转成灯盘。灯身呈圆筒形,一侧有半圆柱形册槽,底为三层,中层系半活动底,以半圆柱轴相连接。第二层灯盘可转动。全器能旋转启合,设计别致,制作精巧。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汉代启合铜灯,外观看上去就是一个青铜圆柱体,而打开后却别有玄机。这件高14.5厘米,直径6.9厘米的圆柱中,灯筒顶上有盖,盖为二层,上层三钮,侧有活柄,连以活铆,翻转成灯盘。灯身呈圆筒形,一侧有半圆柱形册槽,底为三层,中层系半活动底,以半圆柱轴相连接。第二层灯盘可转动。全器能旋转启合,设计别致,制作精巧。

尤其难得的是,这件铜灯,采用铸造的技术。可见,汉代的青铜铸造加工工艺,已经非常精细。在当时,这种青铜铸造的精加工工艺,无疑是最为顶尖科技。

这也从汉军使用弩机上能看出来,各地出土的汉代青铜弩的机件上反应出来,远远领先,周围部族的生产工艺,不仅奠定了汉军强大的战斗力,更是秦汉王朝的核心竞争力。


3.商代青铜卣,盛装古酒的器物


  卣,是一种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外观大部分是圆形、椭圆形,底部有脚,周围雕刻精美的图案。 在灵台白草坡遗址,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盛装着液体的青铜卣。

白草坡遗址的发现据说很有传奇色彩。1967年10月,西屯公社白草坡大队在平整田地时,发现了一座崩塌了的西周墓。而村民中则流传另外一个版本,说是一个放羊老汉,赶着羊群逐水草而走,到山沟里忽然遭遇暴雨。老汉无处可去,就在悬崖一个土坎坎下暂避。老汉紧贴着土坎,感到背上很硌,就挖了一下。结果,挖出了一件青铜器。很快,这个消息就传遍四周。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后来,人们在老汉说的地方随手刨出了好几件青铜器,其中有一个青铜卣。卣是一种盛酒的器皿,经常出现在贵族的宴饮聚会上。这件青铜卣高40厘米左右,呈圆柱状,上有提梁,身上布满了厚厚铜锈。

据说,人们把青铜卣拿到公社革委会后,发现里面还有半桶淡绿色液体。乡亲们对这种液体很是好奇,有人洗眼睛,有人涂伤口,都要沾点“神器”的光。革委会的人不胜其烦,索性将半桶液体倒了。中国最古老的酒,就这样消失了,说起来就让人后悔不迭。


4.秦安铜权,秦代一斤的标准器


这是大秦王朝统一天下的见证,也是秦王朝,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见证。

此铜权,出土于秦安县上袁家秦墓,高7厘米,底径5.2厘米,重250.2克。外表为八棱状,中间空心,顶部状若雨伞,然后分为九条。每条之间,刻有秦始皇诏书和秦二世诏书。秦始皇诏书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共计40字,秦二世的诏书有59字,另刻有符号1个。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诏文阴刻在觚棱之间的平面上,字体小篆,线条刚硬流畅,棱角分明。释文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幷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殹,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

这两个诏书,其内容是关于,秦代统一度量衡制度的著名“两诏”。“两诏”的颁布是秦代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充分显示了秦王朝对统一度量衡制度的高度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放羊老汉山崖下避雨,背上有点硌,随手一拨,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