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走廊出土,汉代迷你烧烤炉,便携使用
甘肃出土,
两千年前迷你烧烤炉,
精巧到让你想不到
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过一件距今约两千年的烧烤炉。它的精致程度,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件烧烤炉,非常精巧,底部小上面大,大小和一只碗差不多。似乎分为上、下两层,底部镂空方便炭灰漏出,碗口上方有一个圆形支架。支架空隙比较细密,既能放肉串,也能放肉片,自然也可以放饼,还可以烧水。可见,这是一个迷你多用途烧烤炉。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精巧的烧烤炉,究竟是什么人用的呢?
从出土文物和历史记载来看,古代的烧烤炉(盘)都比较笨重,多是长方形,或为青铜铸造,或为各种陶制。不论是墓葬遗址出土的烧烤盘,还是史料记载,或画像砖(石)保存的烧烤盘图像,多是底部小,有兽头足,上部大,中间有两个格挡,讲究一点的炉下有承接炉灰大盘,用来放置肉串架子也比较大,整体形状类似于倒置的梯台。一般而言,春秋战国时期的烧烤炉多为青铜制造,方形的居多;汉代的烧烤炉大多呈长方形,为陶制。不管何种烧烤炉,感觉都非常笨重,大的半米长,小的二三十厘米,轻的四五斤,重的十余斤。
烧烤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美食之一,数千年前,先民们用树枝,串起几条鱼,串起几只鸟,放到篝火上烤熟,这既是最早的烧烤食品,也是最早的熟食。据记载,最早发明烧烤的是伏羲。
伏羲, 风姓,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和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一般人们认为,伏羲活动在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而且,伏羲并非一个人,而是史前某个部落首领的称号,这个部落的历代首领都成为伏羲。女娲也是如此。
大量资料记载,伏羲有多个不同的称呼,有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等等,也称为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人们多称为:“太昊伏羲氏”。太在古代是大,极大的意思。昊则是会意字,从日,从天,极言其大。楚帛书记载,伏羲为创世神,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综合而言,伏羲是父系氏族部落的一个首领,生活在大约距今5000年时。这时,正是氏族部落融合的时期,作为部落首领,伏羲很聪明,他领导人们制嫁娶,男婚女嫁;做网罟,教民渔猎;画八卦,代替结绳;造琴瑟,功成作乐;定官职,分理海内……随着伏羲部落的壮大和迁徙,他们逐渐吞并许多弱小的部落。为了笼络人心,伏羲就把各个不同部落的图腾整合在一起,逐渐创造了龙的图案。作为新的部落联盟的图腾。
传说,伏羲取来天火后,便教人们用火把鸟儿、鱼儿烤熟了吃。从此,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身体也就更健康了。为了纪念伏羲,人们把他称“庖牺”即“第一个用火烤熟兽肉的人”。
史籍记载,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甘肃天水及其周边大片地域,就是伏羲的活动范围。甘肃天水就是羲皇故里。
烧烤也是千年不衰的美食。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烤与炙、燔、烧是相同的。烧烤之所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简单方便,美味可口,故而盛行于游牧和农耕地带。
甘肃河西走廊四千年前,就已经农牧兼营。在距今2000年前时,河西走廊生态状况要比今天好的多。尤其是,居延塞所处的黑河下游,是碧波荡漾的居延海,野生动物众多,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汉代戍边将士们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物质来源。
这件迷你型的烧烤炉,为青铜制作,非常灵巧,便于携带,适合长途跋涉。显然是按照汉军将士们戍边时随身携带方便实用的目标设计的。
河西走廊西端,汉武帝时期曾驻扎18万人,抵御匈奴。戍边将士们,或作战,或打猎,或耕作,随身带这样一个迷你旅行烧烤炉,既能补充将士们肉食来源,更能锻炼他们的军事技艺,也能调节他们的生活。
王文元原创作品
请关注 请转发
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