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将孔子后人孔融满门抄斩,临刑前女儿讲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
从古到今,识时务者大多都能被重用,无论在何时,“识时务”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识时务者要懂得审察度势,识别人心,要懂得怎样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局,然而最可悲的是有一些识时务者,他们懂得局势,却从来不曾阿谀奉承,即使预料到自己不好的结局,也知道自己无力改变,只能迎来自己最悲惨的命运。
正如孔融一家人,他们一家人就是不可多得的识时务者,但他们的下场却十分悲惨。孔融,我们对他的认知大概都在“孔融让梨”这一事件中,他一直作为要让我们学会谦让的好例子被学习,可除此之外,我们对他几乎再无了解,只听说孔融好像后来被国君重用,做了大官,至于结局怎样,我们并不得知。所以我们并不知道孔融最后的命运竟是如此可悲。
孔融的生平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是著名儒学家、教育家孔夫子的后代,他的第七代祖上曾是汉元帝的老师,其父亲孔宙也在朝中任重要官职,自小天赋异禀,心地善良。他是将孝发挥到了极致的人,甚至有时候常人都无法理解他所遵守的孝道。
我们最熟知的故事——孔融让梨是在他四岁时发生的事情,在如此小的年纪,他就已经懂得要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十分懂孝悌礼义,颇得家中长辈们喜爱,都觉得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谦让,以后一定能成大材。
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这一点也并没有发生改变。或许正因为是孔子的后人,所以对于礼法规矩他都十分谨慎,从来不曾有一次逾越规矩,恭谨地孝敬父亲、孝敬哥哥、孝敬母亲。在孔融13岁时,父亲孔宙过世,孔融甚至哭到站不起来,还需人搀扶着才能走回自己的房间。
父亲死后他比以前更加懂事,不仅体恤兄长、照顾母亲,而且专注读书,学习轶事典故,练习写作诗文。其实孔融自小便十分擅长诗文,还曾多次被曹丕夸赞,在他所作的诗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汉末社会生活的混乱,以及老百姓们慌乱可怜的状况。
孔融自身也十分体恤百姓,所以在他参政之后,直言上谏,抨击他眼中的奸臣,尤其是曹操等人。可惜被他抨击的曹操不是听得谏言的明君或能虚心接受建议的对手,孔融不是魏征,也不是有三寸不烂之舌的诸葛亮,他的直言抨击惹得多疑的曹操早已不快,抓住了把柄将他抄家处死,导致了一家人惨死曹操刀下的命运。
曹操为何要杀孔融孔融为人正直善良,体恤百姓生活,他是真正的识时务者,能够看清天下局势,判断出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但可悲的是他并没有选择阿谀奉承,苟全性命,为了名利做出违心的事或说出违心的话。
孔融最初为汉献帝出谋划策,他不愿投靠当时在中原地区势力最强的袁绍或者曹操,因为他早已看出这二人终将要篡夺汉朝的江山,打心底里瞧不上这二人。但就在他从政的第六年,袁绍的长子袁谭将汉朝都城攻破,同时将孔融的妻与子都劫走了。
是时正逢袁绍已经成为曹操部下,曹操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孔融只能陪着汉献帝迁都到了许昌,不得不顺从曹操命令,官任少府。这时有许多人想要恢复古代酷刑,削去人的一部分肢体使其残疾迫使他们服从新权力。他直言上谏,以商纣秦公滥用酷刑的下场举例劝说他们不应该恢复肉刑,使人残疾。后来声称要恢复肉刑的声音大部分平息了,这件事也就不了之了,许多百姓们都逃过了这一劫。
在曹操的儿子曹丕强行娶了他人妻子甄姬之后,他直言不讳给曹操写信,说起了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一事。实际上是暗讽曹丕取人妻、祸乱朝政。
然而甄姬在嫁入曹家之后,得曹丕兄弟二人喜爱,后来连曹操也贪恋于甄姬美色,不得不说,孔融真是一语成谶,甄姬有无祸乱国政是两说,但导致曹家不和是真的。但在这件事上,孔融就已埋下了祸根,使得曹操对他心生怨怼。
后来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看不惯他的行为,于是写信讥讽,且言辞傲慢。曹操看着孔融的言论也十分害怕,一方面,孔融的言论的确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孔融不忠于自己,还对天下局势看得如此清楚,谁知道他是不是对这天下怀有不轨之心?以后会对自己做出什么事情?
于是曹操想方设法,挑拨孔融与好友的关系,让孔融的好友上书指控孔融言行不当之处。在此之后,曹操又以各种罪名强加在孔融头上,眼看着孔融就是死罪难逃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人们本以为孔融此次还有转机,可没想到曹操将罪名按的太实,已经定下了孔融抄家处死的罪过。孔融时年五十六岁,还有两个孩子,儿子九岁,女儿七岁。
孔融被害时将这两个孩子放在别人家中寄养,听闻父亲被捕了,两人竟然丝毫不动。旁人问起为何,才七岁的孔融之女说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寄养的主人家听了十分悲伤,端了肉汁来给两个孩子喝。男孩子喝了肉汁,女孩子却说:“今日这般情景,难道还要活得够久,还要知道肉汁的滋味吗?”于是男孩子哭泣起来,也不再喝那主人给的肉汁了。
曹操听说之后,立即派人去杀了那两个孩子。谁知孔融之女见了来杀他们的使者,竟毫不害怕,说道能与家人团聚是件开心的事情,面无表情,拿着使者们的剑引颈自杀了。孔融之子见状也随着妹妹拿着使者们的剑引颈自杀。
现在人们常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比喻不好的处境,可又有很少人知道,在这句话之下竟藏着这样悲伤又凄惨的故事,也不知这话竟是由一个七岁的女孩儿说出,那女孩对时局人性的透彻实乃常人难及。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