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为何佩戴刀剑逛街都没事,私藏盔
01《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在中国流传千百年,人人知其意,意思是我虽未杀他,但他的死却与我有关。
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西汉名将周亚夫,就是死于儿子的孝心。虽然其子未曾有谋害其父之心,但是,周亚夫还是因为其子的不当“作为”落入狱中,最终不堪受辱,绝食数日,吐血身亡。关于周亚夫的死,南宋诗人徐钧曾写诗感叹其悲惨:“削平吴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触怒霆。自是君王多任刻,非关许负相书灵。”
当今中国对刀具的管制十分严格,而在古代,则是严格管控铠甲。但是这两种管控存在很大的差别。当今中国对刀具虽也管控,但是力度相对较轻,比如,只要不将管制刀具带到公共场合,未曾违法犯罪,一般发现后也只是没收、罚款,严重一点的也就是拘留十日以下,外加批评教育。而古时候若被发现有私藏铠甲者,必定死路一条。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发展史与战争史相伴而生。在冷兵器时代,刀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刀剑的优劣直接与战争的结果挂钩。而历史上有名的宝剑就是考古发现的越王勾践剑,千年深藏,仍然寒光耀眼。矛盾矛盾,有矛就有盾,所以,两军交战,铠甲的重要性就被凸显了出来。历史上有名的铠甲也比较多,如藤甲兵、锁子甲、玄甲等,这些铠甲的造型均十分美观,防御力也很出色。
在古代,虽然刀剑和铠甲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两相对比,封建王朝对铠甲的管控力度是惊人的严格,如果有人私藏铠甲,一经发现,或修长城、或打蛮夷,更严重者,灭族!西汉时期的名将周亚夫就是丧命于铠甲之祸。
02周亚夫将军一生征战沙场,老年时仍然喜欢自己的铠甲,他的这一特殊情结被儿子知道后,他的儿子出于孝心,便想要铸造铠甲,为其陪葬,于是,他私自打造了500副铠甲。很不幸,此事暴露了,周亚夫被逮捕入狱。审讯之人对周亚夫进行审讯时,周亚夫据实告知审讯官员,他的儿子之所以会犯此大错,不过是出于一片孝心,想要等他死后为他陪葬。而审讯官员只说了一句——既然不是用于地上,那就是想要地下造反。周亚夫闻言知道大局已定,没过多久便吐血而亡了。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应该都知道,图上的古人是佩剑的,当然,除了剑,还有佩戴弓弩者。而古人之所以可以随时佩剑,则与民族精神有关——华夏民族尚武。纵观历史,华夏最开始的时候疆域并不辽阔,祖先们之所以能为后世之人留下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血雨腥风中拼杀出来的。
另外,古时候生态环境良好,野兽时有出没,佩剑可做自卫之用,所以,古时候人们佩剑是被封建王朝允许的。再加上剑也可作为装饰之用,所以很多古人都有随身佩剑的习惯。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是君子的人,他们更是对剑情有独钟,认为只有佩剑才能体现他的君子之风——因为在古时候,剑是百兵之君。
03铠甲是国之重器,封建王朝时期,只有朝廷有铸造和储藏的权利,民间禁止私自制作和售卖,若有违反这一法令者,定斩不饶。历史上因为铠甲招致杀身之祸的人数不胜数!铠甲的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制作者必定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而能够吸纳众多铸造人才的唯有实力雄厚者,比如国家。宋代的时候,铸造的“步人甲”,其中包含有精铁1860余片,铠甲的总重为40~70斤不等。
铠甲属于违禁产品,民间不可流通,封建王朝时期,多人能人将士因它丧命!而这一切归根究底,都是因为铠甲可增加战争的胜率。历史上对努尔哈赤起兵时的武器装备并未有所记录,但独独对其祖上流传下来的13副铠甲进行着重说明,可见,铠甲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两军对战时,双方军士的战斗力旗鼓相当,但如果其中一方拥有精良的铠甲,是不是胜率就会大幅度提升呢!精良的铠甲,可有效抵挡弓箭、刀枪、火绳枪,为己方留存更多的有生力量。并且,精良的铠甲,也可提升战士的作战信心,稳定军心!
结语铠甲的重要性决定了它的受重视程度,所以历朝历代因它获罪者不计其数。而能让它“重见天日”,辉煌再现的始终只有战场。战争关系到王朝江山的稳定,所以铠甲也被当做战略物资进行储备。古今中外,一旦划归战略物资,平常人又怎可轻易沾染。
参考资料:
《晋书·列传三十九》
《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