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墓地被炸毁时,尸体未腐烂,口袋中一张
1944年11月9日汪精卫在医院去世,终年61岁。一代大汉奸死在日本,但他临终前对身后事做出了安排,要求葬回南京。
根据汪精卫的遗言,希望葬在距离中山陵不远的地方。汪精卫妻子陈璧君和汪伪的高层官员在中山陵附近一番找寻,最终选择在紫金山南麓的梅花山山顶处。
然而没过多久,汪精卫的陵墓就遭到了炸毁。1946年1月21日深夜,炸墓行动由74军51师工兵营负责,使用了150吨 “TNT”黄色炸药,首先炸开外层钢筋混凝土部分,然后再炸开盛棺的内窖。
汪墓被炸开后,揭开棺盖,只见尸体上覆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子,汪精卫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腰佩大绶、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斑点,整个尸体尚未腐烂。
当时南京市市马超俊全程监督,他亲眼见证了开棺。马超俊后来在回忆中说道:“汪精卫尸体下葬前使用了防腐剂,尸体尚未腐烂。尸体上覆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旗,身穿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
棺材内只有一件陪葬品,是汪精卫的手抄诗稿。翻阅一看,绝大多数都已经早年发表过。在诗稿的最后一页,写着汪精卫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令人意外的是,人们还在汪精卫外衣口袋中发现一张约三寸长的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魂兮归来”。汪精卫尸体后被火化,而墓地则被平整,后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就是现在梅花山上的观梅轩。据南京中山陵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90年代梅花山上还有一尊汪精卫跪像,面朝中山陵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