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辞职“玩泥巴”终成一代青瓷巨匠
濒临灭绝的青瓷艺术,经过无数有志人的努力,终于回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了。其中,有一个青年为此他辞职他吃尽千般苦。现在他的哥窑《天心碗》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忆泓》斗立碗获首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奖; 《道之器》系列在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上获银奖。国家邮政局为他的作品发行邮票。著名学者邵华泽先生,也把自己的书法作品委托他烧制在陶瓷瓶上赠送国际友人。世博会礼品中,他的青瓷作品得到各国友人的高度评价。
青年教师,辞职“玩泥巴”终成一代青瓷巨匠
关捷
中国青瓷的初始起源于越窑,发展于两晋时期,兴盛于两宋,而南宋则达到顶峰。它的窑址遍布于浙江各地,主要有官窑、龙泉窑、欧窑等。青瓷的主要特点是,以单色釉为主,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著称于世。“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并有“瓷器之花”的美称,珍奇名贵。
然而,到1992年的时候,高雅的青瓷艺术似乎走到了绝路。许多国营瓷厂纷纷倒闭,后来,连龙泉青瓷研究所也关门了。青瓷艺术危在旦夕。没有人管,没有人问。
刚刚大学毕业到中学教了两年历史课的王文宾,深爱青瓷艺术,小时候玩泥巴的情节,让他记忆深刻。捏起一团泥巴,放在手中揉搓,鬼神莫测花样翻新,他觉得那是世上最神妙的事情。 因此,他要拯救青瓷。
拯救青瓷,在别人看来多少有点唐吉诃德。要死的东西,能救活吗?
但王文宾认为能救活。
王文宾,1968年出生在遂昌。上中学、上大学、工作,虽经历多多,但青瓷却始终在他前面不远的地方深情地凝视着他。1988年,他到龙泉实习。青瓷让他目迷五色。回来的时候,他买了好多袖珍作品,结果,一件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和行李却丢在了那里。回到家,任凭妈妈怎么骂,他只痴痴地凝视着那些闪光的青瓷。
他个子不高,看上去文文静静。但他这一次的举动吓坏了世俗中的人,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他说不要就真的不要了。
1992年春,王文宾背负亲友的责骂,辞职来到青瓷之都———龙泉。
他要在这里拯救青瓷。
丢掉铁饭碗,拾起泥饭碗,肩起拯救中国青瓷的千斤重担
王文宾找到了老艺人杨永祥。“我要救青瓷!”他这样痴痴地说。大师看了看他,苦笑了。
什么年月了,谁会干这种傻事呢?
王文宾没有介意先生的苦笑和审视,弯下腰去苦学起来。他的腰这一弯,就是十年。
在龙泉,他人生地不熟,也不懂技术,不懂工艺,只有一腔热情。他先买来一个窑炉,然后到制瓷工场去拜访老艺人,考察古窑址,学习制瓷技艺。
杨永祥,是共和国最早一批成长起来的老青瓷艺人。
那天,王文宾走进老人简陋的工作间。他看到了一个神奇的洞窟,珠光宝气,满满地都是青瓷。他惊呆了,特别让他惊讶的是,这里居然有那么多造型各异的青瓷雕塑。这在当时的青瓷界是极其罕见的。
由于青瓷材料本身的限制,再加上当时制作工艺的原始,要想烧成一件完整的雕塑青瓷是极其艰难的事情。可杨师傅这里就有,杨师傅就会。这太好了,这让王文宾大喜过望,因为他看到了最真实的希望。
这次拜访,彻底颠覆了王文宾对青瓷的固有模式和观念。他要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对青瓷进行认知,并开始思考开拓技巧领域的可能性。
王文宾无条件地向大师俯首称臣,他认为这是自己拯救青瓷艺术的起点。
在最初的几年创作中,杨永祥老人主要是在工艺和艺术方向上指导他。而所有制瓷的原料,都要他自己上山挖采的。从泥料到釉水都必须得自己加工提炼。
泥料是他遇到的第一道难题。由于原料在离厂很远的山上,山路崎岖,一般的运输工具根本无法到达。
王文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骑着摩托车到山上去挖原料,再运回家做试验。有一年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刚要喊他吃年夜饭,却左找右找找不到他。许久许久之后,在别人家的鞭炮都停了下来的时候,他才傻了吧叽地跑回来。他对家人说:“我上山挖泥去了。”好好的年味,让他弄得一点味道也没有了。大家看着他满手的泥土,只无可奈何地苦笑。这样断断续续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一辆崭新的摩托车硬是被他骑成了一堆废铁。
他终于解决了泥料原料供应问题,接下来出现的问题更加令人头疼,这就是制釉。釉水是青瓷的重中之重,青瓷能不能成器,关键就在制釉这一关。
王文宾茂密的头发开始一缕缕地往下脱落,但他还是锲而不舍地挠着,好像要从青丝之间挠出一条通往青瓷的小路。
终于,他再度想起那些有经验的前辈老艺人。可是,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老艺人对自己的手艺一般秘不示人。他碰到了好多钉子。有软的,有硬的,也有不软不硬的。在这样的碰撞中,他渐渐学乖了。
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制釉大师刘章生、淡梅英的大名。两位老人退休了,他就萌生了要拜师学艺的念头。可人家究竟住在哪里呢?人家又凭什么要把技艺传与他呢?
多次打探,他终于得知两位老人退休以后住在离龙泉县城几十里路的山区,而且日子过得比较清贫。王文宾想用真情去敲门。
门,开了。王文宾看到两张慈祥的面孔。客客气气地欢迎他,但是却迟迟不答应收他为徒。王文宾扶了扶眼镜,笑了,接着再去敲门。
从那天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带一些礼品去看望老人家,有时,他也为老人做一些农活。夏日里,他一边扶眼镜,一边扶犁杖,在水田里与水牛为伴。
两位老人为他的真诚所感动,终于答应向他传授秘术。
学艺初期,他的工作室是一间用石棉瓦铺成的简易房子,当地人叫羽毛房子。所有的手工作业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王文宾自己设计、取土、练泥、修模、拉坯、烧窑……每天就是埋头苦练。
那时,他的一双手永远沾的都是泥,身上除了尘土还是尘土。更可怕的是,房屋低矮,夏天雨大的时候,雨水会冲进来,把他的全部作品泡坏。他叹气数声后,又要耐心地重新一一做起。
就这样,王文宾一步步走进了青瓷艺术的深宫。他在那里纵情捧起光芒四射的珠宝……
1995年春季,为了让世人看到他的青瓷,他大干了五天四夜,赶制了一批作品,准备送到广交会上。临走的时候,他已摇摇晃晃,人们刚把他扶到车上,他就搂着瓷器睡着了。
十年过后,王文宾已经完全能够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了。他深入研究了龙泉青瓷胎釉,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理念的艺术创新。
因此,他的作品自然朴实、灵性飘逸,体现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
打破传统格式,赋予青瓷以厚重的生命
就在这时,王文宾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已经形成产业化的地方,做东西都是一个模式。对青瓷的想法就失去了。做个小作坊就不一样了,我可以有些主动权,也可以充分发挥我的创造力。” 于是,王文宾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放弃了在龙泉已经成型的事业,只身来到杭州闯天下。
他选择杭州,不选择上海,不选择北京,是因为他觉得青瓷的根在浙江,在这里寻找青瓷,应该是最直接的了。
几番周折,他最后在白马湖创意园建造了一个小型工厂。他将两百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分成几块功能区,从设计室到烧窑室,应有尽有。
他印了一个别致的名片,上面只有一个名字、一个电话号码。有订单的时候就做订单,没订单的时候,就看书喝茶,为自己的青瓷艺术进补营养。他安静地等待青瓷的回归。
王文宾有句名言:我做青瓷,青瓷做我。表现了他与青瓷之间的魂魄相依。他钟爱淡雅脱俗的青瓷气质;钟爱宁静清澄的青瓷本色;钟爱委婉含蓄的青瓷意境。凭着这些爱,他觉得自己能够等来青瓷那风姿绰约的身影。
青瓷依然没有动静。王文宾放下手中的茶杯,缓缓站起身来,他拿起笔,他要点化青瓷艺术。
他尝试着打破做青瓷的传统观念,结合一些新的元素进去。青瓷在他手里,不再是一般的玩物,而是承载人类思考成果的“神器”。
他的《江南记忆》系列作品就是以思想意义来赢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的评委和观众的。青瓷烧就的磨,磨盘上刻着树的年轮,静穆敦厚的青瓷把观众的记忆带回到久远的时光——
王文宾一直在寻求如何摆脱艺术创作上的困境。如何突破传统青瓷的实用与玩赏,从而走向更深的意境。
有一次,他去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刘伯温的故地“石门洞”旅游。偶然向路旁一暼,他发现了一个古老沧桑的半边水磨。
水磨,是江南特有的生活工具,手工水磨的小吃是江南人心中永远的记忆。可是,这种传统手工正逐渐被现代工具所替代。然而,它和许多宝贵遗产一样,埋在了现代人的遗忘之中。
灵光一闪,王文宾决定以青瓷为工艺,以水磨为素材,传递传统文化情结。于是《江南记忆》系列作品这样诞生了。
在这组作品中,王文宾用一种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向人们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不磨灭的精神气质。青瓷烧制的“磨”,磨盘上刻着树的年轮,让历史的时光碾压着代表现代工业的巨大齿轮;这件青瓷作品把人们的记忆带回到最初的时光。
文史学术的背景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也是王文宾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和形成自己艺术风格的内在缘由。
瓷质细,色泽纯净,如玉如冰,常常显示品质之美。青瓷艺术几乎天然地具有象征文人所崇尚的精神境界的能力。
王文宾抓住了这一点。在创作时,特别注重赋予作品一种思想意境,一种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他自己的表述是——“文人以文达意,我以土为纸,火为笔,抒发内心的表白。”
代表作《天问》体现了他的这种创作思想。
这个作品用现代陶艺手法,将瓷、陶、金属等多种材料组合起来。青翠纯正的龙泉窑半球造型,代表苍穹,悬挂于上方,体现中国传统“天覆为穹”的思想,给观众一种苍穹悠远的意境;下方用陶土制作一方盒,运用中华传统“五行”,“北斗”等符号做装饰,整个平面用写意方法处理为“世界地图”效果,粗旷黄褐的陶土肌理感,让观众视觉下沉,产生一种敦厚苍茫之感。同时,他运用了中国文化里“天圆地方”的概念,表达天、地、人之间的谐调一致,同时,也有天长地久的意思。悬挂的天球设计,特意与观者互动,改变了陶艺只注重观型赏色的特点,用手轻轻一叩,“嗡……”青瓷天穹发出如罄之声,余音缭绕不绝如缕,在静听瓷罄之声中,领会 “天上地下,人立其中;叩天问地,自省其中。”
历经十年的风雨,王文宾的青瓷艺术日趋成熟。2001年起开始崭露头角,他的作品也频频获得大奖。
但他并不在乎这个,他只如醉如痴地继续爱青瓷。他爱青瓷的如玉之温润、如冰之淡泊、如罄声之和雅的品性。他在这样的痴爱中求得内心的宁静,并且,把这种宁静再次投入到创作中去。真的是“我做青瓷,青瓷做我……”
创作“经文宝瓶”,他的青瓷艺术终成正果
2004年,王文宾有幸被有关部门选中去进行新千年宝器——《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文宝瓶的创作。这个宝器后来被称为世界和平吉祥宝塔的心脏。
宝瓶全身刻有2805个字的经文。
因缘巧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文的版本,来源于上一个千年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弘法经文,出自杭州雷峰塔装藏的地宫,就在王文宾白马湖创作园不远地方。他认为自己占有了创作成功的天时地利。
以往经文多用青铜铸造,或丝绢印刷等,从来没有用瓷器把整部经文烧制在一件作品上。
现在,王文宾要用青瓷来表现它。
王文宾十分喜欢这个项目,为此,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他付出了一个艺术家的虔诚和牺牲。
那天,整个模型出来之后,马上就要投入制作了。突然,好好的宝瓶瘫软了下去,姿态有气无力,看上去那么令人绝望。
由于经文宝瓶的庞大尺寸和型体的特殊性,瓶身整个呈面方身圆,王文宾发现作品出来以后根本无法立型,做出来瓶身不但体面变形、凹陷,甚至在型体上大量的出现开裂。
王文宾一边挠着脑袋,一边睁大近视的眼睛看模型。
他从源头一一去查,最后发现其主要原因还是在泥料上。于是,他开始泥料原料的配比试验。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配制出了适合制作宝瓶的泥料,但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在许多细节上还要进一步改进和修正,但毕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为制作经文宝瓶,王文宾足不出户整日整夜地工作,不仅推掉了大部分应酬,连自家维持生活的小工厂也几乎停了下来。
这个时候经济上出现了危机。妻子曾劝他先做一些正常的业务来维持正常的工厂运作,可他没有这个心思。贫穷,衣衫褴褛地走进了这个家庭。妻儿老小惶恐地看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王文宾全身心沉到经文宝瓶里面,岿然不动。
三年之后,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刘宏伟教授、学生刘月瑶,美籍华人国际陶艺家王俊文等人大力支持下,他圆满地完成了宝瓶的创作,他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天晚上,王文宾疯了。他把聚光灯全部打开,把经文宝瓶,那个心爱的“爱人”紧紧搂在怀里,他亲吻她,他轻轻地抚摸她,他絮絮叨叨地对人家讲着绵绵不绝的情话,他就这样度过了整整一个晚上。那个装满他神圣蜜月的夜晚呀……
经文宝瓶完成了,曾经有人出高达五十万元价格欲购买经文宝瓶,他没有动心。现在,经文宝瓶已经在台湾台中安奉,受到台湾各界最隆重的欢迎。
这次创作,让他接触到一种特殊的釉种。该釉沉静玄秘,后经他改进,黝褐色釉里又散发着珍珠般的亮点,平凡中透露出大气,简单中蕴藏着华丽,朴素中不失高雅,其釉色本身切合佛理禅意。
《经文宝瓶》高80cm、直径36cm,五层八面的塔形设计,五层代表佛家的地、水、火、风、空,八面代表福泽八方。是由独特陶瓷材料烧制的,可使经文保存千万年不坏,具有强烈的金属感;观之其色如玄,稳重静穆,内敛中隐隐焕发五彩宝光,那是制作者的赤诚之心,在火中涅槃,放射出慧灯之光。
作品面世,举世皆惊。
它标志着青瓷艺术回到了人间。王文宾的抢救成功了。
王文宾现在仍是浙江省龙泉秦漠古陶瓷研究所所长。近几年来,王文宾说:“是对青瓷艺术的着迷,是火与土的召唤,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
王文宾的陶艺工作室,立足杭州,面向世界,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完成对青瓷的追求。他最新的梦想是,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用明净的青瓷材料,创作一件大型的宫殿般青瓷作品。如今,设计初稿已定,因涉及上千个部件的烧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投放。所以,他还要眼巴巴地等。
对王文宾来说,他在向一个美丽的神话世界走去,一个全部由青瓷搭建起来的世界。
附:王文宾资 料
王文宾(王文兵),字狷予,号未行
1968年1月生于浙江遂昌,现居杭州,民建会员。
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
浙江省陶瓷行业协会理事
杭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浙江省民建书画院副秘书长
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艺委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人物简介
王文宾从事青瓷艺术创作已历时25年。多年来能潜心于青瓷传统的各项技艺,配泥、制釉、成型、烧成等所有环节都具备高超扎实的独门技艺。并从现代审美要求设计创作作品。利用传统青瓷烧制而独有的“火石红”的质朴肌理效果,有机地和温润柔美的青釉巧妙地结合,并走向极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对现代青瓷进行诠析,努力探寻青瓷艺术的现代审美情趣。
“当下人做当下事”,这是他的创作信条。
在多年的从艺实践中,他还独创一种“铁晶玄釉”,该釉沉静玄秘,迵迵然如银河汉河横桓天宇,如梦如幻,美妙绝伦。用该釉烧制的文房雅玩是他的一绝,和本就文史专业出道转而做瓷的他神形契合。如其所言,“以器修道,本性欢喜天宇白昼之“青”和夜幕之“玄”,此生就以两技在手,文人情怀,从容生活。”
人物经历
1968年生于浙江山城遂昌,籍贯温州,现居杭州。
1988年师范文史专业毕业,从事教师职业5年,后因天性喜陶,经不住泥与火的诱惑,深陷“泥潭”,不能自拔。1993年只身前往龙泉,先师从龙泉青瓷前辈杨永祥老先生,开始青瓷创作之路,后师从鲁迅美术学院刘宏伟教授。
2003年离开龙泉,在遂昌创建“三墩陶艺村”,其间隐居山林潜心佛教,为中华佛教千年弘法之《世界和平吉祥宝塔》做功德,制作《宝箧印经文宝瓶》,峨眉山金顶、台湾中台等各处都有安奉。
2007年成为“中华团结进步协会艺委会”代表之一出访台湾,台湾中华居士会及政要在台湾议事大厅举行隆重迎奉大典。
2009年开始移居杭州滨江,重新开始陶艺创作。几年的沉淀,有所回报,当年作品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3年底,受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邀请,历时2年精心准备的百件作品,成功在美国硅谷举办《古调─-王文宾青瓷个人作品展》,同美国湾区的众多艺术家和收藏家做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
2014年受中国外交部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之托,为其制作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的陶瓷雕像,并赠送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珍藏,为此收到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和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的致谢信函。
2016年参加由叶子主编的《中国书画鉴藏大辞典》编撰,编写(中国现代绘画史部分),同年成为杭州滨江高新开发区重点推荐的文创艺术家,发表在《濱江文创》特刊。
作品参展
2001年 首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中国杭州)
2002年 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国龙泉)
2003年 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杯”(中国北京)
2009年 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国厦门)
2009年 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
2010年 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国佛山)
2010年 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
2012年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
2013年 第三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
2013年 美国硅谷《古调今韵》个展(美国硅谷)
2014年 第四届“大地奖”(中国北京)
2014年 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
2014年 中国国际轻工业消费品展览(中国北京)
2015年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
2015年 第五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
作品获奖
2001年《忆泓》斗笠碗在首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中获金奖(浙江省文联)
2002年《休闲日用系列》在全国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获三等奖(国家轻工业联合会)
2002年《甘霖》在二届(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中获金奖(浙江省文联)
2003年《三阳开泰》在第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展览“中陶杯”中获银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2009年《江南记忆》在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浙江省经信委)
2009年《江南记忆》在十一届全国美术展中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
2010 年《天趣》在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银奖(浙江省经信委)
2012年《公得天下》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银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2013年《绝色风荷》第三届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浙江省经信委)
2013年《粉青筋纹大罐》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中国轻工联合会)
2014年《青铜调》在第四届大地奖中获银奖(中国轻工联合会)
2014年《东南梨花一茶席》在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浙江省工美协会)
2014年《花样年华》在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银奖(浙江省工美协会)
2014年《公得天下》在中国国际轻工业消费品展文化创意奖中获银奖(中国轻工联合会)
2014年《十八罗汉一官窑》在中国国际轻工业消费品展文化创意奖中获金奖(中国轻工联合会)
2014年《官窑一水月观音》在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金奖(浙江省经信委)
2015年《印象天青》在第五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获银奖(浙江省经信委)
作品入编及报道
2002年《瓷缘》中央四频道《记录》栏目专题播放。
2003年《浙江民间工艺优秀作品集》浙江美术出版社。
2005年《经文缘》浙江丽水电视台专题纪录片。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漆画·陶艺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年《第十届浙江美术作品展 陶艺作品集》浙江美术出版社。
2013年《王文宾瓷艺展重现宋瓷古调》,《世界日报》、《新岛日报》在美国展览期间相关报道
2016年《王文宾:心有所悟,手有所作》杭州《濱江文创》特刊
2016年参与编撰《中国书画鉴藏大辞典》西泠印社出版社。
作品收藏
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哥窑天心》
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收藏《哥窑画简》
台湾中台县、中国峨眉山金顶收藏《宝箧印经文宝瓶》
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珍藏《埃德加·斯诺雕像》
文章完
作者关捷像
作者简介:关捷,沈阳日报记者,中国作协会员。辽宁作协理事。一级作家。著有长篇报告文学《人民艺术家李默然》获第八届辽宁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铁血军魂—180师在朝鲜》获第九届辽宁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日本,你必须还我天道》,获第十届辽宁文学奖;长篇历史小说《顺治迁都》,与阿里影业签约拍摄电视连续剧。新华社、《光明日报》丶《中国青年报》丶《读者》杂志重点报道的新闻人物。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主讲嘉宾。百集视频《康熙定台湾》目前正在十大平台滚动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