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刘邦年轻时是个混混,成为一国之君后,他的治

首先呢,要纠正一个概念,那就是不能以现代的行为去定义一个古人,现在的人看刘邦起事之前,那是无所事事,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整天瞎逛,吊儿郎当,现在看起来就是个问题青年或者是个二流子、小混混,但是在当时这是一种存在的身份,好听一点就是游侠,虽然刘邦没有出去,所以刘邦其实并不是我们现代概念里的地痞流氓。

刘邦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一个是战国时代、一个是秦国帝国时代、还有大汉帝国时代。前两个个时代截然不同,战国时代,大家相互征伐,并不安稳,但是统一以后,车同轨 书同文。我们常常会选择性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只比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小三岁,他们是同龄人,而我们常常把他两当成不同时代的人。关于这件事情,要怪我们的历史课本,总是孤立的去写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刘邦建立汉朝。直到刘邦32岁时,沛县才被秦军占领,此时的刘邦,才从战国时代进入帝国时代。要想弄清楚刘邦为什么有治国能力,就必须要把早年刘邦放到战国时代的背景下去了解。

刘邦年轻时是个混混,成为一国之君后,他的治

刘邦出身农家,但是在沛县来讲还是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平民家庭,这从刘邦的两个哥哥刘伯、刘仲(后改名刘喜)的家境可以推断,刘邦能够“学书”且常年“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刘邦的(异母)弟弟刘交能在大学者浮丘伯(荀子门人)门下学习,并精于《诗经》之学,说明刘家的家境还算殷实。

刘邦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这在《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都没有写明,但卢绾的传中有记载: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里中嘉两家亲相爱,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贺两家羊酒。

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

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听,乃卒为请决,嫁之张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家厚奉给张耳,张耳以故致千里客,乃宦魏为外黄令,名由此益贤...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沛县处在楚魏两国的边界区,当时外黄距离沛县有数百里之遥,而刘邦数次爬山涉水去拜会张耳(后来他们二人还成了儿女亲家),不计旅途风霜,可见其意志之坚定。

刘邦年轻时是个混混,成为一国之君后,他的治

同时,刘邦在沛县还有一个上线,那就是后来成为西汉丞相的王陵。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

按照当时的情形推断,刘邦可能算是一个比较低级的游侠,大概能算作丰邑一代的“带头大哥”,卢绾、樊哙、周勃等人可能算是他的下线,而到了沛县城里,刘邦就要拜大哥王陵的码头了。

到刘邦32岁时,沛县入秦,秦国推行商鞅制定的“秦法”,使得刘邦不能再继续他的游侠生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刘邦只有走另一条道路——胥吏之路。

刘邦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秦始皇成为了刘邦的新偶像,这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是顺利成章的,但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却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自然。秦始皇开天辟地地创立了皇帝制度,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一个中央高度集权的大帝国,这在当时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当时的人是很难理解这次变革的历史意义。秦帝国的轰然倒塌使得全社会对秦始皇的这个变革都持否定态度,项羽分封诸王,重新回到“战国时代”(也可称之为“后战国时代”)就是这一时代思潮的体现。刘邦虽然也被迫妥协,“帝国郡县制”与“封建制”并行,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分封了一批诸侯,但他自己一直是坚持继承秦始皇开创的帝国制度,就从这一点看,他就比他的对手项羽要有眼光得多。

刘邦年轻时是个混混,成为一国之君后,他的治

刘邦能够迅速适应当时的时代大变局,短期内顺利地从“游侠”完成角色转化,变成一个(起码是合格的)“胥吏”,最后又转变为“帝王”,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同时知人善任、能屈能伸、从善如流,这些都是需要非凡的能力的。

当然,刘邦身上也有很多痞子气,比如逃难时不顾儿女的死活,几次将他们推下车只顾自己,但也不能因此完全把他看做一个痞子。话说他的后裔昭烈皇帝刘备也经常把家眷丢给对手,还宣称“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怎么就没人说刘备是痞子,可见我们对很多历史人物的认识是很脸谱化的。

刘邦在战国时代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自己也学习,也出游,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认识,并且迅速做出判断,我们了解的刘邦往往都是从亭长开始的,,误以为刘邦一直在做亭长,刘邦出生在战国时代是何其幸运,见识了各国之间的战争,并且结识了名士。这为他以后的治国积累了知识和阅历,所以其实刘邦年轻的时候只是做了游侠,而不是痞子流氓哦。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