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惯了油腻也得喝点稀粥:唐朝人的隐逸、奢侈
谈及唐朝我们总是想到唐朝的诗是多么的繁盛,锦绣唐朝一直是我们对于唐朝的代称,盛唐也是我们对于唐朝的赞誉。
所以,唐朝的奢侈享受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似乎是情理之中。
但是,唐朝人可不仅仅是爱奢侈,好享受,在唐朝隐士之风兴盛,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唐朝,欣赏唐朝人奢华下的淡泊风尚。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唐朝选择成为隐士呢?这和唐朝统治者的推崇都密切相关。倘若唐朝的统治者不支持隐士品格,那么,会有很多人因为帝王的厌弃而放弃对隐士的追求。所以说,唐朝执政者对于隐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在唐朝,儒家是非常兴盛的,而其中科举的取士似乎成了唐朝书生学子出人头地的一种极为便捷的方法。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范进中举的幸运,很多学子屡次考科举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那么,像这样的人如何在世俗当中生活呢?所他们更多的选择了成为隐士,让自己纵情于山水之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当然成为隐士和唐朝的一些文化思想也密切相关。比如说,在唐朝寺庙林立,那么佛家禅学自然对于唐朝人影响深远,在深山老林中修行,放松自己,似乎是隐士的一种修养自身的途径。
除此之外,隐士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唐朝,由于经济的发展,很多野外地带被开发出来,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隐士们的居住条件。
所以说在唐朝,有隐士发展的沃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人的世界,去品味唐人奢华下的淡泊风尚。
一.唐代奢华下的淡薄风尚1.唐代隐逸淡薄中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
隐士在我们脑海中似乎从来都是清高不染尘世的,似乎与孤绝傲然的仙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唐朝的隐士却不是这样,唐朝的隐士逐渐向世俗化靠拢。
如果说想要在唐朝做官,有一条路是考科举取士,那么另外一条路是针对于隐士而言的推荐。
隐士可以有被推荐做官的资格似乎成了一些读书人区别于科举考试的另一条做官途径。
在唐朝,倘若想要当官,不一定非要十年苦读,兢兢业业地去参加科举考试,去游山玩水做个隐士似乎给了很多人希望。
倘若在科举考试中不能够功成名,屡试屡败,那么换个思路,去尽力做个隐士似乎也有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是因为与隐士与当官挂了勾,所以唐朝的隐士文化更加倾向于世俗。
除此之外,在唐朝隐士竟然也分等级。
比如,最低等级的隐士,不过是身处于尘世之外,在贫困交加的生活当中,去修身养性,探寻生命的意义。这并不是唐朝隐士文化的主流。
中等的隐士是能够将的喧哗闹市和冷落寂静的世外相结合的,在政治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似乎成了很多隐士的追求。也是唐朝隐士队伍的主力军。
在唐朝,一些人心中隐士似乎是追求,一种可以释放天性的自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放弃自己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比如说,高官厚禄。
那么唐朝人心目中隐士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呢?或许就是中等的隐士生活,可以放松身心,又能不身处贫困交的窘境无能为力。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或许是隐士将理想化的生活和物质社会的一种有目的的杂糅。
在唐朝,隐士不再是人们心目中世外高人的存在,因为唐朝的隐士心有所求,所以使得隐士文化愈加趋世俗化。
2.唐代隐逸淡薄中呈现出为国之心
虽说唐朝的隐士文化世俗化非常的严重,但是,在浅薄的世俗化当中却显现出来了拳拳爱国心。
在唐朝,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在官场当中飞黄腾达,很多人不惜背乡离土,前往深林修行,成为隐士,只是他们为官路上的中转站罢了。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自己从政的目的,哪怕在深山老林当中,仍然心系庙堂。
这其中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非常有代表性,他在隐居的时候,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有雄心壮志,想要有朝一日,能够通过别人的推荐进入进庙堂,让自己的满腔抱负发挥最大的作用。
其实,唐朝文人追求隐士生活不单单是此时形成的,在唐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隐士文化似乎是一种社会的流行现象。
对于唐朝人来说,独善其身,似乎并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他们想要的是能够在出世当中,尽情的发光发热,光辉的退场是他们心中的执念。
在唐朝,哪怕隐士远离庙堂,但是他们的心依然是拳拳爱国心,对于入世的执着,想要参政的野心,从来都是不加掩饰的。
二.为何爱享受、好奢侈的唐人隐逸风兴盛?1.唐代统治者对于隐逸的大力推崇
唐朝隐士之风之所以如此兴盛,这和唐朝当时的统治者们对于隐士的尊崇密切相关。
因为唐朝统治者对于隐士之风的尊崇,隐士也是有可以获取官职的机会的,表现是出色的隐士甚至可以让帝王王慕名而请。虽然,没有诸葛亮三顾茅庐的魄力,但是,被身为帝王的唐朝统治者亲自来请,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极为荣耀的。
唐朝的隐士,如果有极为出色的表现,不单单会被授予官职,同时,还会获得一些金钱和物质上的奖励,这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除此之外,帝王尊崇隐士,并不仅仅是因为隐士有多么大的才能,毕竟隐士一般不会有高官厚禄的可能,他们在朝廷当中领取的官职并不像科举考试上来的官员那么遍布广泛。
隐士一般从事的官职都是比较轻的,领取的任务是比较闲散的。比如说,成为天子的耳目为天子进谏,又或者,成为地方的散官逍遥自在。
但是哪怕如此,许多隐士为是想要做官的。比如说,在唐朝的著名诗人高适,他曾经作诗来比喻自己想要入世的决心,进入庙堂似乎是他自己的朝圣路。
除此之外,帝王尊崇隐士,并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抬举,这是一种双方互利互益的状态。比如说,帝王会给隐士很好的待遇,使得隐士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么,作为帝王能够获得什么呢?原来,帝王除了能够获得一个是人才之外,还可以获得世人的赞誉,更能够借此来表达帝王对于贤才的渴求。
在唐朝,帝王对于隐士的尊崇彻底变了隐士对社会最初的意义,使得大多数人想做隐士,或许只是为了有一条为官的出路罢了。
2.科举制度推动隐逸思想的传播
其实唐朝隐士之风的盛行,和当时兴盛的科举制度也是密切相关的。
按理说,科举制度给了更多的平民一飞冲天的机会,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想要当隐士呢?原来,科举制度和如今高考似乎很相似,并不是只要学习都有机会当官,只有非常出色非常优秀的人,才有当官的可能。
金榜题名时可能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并不容易,也就是说时十年的寒窗苦读,有的人是功成名就,有的人是睡梦一场空。
那么对于这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人来说,要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日子呢?这个时候,隐居给了他们另外一条生存的途径。也就是说,哪怕名落孙山还有隐居这条路可以走。
走入深山老林当中,寄情山水,似乎少了落榜的抑郁,从新拥有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的勇气。
在唐朝,用隐居做隐士的形式来替代科举落榜的落寞,似乎成了一种别样的体面。
有的时候并不是努力就能成事,拿我们一身而言,考试的优异程度并不单单只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机遇和天赋。
有些人隐居或许会因为考场失意,他们可能是选择暂时隐居,来年再战。有些隐居的人是抱着靠他人举荐,脱离此境的目的,比如说像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但是,并不是一定可以达到自己被举荐入官场的目的,他终身都在山林当中寄情山水,从不甘心到怡然自得的自我慰藉。
还有有些人之所以做隐士,是因为屡试不第,没有颜面见家乡父老,衣食父母,背井离乡是对于自己的一种心灵上的解脱。
而且,在唐朝很多人选择隐居,也有可能是通过科举制及第的贫民学子,他们没有钱财背景,升迁无望,在官场中被蹉跎,屡遭打压。这个时候,遁世隐居似乎成了他们最好的慰藉。
所以,在唐朝,隐士文化之所以发展如此兴盛,和当时科举制的得失密切相关。
三.结语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在唐朝做隐士呢?其实无外乎两种文人,第一种人是屡遭打击与世俗不能相容的为官者,他们去当隐士,寄情山水放松,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另一种是想要借隐士身份蛰伏,有朝一日能够出世的人。
而倘若真的有鸿鹄之志,其实做隐士被举荐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因为隐士靠举荐的不确定性太大了,有的人甚至终身都不能出世。而且哪怕做隐士为官,选择范围太窄了,想要当高官做实事,可能性太低了。
虽然说,唐朝的隐士失去了最初的逍遥自在但是,唐朝重新定义的隐士又何尝不是符合唐朝国情的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