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一、世无闭月“貂蝉”,史载为冠帽饰

谈及“貂蝉”,我们总会想到《三国演义》中“羞煞明月”的闭月貂蝉,作为三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女子,在东汉末年搅弄风云,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实际上,和其他三人不同的是,她只是活在《三国》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在正史记载中,我们并没有找到“貂蝉”这个人。史书所说的貂蝉实为显官近臣的一种官帽,因该官帽上装饰有貂蝉,便名为:貂蝉冠。

诗句典故中的很多“貂蝉”都是指貂蝉冠:辛弃疾的《洞仙歌》中“好都取、山河献君王,看父子貂蝉,玉京迎驾。”;所谓“貂蝉满座”,并不是说宴会上美人很多,而是形容官爵多而滥,出自于《晋书·赵王伦传》:“每朝会,貂蝉盈座”。所以这“貂蝉”本是为官者的冠饰,再后世译为官衔爵位。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二、高洁而刚柔,貂蝉冠予人臣之德

据史料记载,这貂蝉冠在先秦时期便有了,最早研究貂蝉冠的是汉朝的《汉官仪》:“侍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也就是说,这貂蝉帽最早是秦朝丞相的史官所戴官帽,且在唐高祖时的官修史书《艺文类聚》中也有记载:“秦始皇复古冠貂蝉”。“貂蝉冠”又名“赵惠文冠”,且貂蝉冠需附蝉,有貂尾。

关于貂蝉冠的介绍在《后汉书·舆服志下》中也有记载。云顺帝时官修史书《宋史·舆服》中有记载貂蝉帽的详细形状:“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上,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便是方方正正的四方帽,前有银花,上有瑁蝉,左有貂尾,有玉蝉,极其华贵;而且明代的《明史·舆服志三》中也记载道:“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所以简单来说,貂蝉官帽就是插有貂尾,缀有蝉纹或蝉形玉石的官帽。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其实,关于貂蝉冠上的玉蝉、貂尾在历史上也是有解释的。首先是“玉蝉”,中国古人很早就对蝉有着特殊的文化喜好。早在新时期,先民就已开始佩戴雕琢成蝉形的玉石。在商代至战国的墓葬中,经常出土口含或作为配饰的玉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蝉的热衷。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记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便可看出蝉的高洁品质。蝉,虽在成虫之前一直被埋在污泥土壤之下,可待到破土羽化成虫之时,便飞向在高高的树枝上,栖息在高枝之间,吮吸汁水而生,不食污秽之物,它这种如出水莲花般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象征,从而受到古人的极力推崇和敬仰。

而后是貂蝉冠上的“貂尾”,貂作为哺乳动物,喜静,多独居。古人认为,貂,外表温润而内在劲悍,其毛柔顺光亮但光而不耀,行为机敏迅捷。《汉官仪》载:“貂内劲捍而外温润”。这种外柔内刚,,遇事机敏的独特个性,恰好是为人臣者再好不过的品质。所以玉蝉、貂尾在历史上便是高洁而刚柔的象征。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对于取名“貂蝉冠”的原因,是帝王对臣子的期许,在唐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得较为完善:“貂毛依顺,色泽纯亮而不昭彰,外表柔润内在刚劲,意寓臣子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即光而不耀,武而不显。蝉,居高饮露,惟食洁物,无口而鸣,清虚识变。意寓臣子识大体、性高洁、顺时变、谦卑自养其德。此二项皆为臣子应有操守品格,故名其官帽曰貂蝉冠。

”貂,色泽纯亮,外柔内刚;蝉,生于污泥,脱壳化蝉后飞上高枝,只饮露水,此二物都是高洁之物,以这两个物品装饰官帽,被认为寄予了古代帝王对于匠工精神和政治才能的诫勉和期待。或许在《三国演义》里的貂蝉也被寄予了这样的希望和美好,在那时尔虞我诈的权谋斗争中,罗贯中老先生给予了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子勇气与责任,让她在东汉末年的残酷斗争中依旧能不畏强权,改变乱世。

三、沉淀了历史的貂蝉冠

这样象征着聪慧、高洁的貂蝉冠流传到现世是以《三国》“貂蝉”而为人所闻,但它在中国封建王朝却被一直贵族阶级所追捧。据《汉官解沽》记载,在秦统一六国之时,赵武灵王效仿胡服所创制出了一种只有赵国高级将领的才能穿戴的帽子--用金铛装饰,前面插着貂尾,它引起了秦王的青睐,纳入了秦王朝的服制体系,这便是貂蝉冠的雏形。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后来秦王朝将此帽改由皇帝的近臣侍中穿戴,并对这个帽子进行了改造,在金铛上加上了蝉纹,貂蝉冠便得以产生。汉代也延续使用了这种官帽,貂蝉冠也是朝廷侍中、中常侍也能穿戴。在对古代官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侍中、中常侍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可见能穿戴貂蝉冠的绝非普通官宦。其实,自秦朝起,貂蝉冠就成了权力和官职的象征

一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高层人员开始大肆滥用貂蝉冠。在传统观念中,貂蝉属于男子服饰。西晋太康年间,宫中设女尚书,并在大祭之时,女尚书需穿戴貂蝉冠。在南北朝时期也有朝廷女官穿戴,最著名的是在北魏时,朝廷设立女侍中后,下诏女侍中也可穿貂蝉之饰,据《北史·王云传》记载,诏令一下达,在朝廷之上引发轩然大波,特别是时任尚书的高澄极力反对,他甚至上书道:“貂蝉是衰乱妖妄之服。”,但也由于他的谏书让皇帝禁止了女侍中穿戴貂蝉的命令。要说为何古人不喜女官穿戴貂蝉,也有学者做出解释:貂蝉是象征身份和等级地位的标志,北魏诏加女侍中着貂蝉之饰,相当于提高了内侍的地位,也就引发了朝廷大臣的不满,也让高澄说出了亡国之论。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可对貂蝉冠的滥用还不仅仅是女官的穿戴。西晋末年,皇帝司马伦即位,为了笼络人心,开始滥封爵位,大行赏赐。凡是追随他的,就算是奴仆杂役也都毫不吝啬的赐封爵位,以至每遇上朝,头插貂尾之人有半数之多,在《晋书·赵文伦传》中载:“至于奴卒厮役,宜加以爵位...貂不足,狗尾续。”因为封爵位之人过多,貂尾已经不足以提供给每个应佩戴貂蝉冠之臣,于是,每逢上朝,殿上插貂尾、插狗尾,乱乱糟糟,如此乌合之众,不可镇住江山,司马伦前后不到三个月便被逼下位。一直到南北朝,貂蝉冠还能被当作礼物赏赐大臣,在《晋书·山涛传》中载:“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赐以貂蝉。”可翻遍史册,后世王朝很少对臣子赏赐貂蝉冠,可见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待貂蝉官服的极其不严肃

隋朝建立后,针对前朝混乱的貂蝉制度进行了整改,据《隋书·礼仪制》载:“内史令金蝉右貂,纳言金蝉左貂。”经隋朝的整改,从宋到明朝貂蝉冠又恢复了它贵族等级和权力象征,甚至它的政治能力更进一步。宋朝时将貂尾镶嵌在笼巾上,也将蝉丝缠住冠沿,自此貂蝉冠变得更富丽堂皇,也变得更加尊贵。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在宋朝的的貂蝉冠貂蝉冠不仅外观变得更加华丽而且对其佩戴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亲王、三公等皇室子弟或者宰辅等大臣才能穿戴,而且是在朝廷上的重要活动诸如祭祀、立太子等活动时才会这样穿戴。经宋代改进过的貂蝉冠在最近热播的历史改编剧《清平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到了明朝,貂蝉冠的等级制度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严格,各级官员的官帽上应使用金蝉,玉蝉还是纹蝉,貂尾处于前、后还是左、右,是否要带上笼巾等都有了不同说法,在此也就不再一一赘述。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四、貂蝉冠的消亡实质是清朝文化专制下的汉文化没落

但貂蝉冠的流失似乎也是一朝之事。到了清朝,便没有了关于貂蝉冠的记录,究其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满族统治者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特别是对服饰文化的完全执着,甚至用武力强迫汉民族接受满文化。在统治者强推下,几千年的汉服饰文化开始出现满倾。就这样,存在于历史上长达两千年的貂蝉冠,在经历一直以来的推崇后,在清朝对中原文化扬弃的战斗中失败,在清代服饰中消失。貂蝉的命运也好似“貂蝉冠”一般,这个“闭月”女子在吕布死后便随着吕氏家眷离开,从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五、结语:古有貂蝉冠,今存“貂蝉”魂

貂蝉冠曾经也是流传千年,受到贵族高层追捧的珍贵冠服,它存在的两千年里,一步步的发展,或是说它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那些时代的变化。通过研究史籍,我们能感受到它的鼎盛时期;通过欣赏画作,我们能发现它的稳重富贵;通过研读《三国》,我们能感受到它的象征内涵。

虽无貂蝉,却有貂蝉冠,寓意高洁刚柔的貂蝉冠

如今我们谈及“貂蝉”,能想到的也就只是那个绝世美人貂蝉了,貂蝉冠似乎从我们的时代中彻底消失了,但它所象征的那些美好的愿景又好像以另一种更美好的形式留下来了。如果说貂蝉冠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在机缘巧合之下留下的美人貂蝉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必然。或许是貂蝉冠留下的美丽,聪慧,高洁赋予了貂蝉给那个乱世,也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惊艳。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2:《艺文类聚》

3:《汉官仪》

4:《中华古今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