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特色,也是精华所在,没有笔墨就不能称其为中国画。笔墨一词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笔墨达到的画面气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诸方面的绘画语言。狭义的笔墨则专指用笔用墨的技巧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一、 用笔:

《古画品录》中讲作画应以"六法"为标准,其中讲到骨法用笔是指用笔要有力度、骨气,心随笔转、意在笔先。具体说来即提、按、顺、逆正、侧、藏露、快、慢等。中国画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佻。

古人总结的用笔技巧如下: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二、 用墨:

中国画的用墨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所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均无生气,必须有浓有淡,还要做到浓淡相生相融、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淡与更淡,达到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的境界,这才是中国画的灵活用墨之法作为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用墨历来受到中国各朝各代画家的重视,他们均十分讲求墨色变化的技巧。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由于笔中含水墨量的差异,通常会产生干、湿、浓、淡的变化。再加上古代以墨代色,便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有关记载如下:"运墨而五色具。"主要是说墨的从浓到淡有五个色阶的差别,就像音乐的1、2、3、4、5、6、7能形成整个音域一样,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一直以来,古人对墨的五色分法意见都没有统一,现全部列出如下:

一说:黑、浓、湿、干、淡

二说:浓、宿、焦、退、埃

三说:焦、浓、重、淡、清

四说:浓、次浓、淡、次淡、最淡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五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我们不要拘泥于怎样分法,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淡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此外,还有墨分六色之说。

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记载:

"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瓣,是无四凸远近也。"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由此,中国画墨色变化的丰富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一个画家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用墨的精能,如齐白石画虾无人能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墨用得恰到好处。众所周知,齐白画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如今,他画的虾形态栩栩如生,通体透明而坚韧的虾壳,特别是虾的头部,在脑壳墨色清淡处,浓墨一笔即为虾脑,真是妙不可言。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度。所以当对画什么效果没有把握时,最好用试纸试一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墨法的变化,应试着做各种浓淡干湿的练习,以对笔头的水分能够控制自如。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中国画的用墨技巧并不是体现在调色盘中能调出多少种墨色的变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其中尤为困难的是如何使一枝笔中产生出各种墨色的变化。随着中国画的不断发展,用墨的技巧也趋成熟,产生了"泼墨法"、"积墨法"和"破墨法"等表现手法。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三、 国画常见表现手法:

1.泼墨法

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治(又名王墨、王默),这在《唐代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

唐代的王治擅长画山水,性情豪放,又好饮酒,传说他经常酒酣后作画,将墨汁泼在绢上,脚蹴手扶,随其浓淡为石、云、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生动自然,而看不见其墨污的痕迹,时人称他为"王泼墨"。后世的所谓泼墨法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行此法时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泼墨是大写意特有的快速笔法,是一种淋漓的表现手法。

明代李日华在《竹嫩画励》中形容泼墨特点是"泼墨者用笔微妙,不见笔径如没出耳"。这种效果在熟纸和绢上比较好画,如宋代梁楷的人物,晚唐王治的山水和马远的斧劈山水也多用此法。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2.积墨法

积墨法是中国画用墨的基本技法,是指染中带擦、擦中有皴地连续多层次用墨的一种技法。"积"是积累之意,即用墨层层叠积,以求深厚华滋的效果。与泼墨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一次落笔取得墨色变化的艺术效果,而是在多次上墨的基础上形成的浑厚。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积墨法一般是先着淡墨,待于了以后再施第二遍淡墨,如此重复多次,直到获得理想的效果为止。黄宾虹大师善于用积墨,通过笔墨在画面上留下痕迹,层次井然、脉络分明,形成山水的峰峦起伏、溢然浑厚。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3.破墨法

唐代以王维、张躁等人为首的山水画,改单线平涂的画法为墨色有深浅层次的画法,这种画法称为"破墨山水"。而后世说的破墨法,是专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破墨法又可分为四法(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点。

灵秀、不晦、浓淡相生:浅谈国画中用笔与用墨

如清代石涛作画,常用淡墨铺底,墨未干即在上面以浓墨画草,使水墨自然滲入,生动有致。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