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作者为一位普通的军迷达瓦里希,本文为原作者原创,我台独家发布,特此鸣谢

注:以下内容及图片均来互联网公开资料,没有任何涉密内容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军警可选择的手枪十分有限,还没有如今的9毫米警用转轮手枪、NP22、格洛克17等由厂家自行立项或厂家仿制、甚至进口自国外的武器。一般情况下, 我们的随身配枪只有三种选择:54式7.62毫米手枪、64式7.62毫米手枪以及77式7.62毫米手枪。当时它们并称为国产手枪的“三剑客”,而随着国家军工技术的发展以及警用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曾经的“三剑客”如今已成为我们口中的“老三样”。

虽为老枪,但他们在设计上有着显著的时代特色和各自的巧妙,虽然比不上同时代的国外先进型号,但总体来说还是可靠堪用的单兵(警)自卫武器。虽然在影视剧中十分常见,但仍然有着一些独特而又冷门的细节不易被熟知,笔者在此给各位读者朋友们盘点如下。

54式手枪:最惊心动魄的强制保险

简单可靠是轻武器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54式手枪本质上是前苏联托卡列夫TT-33手枪的国产仿制型,该枪于1930年开始装备前苏联武装力量。然而它的“可靠”在于火力发挥的可靠,安全保险方面真是“简单”到纯粹。和托卡列夫一样,54式手枪除了弹匣卡榫和套筒释放杆之外,枪身侧面再无任何零件作为安全保险的控制按钮,但其实54式手枪有且只有唯一的一道强制保险,操控零件竟是用扳机和击锤配合控制。

具体操作过程是:首先在枪支上膛后轻扣扳机,没错,如果你想让54式手枪进入保险状态就必须扣动扳机才能操作,这是极为罕见的保险方式。在扣动扳机的同时用拇指压住击锤慢慢释放至击锤行程路径约三分之一的位置,此时击锤被单向锁死无法击打击针、扳机(理论上)无法扣动、套筒未被锁死,以此达到强制保险目的。解除保险状态的做法就是再次完全压倒击锤。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54式手枪操作保险需要靠扳机和击锤配合

这种保险的具体形式被称为“击锤半待(Half-Notch)保险”,最早是一些单动手枪(包括转轮手枪)在设计中为了防止受扳机控制的击锤棘爪失效而多设置一个副棘爪,这样一来如果棘爪磨损突意外放击锤,那么副棘爪可以抵挡一下,不是特别可靠。而性格粗犷的俄罗斯人直接在托卡列夫手枪上把这种保险作成唯一的强制保险,我国在仿制过程中,虽经51式向54式的完善,但这种不安全的保险设计被保留了下来。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54式手枪击锤蓄力待击发状态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54手枪击锤保险状态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54手枪击锤关闭状态

个别文章把这种保险称为“不到位保险”,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不到位保险”并非表示“让机件不到射击位置”,而指的是“防止自动枪械在枪弹、机件没有进入射击位置之前发火”。典型的例子就是国产92式手枪,该枪因为采用了短枪管后座回旋闭锁的自动原理,自动中后期枪机就已经和枪弹、枪膛贴合,紧接着需要在复进簧的作用下让枪管和枪机继续向前运动。如果此时击发枪弹就会导致没有足够的后座行程、自动循环中断。所以92式手枪设有“不到位保险”,即在枪机、枪管到位之前无法发射下一发枪弹,这是一种被动的保险设施,不需要射手人工操作。

因为54式手枪是短枪管后座偏移式闭锁,在自动动作完成之前枪弹底火与撞(击)针不在同一轴线,所以54式手枪没有不到位保险,或者说偏移式闭锁动作本身就已经起到了不到位保险的作用。所谓“强制保险”,是指通过零件控制将枪支击发的关键部件(如套筒、击锤、扳机)手动锁死,以达到无法发射、防止误触走火的目的,强制保险在绝大多情况下都是独立或与其他保险系统结合,须靠射手人工控制的,显然,54式手枪的保险属于“强制保险”的大范畴。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修改了保险装置的54式手枪,该型号主要用于出口而未在国内装备

54式手枪的击锤保险也是引发过事故的,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射手在枪膛内有实弹的情况下尝试让枪支进入保险状态,但拇指没有控制住击锤,造成直接击打击针发射实弹。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即便被误发的枪弹没有伤人,套筒强劲的后座也会伤及射手拇指。在实际应用中,配枪一般情况下严禁膛内带弹携行,所以54式手枪的强制保险显得不那么使用频繁。加上54式手枪目前极少保留,这种“惊心动魄”的保险不被人熟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64式手枪:最方便快捷的空仓挂机回位

64式手枪虽在1964年就已经设计定型,但由于接下来若干年的种种原因,直到进入80年代才开始在军警系统内装备。用一句话来评价它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一款功能齐全的武器。虽然号称“完全自主研制”,实际上64式手枪在相当大程度上参考了过渡产品“52式公安枪”的设计,而“52式公安枪”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PPK手枪的国产仿制版。所以说64式手枪是不折不扣的有“德国血统”的武器,并非简单的抄袭,实用的创新还是有的。其中最令笔者感到惊艳的就是“弹匣回闩控空仓挂机回位系统”。

“空仓挂机”指的是自动枪械射击弹匣内最后一发枪弹后枪机停留在开膛状态,为更换弹匣后省去了再次拉动枪机的宝贵战术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醒射手弹药已经耗尽须立即更换弹匣,有着极为重要的实战意义。直到今天,各国先进的自动手枪空仓挂机更换弹匣后,让套筒(以及枪机)复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用强手(扣扳机的那只手)拇指拨动空仓关机回杆;其二是用弱手(不扣扳机的那只手)向后轻拉套筒释放;这两种方法或组合,或独立存在。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空仓挂机状态的伯莱塔手枪,注意空仓挂机释放杆

64式手枪的空仓挂机回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前面说的向后轻拉套筒;另一种方法就是换弹匣的时候把弹匣推到底,这种复位方式就是“弹匣回闩控空仓挂机回位系统” ,非常具有实战意义,这也是德国PPK手枪所没有的功能。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64式手枪弹匣上的回闩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德国PPK手枪弹匣上没有回闩,但是有拇指托来优化握持

弹匣回闩控空仓挂机回位不是什么高科技,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位于弹匣侧面“回闩”这个零件在插入手枪握把的同时出发藏在枪身内部的用来阻挡套筒的“阻闩”,使套筒复位。但是要想达到这个效果不能轻轻地插弹匣,而是要确保把弹匣推到底,因为64式手枪的弹匣在握把内挂锁后有两毫米多的抬升空间,这个抬升空间就是控制枪机复位的操作空间。也就是说,利用弹匣控制64式手枪空仓挂机复位不在于是否更换新弹匣、也不在于弹匣内是否有枪弹,而是弹匣回闩是否在正常使用位置上抬升一段距离触发套筒阻闩。例如,在枪弹射尽后进入空仓挂机状态,如果此时不更换新弹匣,而是向上拍一下已经射空的原弹匣,也会让空仓挂机状态 解除、此时套筒复位。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弹匣回闩原理

64式手枪的这项设计很有好处,首先加快了战术速度不言自明;其次是省去了附着枪身表面的空仓挂机复位杆,让枪身更加顺滑流畅,不易牵扯衣物更便于快速出枪;第三就是64式手枪是单排单进弹匣,回闩也算是对空间的更加有效利用。缺点也是存在的,最明显的就是64手枪枪身非常小巧,且没有弹匣指托,手掌较大的射手在更换弹匣的时候很不方便,使精巧的设计难以发挥全部优势;其次如果空仓挂机时意外磕碰弹匣,就很可能在还没来得及更换新弹匣的时让套筒复位;排除64式手枪的单一型号范围,诸如92式手枪没有沿用这种设计很大程度是考虑到双排弹匣本身就已经很宽了,不宜再在弹匣侧面安装回闩,也就是说,一定口径(9毫米及以上)双排弹匣的手枪并不适合弹匣回闩式空仓挂机复位系统。

77式手枪:单手上膛和平移击针

77式手枪于1977年设计定型,上世纪80年代初和64式手枪同时开始列装,而且它并不是64式手枪的替代品或改进型。77式手枪与64式手枪体型相仿,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因为设计定型较晚,所以77式手枪更先进。实则不然,两个型号的手枪都使用64式7.62毫米手枪弹,都采用自由枪机惯性闭锁原理,枪管长度相同、阴阳膛线口径相同、膛线缠距相同,所以两枪的内外弹道是一样的,理论威力、精度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其他部件和使用手感,论细节反而是64式手枪更先进一些。

相比于64式手枪,77式手枪不具备的功能包括:联动击发功能、空仓挂机、弹膛指示以及安全的闭膛顶火功能。77式唯一的特长就是“单手上膛”功能。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77式手枪的单手上膛,套筒必须自动回位上膛才能成功,此图情况还不能完成上弹

不同于一般手枪的扳机护圈,77式手枪的扳机护圈前缘可以利用食指或中指向扳机方向扣拢,同时套筒随动后收,当套筒运动至尽头时自动释放,达到和弱手拉动套筒一样的效果,原理非常简单无须赘述,而且这项技术也不是中国原创,至少可查明德国的利格诺斯手枪在77式之前就使用过该技术,德国人并不认可这种不实用的设计,也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利格诺斯手枪

这种扳机护圈带动套筒的单手上膛设计在77式手枪上同样不实用,因为实际操作起来阻力巨大,速度反而比不上拉动套筒,如果真的遇到一只手受伤的情况,利用鞋跟、桌缘、腰带外缘等突出物一样可以实现推动套筒单手上膛。如果遇到弹壳膨胀或炸壳导致的抽壳故障,利用扳机护圈来单手排除更是几乎不可能。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重量更大的92式手枪一样可以用战术技巧单手上膛(图自中新网)

单手上膛设计带来的优点如同虚设,但是造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77式手枪饱受民警诟病的问题之一就是扳机太靠后,加上该枪存在握把过小、过短且没有指托的问题(64式手枪也存在类似问题),让原本就惨淡的人机功效雪上加霜,所以有些使用者自行购买弹匣拇指来缓解握把过小的问题,但是原则上这种私自改造枪械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电影《心花路放》剧照,徐峥手持77式手枪,小拇指无处放置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某购物网站上的针对64式、77式手枪弹匣的拇指托

关于部分文章提及“操作姿势不当可能出现护圈打手”的问题,可以明确的是:扳机护圈只在射手按压的时候才能运动,射击时套筒的后坐并不带动扳机护圈,除非扳机护圈和套筒锈蚀融合在一起的严重故障,否则断不会出现开枪时护圈随动后坐打到手指的情况。其想表达的应该是单手上膛如果按压不到位,护圈前缘可能在套筒复进簧和击针弹簧的双重力道下可能会快速回弹,如果手指此时恰好紧贴在护圈前缘下端,则可能被护圈下缘前段的突角夹伤。

在新中国所有的制式手枪中,只有77式手枪和罕见的84式袖珍手枪使用了击针平移式击发方式,其余均为击锤回旋式击发方式。广泛地讲,击针平移式设计有两点好处,其一就是节约套筒高度,其二就是套筒完全包裹运动机件、外表更光滑平整且一定程度延长了瞄准基线。缺点就是难以被设计成联动式扳机(比如格洛克系列手枪)、击发力度和可靠性相较于击锤回旋式原理要差一些。还有就是击针平移式击发机构的弹性组件只能是固定朝向的弹簧、布置空间更小、更容易金属疲劳(理论上)。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相同口径下,击锤回旋击发原理的PYa手枪(左)与击针平移击发原理的GSh18手枪(右)比较

然而,77式虽然采取了击针平移式击发原理,套筒高度相较于64式手枪并没有明显的降低,带来的好处只不过是没有了击锤,拔枪时顺滑了点,以及重量微不足道的减少。而导致的缺点不仅仅是功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保险机构太过简陋。77式手枪没有不到位保险、没有击针保险,只有强制保险,但强制保险仅仅是锁死了扳机和套筒。不同于64式手枪的保险将击锤和击针完全阻隔,且击锤不蓄力,77式手枪的击针在保险状态下仍然毫无阻拦地以蓄力状态对准枪弹的底火,一旦击针阻铁磨损或者遭遇较强外力撞击(比如枪支脱手落地),这道唯一的保险很难阻挡走火事故的发生,这种保险实际安全性甚至比不上简陋的54式手枪。77式手枪膛内带弹携行绝对不是个好主意。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77式手枪击发机构

盘点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鲜被人知的技术

10元一支的塑料玩具枪击发机构,是不是很眼熟?

由上可见,77式手枪只能说是“堪用”的武器,是我国轻武器研发人员的一次积极尝试,该枪在设计和性能上均不能超越或取代64式手枪,从实际装备情况来看也是如此。

以上就是国产手枪“老三样”那些冷门、不易被大家熟知的技术细节, 这三个老伙计目前已经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但他们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直到今天,撑起了我国单兵(警)的基本火力,可谓鞠躬尽瘁、如同兄弟一般和人民的卫士们并肩作战,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在我国的轻武器装备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完)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