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大选前夕 特朗普何以失守伊朗武器禁令?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孙迦陵]

10月18日,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宣布联合国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即日起无条件自动终止,此后伊朗可根据自身防卫需求,不受任何法律限制,自任何来源采购任何必要武器和装备,也可根据自身政策出口防御武器。此一变动看似合乎规范与常情,实则暗藏各方对特朗普伊朗政策的拒斥。

回顾历史,联合国对伊朗的武器禁运始于2007年。彼时伊朗经历2002年被控发展核武的风波,仍未终止铀浓缩计划,于是安理会在获得5常任理事国、10非常任理事国共15票赞成后,发布第1747号决议案,以防止核武扩散、打击伊朗核计划为由,对伊朗实施武器禁运。

然而伴随时间推移,1747号决议案最终被2015年的2231号决议案取代,后者不仅批准伊朗核协议(JCPOA)生效,也为武器禁运画下未来休止符:倘若安理会未能在5年后获得过半同意票,则禁令将于2020年10月自动终止。从当年的政治背景看,这般规范意在拉拢伊朗国内温和派,以减缓制裁力道,换取伊朗核计划的冻结,避免敌意无限上升。然而此一构想,终因特朗普上台而梦碎。

2018年5月8日,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宣布美国全面退出JCPOA,并逐步加大对伊制裁力道,可谓正式暴露单边主义的外交底色。然而此般举动虽重挫伊朗经济,却也同时助长伊朗内部的反美民族主义,成为神权政府汲取民粹的来源,更令英、法、德等欧洲盟友胆战心惊,以致促成此次立场脱钩:美国虽自8月起便屡屡疾呼安理会,要求延期武器禁运,但15国中仅有多米尼加共和国站在美国一方反对解禁,中俄两国投下赞成票,其余11国则全数弃权。

这般结果的真实意义并非放任伊朗扩军,毕竟如今尚有疫情与制裁束缚,伊朗经济依旧捉襟见肘,难以真正大规模采购军火;但高达11张的弃权票,却真实折射出西方阵营对美国单边狂飙的不满,且适逢总统大选前夕,警钟意味更浓:不论下任美国总统宝座由谁登临,美欧如今已非伊朗棋局上的同一阵营,倘若前者选后仍执意抛卸JCPOA框架,在极限施压(maximum pressure)的险途上一意孤行,纵能进一步打击伊朗,也将丧失对此议题的国际号召力,最终反噬美国霸权结构。

大选前夕 特朗普何以失守伊朗武器禁令?美国欲延长伊朗武器禁令仅获两票支持,图为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穆萨维推特截图

伊朗问题异于冷战对峙

而回顾特朗普的极限施压政策,可谓始于冷战年代的敌意结构思维,即以阵营对峙的逻辑,出台制裁等施压举措,以塑造对单一政体的孤立氛围,迫使其与背后势力改变政治活动。然而伊朗于冷战下的角色流动格外殊异,致使美国的一味施压难起关键作用。

巴列维王朝年代(1925-1979),美国尚未入主伊朗,此处正是英、德、苏的逐鹿场,而后三方冲突受二战激化,伊朗只能沦为强权傀儡、任人鱼肉,先是纳粹德国藉利益集团宰制了伊朗经济,再是英苏共组的盟军势力入侵,后者虽打着正义之师名号,却以掠夺油田利益与军事补给线为目标,最终里萨汗(Reza Shah)于1941年被迫禅位,由长子巴列维(Mohammad Reza Pahlavi)克绍箕裘。

就地缘条件观之,伊朗位处欧亚心脏地带,更有强大的王朝官僚遗产、石油利益,对各方列强而言,皆为不可多得的傀儡良选,故苏联入侵后便长据此处,不仅在伊朗西北驻军直至1946年,更扶植阿塞拜疆人民政府、马哈巴德共和国等短命独立政权,意在深化己方影响力。然而1945年后冷战氛围渐起,美国开始经纬中东,填补了英法等传统殖民势力留下的权力真空,并有意将中东打造成围堵苏联南境的包围网,伊朗自也不能置身其外。

在冷战范式下,美国先于1946年迫使苏军撤出伊朗,又于1953年与英国共同策动伊朗政变,推翻首相摩萨台(Mohammad Mosaddegh)。此一举措虽换得巴列维国王的忠诚,却让美国在伊朗近代史的形象蒙尘,化作日后动员革命的话语根源。然而此时美国并未意会此事,其因高调支持以色列建国,已然见罪多数阿拉伯国家,故而更需伊朗、土耳其的亲附,伊朗政府也因苏军的早年占领、煽动民族独立,情愿踏上亲美之路,双方自是一拍即合。

大选前夕 特朗普何以失守伊朗武器禁令?巴列维王朝(资料图)

1960年代起,中东开始沿着美苏势力范围,裂解出两大阵营,一方是受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势力,包括埃及、叙利亚、南也门等,各国使用苏式军火,实施部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则是与美国交好的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阵营,此方使用美式军火,并在立场上倒向西方。然而美国一心防堵苏联,却没料到伊朗的最终叛离,原因不在共产主义渗透,而是一场始于1978年的内生革命。

这场革命虽被外界统称为伊斯兰革命,其动因却远比前称复杂。首先,在巴列维国王统治下,伊朗都市享受着石油经济红利,农村却深受分配不平等的侵蚀与剥削,阶级对立日渐严重;其次,巴列维王朝承继立宪运动的西化传统,压抑伊斯兰的政治与社会角色,致使宗教势力大为不满,认为伊朗正受西方精神污染。

此外,由于巴列维立场亲美,自由民主等话语自在伊朗社会漫天飞舞,反君主专制的自由派由此崛起;而伊朗位处美苏前线,反美反帝的左翼团体也在学生间生根,并散入中产阶级的隐匿角落。上述势力各有议程,意识形态也不尽相同,却恰好在推翻国王上形成共识,故能汇为革命浪潮,促使巴列维流亡海外;革命期间飘扬的反西方、反帝、反剥削、反世俗化口号,也尽被神权政府收拢,凝为“反美”二字,作为执政的正当性根源。

而论及伊朗神权政府建立者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其本只是流亡海外的宗教领袖,新首相巴赫蒂亚尔(Shapour Bakhtiar)邀其回国时,仅是想让其在圣城库姆成立类似梵蒂冈的国中国,以安抚宗教势力,却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随着霍梅尼在政治权斗中过关斩将,宗教势力自也席卷政坛,神权政府最终肃清了自由派与左翼政治势力,反美不仅成了国策,也渗入社会与知识界,成为伊朗不容挑战的政治正确。

综观上述发展,伊朗的反美情结杂揉历史、宗教、经济、民族、内政等元素,并非民主与共产、美国与苏联等二元结构所能简单动员,自也难随冷战消融;此外美国在伊朗革命后屡兴制裁,重创伊朗经济,甚至击落伊朗民航机,种种举措看似打击伊朗,实是在替反美正当性添柴加火。

长此以往,神权政府即便存在话语垄断危机、经济困境、治理弊病,却总有美国的吊诡助攻相救援,双方因而共构一段敌意高涨的依存关系,直至今日。

一击未成,免疫再起

对美国而言,伊朗的反美现象难以瞬间逆转,过度施压又只会巩固神权政府的统治,故最上策应是以张弛有度的政策,力求“有感施压”,从而迫使伊朗温和派坐上谈判桌,既换得美伊妥协后的政治均衡点,也减缓伊朗反美力道,2015年的JCPOA即为一例。

彼时美国经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拉伯之春骚乱,已无心恋栈中东军事泥淖,又不愿将大好江山拱手他人,便以外交仲裁推进政治影响力。故在伊核问题上,奥巴马先以制裁棍棒教训伊朗,又频频释出谈判讯号的胡萝卜,最终成功获取鲁哈尼(Hassan Rouhani)为首的伊朗温和派信任,以暂缓对伊制裁,换到核计划的冻结。

大选前夕 特朗普何以失守伊朗武器禁令?伊朗民众抗议美国。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然而温和与强硬之争不仅伊朗有之,白宫内部亦然。JCPOA之所以能成功签署,虽有伊朗首肯,却更有奥巴马等温和务实派的大力推动,方能水到渠成;然而特朗普上台后,白宫新保守主义势力崛起,美国的中东政策由此调转风向,由纵横捭阖换成了单边拉拢,以色列与沙特成为美国的中东战略主心骨,巴勒斯坦议题日趋边缘化,伊朗也成了必须强硬管束的对象。

而在特朗普团队中,蓬佩奥(Mike Pompeo)与博尔顿(John Bolton)象征了两种对伊政策典型,前者认为推翻神权政府成本过大,扶持亲美领导人即可;后者则主张神权政体必须瓦解,方有可能让伊朗彻底亲美。而就结果观之,特朗普显然更相信后者的谏言,才会以“推翻神权政府”为目的,在极限施压的窄道上狂飙:先于2018年单边退出JCPOA,又在2019年拉升对伊朗的经济制裁力道,几乎将伊朗打成石油零出口的惨况,后者更于当年年底爆发1979年革命后最大示威。

然而就在此时,特朗普又重蹈前人过度施压的覆辙,下令美军击毙革命卫队将领苏莱曼尼(Qassem Soleimani),结果反倒激发伊朗反美民族主义,遂令此前布局功亏一篑。在伊朗的政治脉络内,外部施压一旦超过临界点,便会化作民粹养分,为神权政府所吸收,致使伊朗再次免疫,政权也终得巩固。

而面对上述发展,特朗普政府似乎麻木不觉,仍坚持对伊朗施打极限施压的抗生素,例如新冠疫情蔓延时,伊朗一度沦为重灾区,面临医药短缺的窘境,美国却仍不肯放宽制裁力道,致使诸多医疗物资进不了伊朗海关。此举不仅遭受国际批评,更被神权政府大加利用,借此煽动反美高潮,以遮掩自身的防疫不力。

局势演变至今,极限施压已成政治宣示,伊朗似被逼到墙角,美国却也几乎无计可施。前者的主要产业皆遭美国制裁,多数政要与企业主也名列海外资产冻结清单,整体经济急速收缩,但神权政府依旧未有倒台迹象,也不曾减缓在伊拉克、也门、叙利亚的介入力道,温和派的鲁哈尼更被迫服膺强硬派方针,宣布部分退出JCPOA,美国与温和派的曾经互信,已成过眼烟云。

此外,极限施压除了重挫美国伊朗战略外,也在无形中腐蚀了美欧的一致立场,形同对美式霸权打出一记七伤拳。自从2018年美国单边退出JCPOA后,中、俄、法、德、英、伊朗、欧盟便屡屡呼吁共保机制,并要求美国重回框架。其中法、德、英三国尤其紧张,一来欧亚相接壤,倘若伊朗重回核计划,将威胁欧陆安全;二来伊朗掌控霍尔木兹海峡,紧扼全球原油供应链的咽喉,自其被特朗普极限施压后,便曾在此扣押英国油轮,释放威胁讯号。

对美欧来说,双方对伊朗期待不同,承受成本也各有差异,美国具备极限施压的本钱,欧洲却极易成为替罪羊,双方自然渐行渐远。面对此次武器禁运的终止争议,英法德皆投下弃权票,便是意在传递对美讯号,盼其停止极限施压举措,重回务实温和路线。

然而美伊关系经此折磨,已难和好如初,伊朗温和派如今声势受创,美国大选又有极大可能上演计票争议的“十一月惊奇”,此次警钟何以奏效,恐非短期得见。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