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共和国面临最严重的军事威胁,两个将
作者:海军著名战斗英雄张逸民
1969年是中国面临苏联军事威胁最严重的一年。双方都到了箭已搭弦刀已出鞘的剑拔弩张状态中。为了加强防范能力,舟山基地奉总参之命,要在舟山基地辖区的北雁荡山区域内选点建设一座大型远程雷达站。那是极具军事意义又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要工程,所以恰当的选址定点十分重要。因此,我和李静司令员受命后一起亲赴北雁荡山实地勘定。
1969年10月底的一天,我和李静同志凌晨就从定海出发了。那个时候整个沿海的道路交通条件很差,从定海乘小车往温州走,渡船就是个大麻烦。首先要用军队的登陆艇在定海上艇,再航渡到宁波白峰,在一个平坦海堤下载,小车再自行开上陆地。这期间至少二、三小时用掉了。那时与今天的交通没法比的。所以每次出发都得起个大早,就这样到温州也得天黑了。
这不,原本想要提前一点时间,能避开途中的大雷雨。结果,适得其反,我们一行反倒一头扎进了大雷暴中心。说实话,我曾经历过无数的暴风骤雨,尤其在海南岛更是有多次雷暴天气,但却没见到过在北雁荡山遭遇的这类雷暴。毫不夸张地说那真是大雨倾盆、暴雨如注。那天中午我们在路桥海军机场吃了午饭并稍事休息后,下午二点就上路了。
本打算早些到北雁荡山山下的省委招待所投宿,在距招待所只剩下几公里路程时,突然天降大暴雨。不仅天空有连续的闪电雷鸣且雨水之大,我从未见过。小车的挡风玻璃已被雨水组成了一道严密屏障,眼前一片迷茫,车子根本无法前行,只好停在路旁等待雨停。这场如注暴雨,虽然仅二十多分钟时间,此刻路上积水已有近半米深,路一下子变成了河流。经过这场大暴雨的洗礼,通往招待所的马路被山洪冲刷得面目全非,全是大灾后的狼狈相。我们车队有四台车子,开进了省委招待所。听所长说所有的客房都已全部受损。有几幢楼损毁较重,正在组织抢修。我们总算住下,将淋透的衣服换下,洗洗身子,吃罢晚饭就躺下休息了。
李司令跟我说,争取明天一大早就上山,让工作人员提前找位好向导。我同意了李司令早上山的主张,可我心里是有点担心的。就担心这山洪会把路都毁掉了。我躺在床上,还在想今天遭遇的狂风暴雨。大自然的威力竟如此之大又如此壮观,真是大开了眼界。我觉得人的一生,能多遇上一些暴风骤雨、多处在一些大灾大难之中,这是阅历、是历练,这又是花钱买不到的经历。
我们一行吃罢早饭整整行装就开始了爬山之路。刚离开招待所一百多米,有一条南北向季节小溪横在面前,经过山洪的冲刷此时已无路可过。小溪无桥,在平素行人只要在小溪里踏着大点的石块便可通行,可今天,水有近一米深且很浑浊,好在流速不大。站在溪边,李司令下令:“有好多年没涉过水了,今天大家都涉水过河,我们大家用涉渡来代表爬山的第一步,大家说好不好哇!”大家齐声叫:“好!”大家在司令的带领下很快就涉水渡过了小溪。
真正难走的是上山之路,这路弯弯曲曲不说,小路常有被狂风吹倒的树木、塌方阻拦。常常无路可走,只好另辟新径。我们一行常有人爬山时摔倒,甚至跌进水坑之中。反正总会有各种喊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一路好生热闹。一行人又个个都是泥巴缠身,但情绪未受影响,个个显得格外精神。一旦走上坦途,可以听到向导介绍的雁荡风景。雁荡山确实风景很美又很壮丽,说雁荡风景甲东南,我会举双手赞成。桂林山水甲天下是秀美,雁荡山之美是处处都有阳刚之气的美。其实,这里过去就是海匪窝子,成群成队的海匪长期霸占着雁荡。因为这儿山下东侧就是乐清湾,陆上围剿风声紧了,可以乘船到海上继续作恶。太平盛世,雁荡山又恢复了本来的人人见爱的实质。
雁荡山风景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处:一处叫“五马回槽”的绝崖峭壁。远远望去,那里确有五匹骏马正屁股朝你在槽中吃草的状态。五匹骏马从屁股向前望,既逼真又准确。既有马的活力又十分可亲。另一处是大小龙潭。其实就是流落的山水大小不同而已,讲气势比不上黄果树瀑布,论幽美比不上奉化,但就雁荡山的奇秀而言,这大龙潭也是与奇秀相配的大景观。再就是鲤鱼背,这是在雁荡山顶峰处的奇险之地。
说完美不如说这是奇险之处,两旁看脚下是万丈深渊,只有这十多米的绝壁却像鲤鱼脊背,宽不过二尺,长则有十多米,胆小的会吓得腿软的。此处是天下景观中极少见的,在我的经历中这是第一处。而这些景观又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幸哉。雁荡山水虽然诱人,但这毕竟是山路中一些奇险,海拔不高,此山1150米,有东南第一山之称。即使是顺着平坦的山道往上爬,爬上山顶那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和勇气。何况路途险阻太多,除了选点,我们一路上还要考察探寻最便捷、实用和最短的通山之路,没有点吃苦精神还真不行。
最让我担心的是李司令的身体。这老头,是激情有余,但体力不足。我曾不想让他上山,但他坚持说:“我是军事主官,这样重要的军事设站选点,我怎能不亲临现场呢?”无奈,一路上我只有吩咐大家要仔细关照好他。他的警卫员何凯章,更是又推又拉,平坦处又用手牵着他走路,总算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上了顶峰。
在这个名为鲤鱼背的地方又称为百岗尖的顶峰处,真让人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山顶上有一块相对较平坦的空地,背靠山岩石壁,如同一张太师椅,而正面则是浩瀚的浙东南方向。在180度的视野中,目穷千里空旷无障。我对李静说:“这是老天特地为我们准备的一个理想的雷达观通站阵地啊!”李静也有同感。说:“可以下决心了,就定在这里了。只是,这里这么高的海拔,
又是个人烟绝迹的不毛之地,而环境气象条件又十分恶劣。无论是建站和以后的正常工作,都将使战士们面临许多困难啊。”我和李静商量,我们这次同时要选择好一条盘山公路,并尽快先修筑起来尽量创造些条件,给今后的驻点战士们减少一些困难吧。
选好站址,我们两个军政主官都很高兴。
司令员的身体本来较差,毕竟他年高体弱,毕竟是战争中留下的伤残之躯,这次又爬了这么高的山峰,使他的体力严重透支了。在山顶上我们两个人正在说话时他脸色突然苍白起来,我最担心的事发生了。突然之间,他手脚开始抽搐,人向后瘫倒下去,紧接着全身的肌肉都在抽搐。好在周围始终有人挽扶防备,大家眼疾手快没有让他摔倒。大家又七手八脚地抱住他,让在平身躺在平地上。
随行医生过来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用手指掐住司令的“人中穴”,之后接着打上针药剂,再让他仰面朝天地躺着休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司令慢慢从抽搐中醒来。李司令这病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留下的。当时美国飞机将他的座车打坏并翻进了山沟,他的脊椎因此受重伤便留下此症,这是战伤。平素不犯病,但遇到天气变坏或身体过分劳累时都容易犯病。一个老革命、人民军队的一位将军、一个军级单位的主官,为了革命事业,如此拖着病体鞠躬尽瘁,奋斗不已。他这种革命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我跟李静一起下基层、下海岛,每次都带上一名医生,任务就是以备应急之需。每次李静下连队、上海岛时有这位医生跟随,我放心多了。我与李静同志在一起相处共事两年又九个月,我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起上海岛、下连队的。按说这两年多时间不长,就在这不太长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他犯病发作绝不少于20次,可见他发作的频率是很高的,那真是在拼着命地为党工作啊。他常讲:“工作得拼老命,否则就辜负了党的信任。”说句真心话,李静是我见到过的高级领导中不仅能力超强,也是见过大世面极具战略头脑的党和军队的栋梁人才。他不仅拼劲十足,工作也最有成效的。我常说,李静不只是我的好搭档,也是我的好老师,更是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同路人。
什么叫知已?依我看,只是相互知根知底这还不够,还要加上一条,就是知道自己是为国而生。我认为古人这方面的感慨,多出于此。说实话,我对这位工作上的好搭档,公而无私为党拼命工作的好干部,私人交往中的好兄长,一生都深怀敬意。李静是从陆军来的,我也是陆军来的。他在陆军是从战火中锤炼出来的高级指挥员,而我也是陆军“铁军”里的勇士。我们在战火中锤炼的火候不同,但有个共同点:我们都姓“共”,都深知什么是打胜仗最需要的。这共性将我们俩紧密联系到一起。他在陆军是战将打仗是一流的,我在海军是鱼雷艇敢死冲锋队的勇士打仗也是一流的。
为进一步论证雷达站阵地的设置、盘山公路物走势设计等诸多问题的可行性,我又先后两次再上雁荡山做实地考察论证。吸取前次教训,后两次我坚决不同意司令员再爬雁荡山。我每次考察后再与他商量。我俩的雁荡山雷达站建站方案成熟后,便很快开始了基建和建制组建工作。
往事悠悠,两鬓苍苍。在时隔三十六年后的2005年金伙十月,我已是年近8旬的老兵,在参加完“一江山解放战役五十周年纪念会”后,我与几位当年一起参加“一江山战役”的老战友故地重游,又上了一次雁荡山雷达站。这次我们一行乘着温州水警区派的汽车,在平坦而又舒适的高速公路上行驶,直上雁荡山顶。令我欣慰的是这个位居浙东最高山顶上的远程雷达站,直面太平洋,对国防安全有着重大战略意义。而雷达站一代又一代的干部战士,吃苦耐劳、不辱使命,多次被海军、舰队评为先进集体。想起我们当年选址时所受到的苦和累,所付出的精力和心血,真感到很值啊!
写到雁荡山的故事,心中真是万千感慨。当年的往事就如同似昨日再现。我忽然想起了儿子给我从网上找寻到的李静回忆参加朝鲜金城战役的文章,我似乎对当年他在雁荡山涉水渡溪时的状态有了新的感受。是啊,那时我们渡的虽是小溪,但让他又回到的却是金城战役时的生死战场。我把他的回忆文章摘录于此,让我们一同感受那战火是岁月吧。
附录(节选):200师师长三次大吼
金城战役7月13日开始,27日结束,连同正面中朝人民军队其他部队的
作战,共歼敌7.8万余人,收复土地192.6平方公里。这次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严惩了李承晚集团,加深了美国同南朝鲜当局的矛盾,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对停战后维护朝鲜局势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第200师是此次金城战役中七个突击师之一,师长李静率领部队从所在中集团的右翼向南朝鲜军第6师、第8师阵地发起进攻。其第一梯队一个团迅速向官垈里西南无名高地发起进攻,于22时37分将守敌南朝鲜军第6师第19团一个营歼灭,并继续沿金城至华川公路向峙尾岘、泗川里方向进攻。
“我说个架桥的故事吧。那时我奉命率第二梯队两个团,从龙渊里、东山里渡过金城川,那天从晚上到天明,工兵连顶着敌人的垂直轰炸架桥。”李静回忆说。
“桥,炸了,又架起,又炸了,重复了四五次。眼看实在不行,我们只得赶制木筏,让部队渡水通过。”
“木筏做好了,我也下了水,却被部下拦住了。我大吼一声:我会游泳,让我也来推!”
“开始渡水了,炮弹就打在我们两侧,炸起的水柱此起彼伏。但我心中无所畏惧,不知从哪里来的灵感,我向渡江的勇士们大吼一声:马克思的在天之灵会保佑我们的!”
“真是神了,如此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居然一个伤亡也没有。”
“一上岸,敌人发来的磷弹让我们身上都着火了,我又大吼一声:躺下打滚!”
李静说:“身上那件军大衣炸得一塌糊涂,现在还在国家军事博物馆里展览着呢。”
人物小传
李静,1918年出生,河北省文安县人。1938年参加河北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第67军200师政委。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200师政委、师长、代师长兼政委。历任第67军副军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授衔大校,1961年晋升为少将。